页面

2021年2月1日星期一

等闲变却故人心|昂山素季的两面人生

如果时间能够逆转,我想昂山素季一定愿意回到1991年12月10日那天——她的两个儿子代表她,站在了诺贝尔和平奖的领奖台上。30年后当她再一次被军政府发动的政变软禁时,却早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光环。
世界曾经为她欢呼雀跃,而如今,却是一片静默。
那个时候的昂山素季,作为缅甸军政府软禁下的反对派领袖,在国际上业已成为继甘地和曼德拉之后,最为著名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民主斗士。国际社会给予她的荣誉纷至沓来,无以复加,数十个国家和大学授予她荣誉公民、荣誉博士等头衔,让她成为缅甸这个前英国殖民地近现代史上最为耀眼的象征。
昂山素季的父亲老昂山是缅甸独立运动之父,作为英国殖民地的最后一任总理,其父主导了缅甸独立的全过程,被缅甸人尊为国父。但很可惜,在缅甸独立前夕,遭遇政治对手的暗杀。由于老昂山手底下有一大堆枪杆子,独立之后群龙无首,整个国家缺乏有号召力的人物,军方和文官统治集团的矛盾日益加深,成为缅甸此后数十年军人干政的缘起。
1962年缅甸局方发动政变,军方首领奈温开始了长达26年的军政府统治。
作为国父之女,昂山素季的前半生在风雨飘摇之中其实并不算差,为了削弱她家的影响力,她的母亲被委任为驻印度大使,所以她的青少年时期是在印度度过的。因为和英国的渊源,而后又顺风顺水去英国深造,入读牛津大学,其后又在伦敦大学拿到博士。在英国期间,昂山素季在1972年和英国人迈克·阿里斯结婚,育有两个儿子。全家除了她,都是英国籍。
1988年3月,昂山素季母亲重病,她终于回到了缅甸。此时正值缅甸军方内部分裂,奈温被赶下台,新的军政府残酷镇压反对势力,全国局势动荡。
作为国父之女,昂山素季可以说是天然的好招牌。即便此前她根本没有政治经验,又长期不在国内,但依然被各路反对势力看中,力邀她出面整合各方力量,和军政府对抗。1988年8月,昂山素季第一次公开露面,就展现了强大的号召力,多达百万群众聚会支持,作为政治素人的昂山素季第一次提出了要走非暴力的和平道路的变革理想。
在群众狂热的支持中,昂山素季放弃了自己的作家梦,从此决心投入政治。她随后组建了民盟,迅速成为全缅最大的反对党。她的风头也让军政府极为恐惧,1989年7月,军政府以煽动骚乱为罪名对昂山素季实行软禁,从此开始了她漫长的断断续续的笼中生活。
西方教育背景、推行民主的主张、非暴力不合作的和平路线……多种因素的加持,让昂山素季迅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支持,成为和曼德拉齐名的斗士。在她被软禁期间,为了表示对她的支持,国际社会相继对缅甸军政府实施了全方位的制裁,要求释放昂山的呼声不绝于耳。此时的昂山,可以说完全已经成为缅甸在国际社会的正面代表。法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Luc Besson)还专门以她为原型拍摄了一部杨紫琼主演的同名电影《昂山素季》,催泪无数。
2010年11月,缅甸军政府在国际压力下,终于释放昂山,并同意她参选。2012年3月,昂山获得当局批准在国营电视台发表了题为"免于恐惧的自由"的讲话,拉开了政治崛起的序幕。其后她领导的反对党赢得缅甸首次对国际媒体开放的大选,成功当选国会议员。2015年,她的政党再进一步,击败执政党,首次组阁。
开始登上权力巅峰的昂山,在全世界期盼的目光中,却开始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蜕变。
