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20年4月29日星期三

李怡︰面向年輕人

銅鑼灣書店上周在台北開幕,總統送花籃、立法院長現場祝賀。當晚網友貼出照片並發文,指書店裏面的書「真的就像衞生紙一樣被清空」!
銅鑼灣書店開張,有在香港反壓迫和抗爭的含意,台灣政要和民眾在這件事中有表達對香港支持的意義。但在全球紙媒和書業萎縮的境況下,一家書店要在台灣生存不容易,部份民眾一時的熱情不會持久,要立足還要看書店是否有特色,也就是有賣點。
回想我主持的《九十年代》月刊,在1990年進軍台灣,開幕酒會也是政要雲集,台版第一期被列為當月最暢銷雜誌。不過接下來就不是這光景了,儘管能夠維持,但擋不住媒體生態的快速變遷使有深度的刊物漸走下坡的趨勢。
《蘋果》近日告急,許多人發文力撐,使訂閱人數稍有回升至60萬,新增了約三萬多訂戶,但與收支平衡仍有段距離,黎智英昨天出片表示感謝!在片中他提到有不少人表示,支持還支持,你們的內容要做得好些,他說「這是我們的責任,會在內容質量方面不斷努力。」
支持還支持,這句話對台灣銅鑼灣書店、對我當年雜誌進軍台灣、對今天《蘋果》困局,對香港現時的黃店,都是適用的。支持還支持,一盤生意要能夠持續,需要有市場定位,生意高手又何須由我這個不懂生意的人去提點呢?
《蘋果》在去年反送中期間開展網上訂閱,據說一度有過百萬訂戶。近幾個月下跌,疫情及經濟轉差應該不是主要原因,因為訂《蘋果》所費無幾,少了社交活動正可以有多些時間閱讀。我這兩天談到蔣經國遇槍擊後,會反省為甚麼台灣人會有這麼強烈的反對聲音,因而作出改革,我想黎先生和同人會想到的是,為甚麼有這麼多人會退訂,而不是責怪環境。
回想去年的反送中運動,開始時由民陣發動的遊行也與前兩年一樣,參加者越來越少,為甚麼突然在4月28日由東角道起步的遊行有13萬人參加?6.9大遊行更有百萬人參加?除了這段時間各界和傳媒密切關注事態之外,年輕人在各區設街站的發動貢獻最大。這以後,6.12,G20世界大報廣告,7.1,全港人鏈之夜,持續街頭抗爭引動全球聚焦香港,中大、理大攻防戰,《榮光》的創作響遍世界……,然後是區選的發動和大勝,哪一步不是由年輕人帶動?年輕人站起來,不究過往、不避前嫌地與不同觀念的泛民、和理非合作,成為帶領香港民主運動的主力。正是這個時期,他們再次認可《蘋果》的泛民路線。但必須明白,認可是可以合作之意,不等於贊同。
年輕人不僅是香港的明天,而且就是香港的今天。在反送中的烽火未熄之際,他們需要媒體有代表他們的聲音,有他們愛讀的青年作者,有出格的激越的文字,那怕會引起爭議。他們喜歡看論戰,對永遠只有單一立場的文字覺得悶死人。如果只有泛民一種聲音,如果沒有激進的突破性的和引起爭議的文章,沒有站在年輕人位置去思考去立論的文字,沒有讓年輕人發聲的地盤,如果今天仍然講選舉協調而看不到年輕人在人鏈、在區選的自主能力,那麼儘管年輕人仍然會支持無懼打壓、敢講真話、敢於爆內幕的媒體,但不會有持續的興趣,讀者也不會有可以同編採同作者融合的親切感。這種親切感我在主編《七十年代》時體驗過。
在電視趨沒落時,有新電視媒體Netflix崛起;在文字媒體沒落時,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的發行量和廣告業績有顯著增長。在香港傳媒的困難時期,我想到去年的運動,期待有真正面向香港年輕人的媒體噴薄而出。

——作者脸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