缅甸2008年通过的宪法中,明确规定总统候选人本人及家属不能是外国籍。这条法律虽然好像是专门针对昂山——因为她老公、儿子都是英国人。但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说,这个限制也不能说完全无理——因为大多数国家其实都有这样的规定。让一个全家除了自己都是外籍、都实际生活在外国的人参选,这怎么都说不过去。
昂山素季的政党赢得大选后,她已经身兼外交部长和总统事务部长,但毕竟距离总统还是有距离。为了绕开这条法律,昂山素季别出心裁的设立了一个为自己量身定做的职位"国务资政"——没错,这个熟悉的名词来自于新加坡的李光耀,他在2004年身退心不退,专门设立了这个一个表面好像闲职,但其实是太上皇的职位,本质上是为了顺利过渡,让自己的当时资历尚浅的儿子李显龙接班。
昂山素季当"国务资政"也完全如出一辙,她为了便于掌控大局,把自己的亲信廷觉推上总统的位置,作为自己的台前代理。完全就像普京把梅德韦杰夫推出来当总统、自己垂帘听政的手法。而且她毫不避讳自己的意图,公开称自己会成为在总统之上的实权领袖。
如果说权力上的手腕只是让人略感失望的话,那昂山素季后来的罗兴亚人危机和打压记者上的手法才让人大跌眼镜。
罗兴亚人是缅甸境内的穆斯林群体,当年英国殖民政府为了开发缅甸,就把他们从隔壁的孟加拉移民而来。独立后的缅甸政府视其为非法移民,一直不承认罗兴亚人的公民地位。再加上缅甸的主体信仰是佛教,信仰上的冲突,导致民族矛盾日渐尖锐。从2010年开始,罗兴亚人和缅甸政府之间的流血冲突不断,最终演变为大规模的镇压。罗兴亚人死伤惨重,引发难民危机。联合国调查后,公开谴责昂山素季未能制止暴力行动,指其没运用职权和道德声望遏止仇恨言论在国内散播,任由军队胡作非为,为此要负部分责任。面对联合国的责难,昂山选择站在军方一边,为此还专门于2019年率领法律团队前往荷兰国际法院,亲自为相关的指控辩护,轻描淡写,引来国际社会一片哗然。
更让人惊讶的是,2018年有两名路透社雇佣的缅甸本地记者,因为报导缅甸政府军大开杀戒,结果被以违反《电信通讯法》的名义判刑七年——这条法律在缅甸类似于"寻衅滋事",就在2017年连昂山自己都说要修改。结果她还是重判了记者。同年9月,《缅甸环球新光报》某位政治评论员因为不断批评昂山素季,而被缅甸司法当局以"分裂"罪名同样判刑7年。缅甸法院认为该批评言论"导致人们对昂山素季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
这和那个几年前还在电视上公开宣讲"免予恐惧的自由"的民主女神,那个在挪威奥斯陆说"诺贝尔奖让国际社会认识到缅甸对民主与人权的追求,我们并不会被世界所遗忘"的诺贝尔得主好像完全是两个人。
她曾经为之奋斗的理想,在她当政之后,完全不见了。
这一系列的操作,让国际社会震惊之余,也引发了一连串的收回荣誉的愤怒——数十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相继撤销了给昂山素季的牛津自由奖、柏林自由奖、加拿大荣誉公民、国际特赦组织良心大使奖等荣誉……一夜之间,昂山素季几十年用失去自由换来的崇高名望,崩塌得只剩下几块残砖。
当2021年2月1日,缅甸军政府卷土重来,再启政变的熟悉模式的时候,昂山素季又一次回到了原点。虽然国际社会依然是一片谴责,但是对于她个人,却鲜有支持。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权力腐蚀人心的例子,从古至今多如牛毛。那些看起来极具政治审美的精神领袖或道德偶像,不管外在多么的光鲜,在没有制度约束的情况下,并不能逃过人性的规律。甚至可能比当年她们所抨击的那个黑暗面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一个偶像的黄昏,留下的是沉重的叹息。
2021/2/1

——Man Tank Facebook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