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9年10月30日星期三

「反送中」遍地开花的视觉进化,香港艺术家如何记录和影响运动?


原本以便利贴为主的香港反送中运动「连侬墙」不断进化,贴满图像与文宣,最近更出现大如电影海报的连侬墙图像,彷佛街头艺廊。(摄影/刘贰龙)

战地里的街头艺廊


记者:陈怡静
摄影:陈朗熹、刘贰龙

在香港反送中运动里,艺术和视觉作品像是战地里开出的花朵。面对权力的压迫,香港艺术家们自由奔放创作图像,遍地开花的视觉作品,处处可见。连侬墙从便利贴进化成电影海报,整个香港彷佛街头艺廊;政治漫画、各式小志化成文宣手牌和宣传品,传递给各国读者。
对全球艺术市场来说,香港是艺术买卖的天堂,当艺术家们罢工上街、组织工会、出名或匿名支持反送中运动,因为他们比任何人清楚和敏感,创作自由是多么珍贵。香港艺术家们在运动里如何转变?他们画下什么样的动人画作记录运动?他们会留下什么让世界回望此刻的香港?

爆眼少女是此次运动重要事件,创作者rebelpepper也创作画作,许多抗争者上街时会印出做为游行手板。(取自变态辣椒Facebook专页)
爆眼少女是此次运动重要事件,创作者rebelpepper也创作画作,许多抗争者上街时会印出做为游行手板。(取自变态辣椒Facebook专页) Photo: RFA
25岁的Kay Wong是插画家,采访那天,她与我们约在中环的艺廊里拍照。人来人往的艺廊有整片通透清明的落地窗,里头联展的是香港反送中运动里的艺术作品。地板陈列着成排列队、使用过的口罩,长墙上则是一幅幅抗争图像。Kay的画作就在其中,她记得,自己第一次画下反送中图像时,人就在立法会前的中信桥上。
那天是6月12日,香港立法会即将二读《逃犯条例》修例,抗议民众上午便纷纷聚集包围立法会与政府总部,周边道路已经爆满,一波又一波黑衣人持续涌入。Kay带着铅笔与速写本在人群中穿梭,看见几个中年人趴在地上写大字报,上头的文字是:「POLICE NO ATTACK HONG KONG PEOPLE.(警察不要攻击香港人民。)」

Kay的第一张反送中作品,速写完这个画面后没多久,她便遭受催泪弹攻击。(图片提供/Kay Wong)
Kay的第一张反送中作品,速写完这个画面后没多久,她便遭受催泪弹攻击。(图片提供/Kay Wong)

**第一枚催泪弹击发后,素描本上的画开始改变
Kay清楚记得,当时内心暗忖:「警察怎么可能攻击人民?」但她还是拍下照片,缩回原本的位置开始速写。没想到的是,几个小时后,香港警察发出反送中运动的第一枚催泪弹。Kay与朋友挤在人群里奔逃,那是她人生第一次感受警察的压迫与面对清场的恐惧。警察节节逼近,狂喊:「放下你们的武器!」但她们手上连长伞都没有。

插画家Kay Wong画下一张又一张反送中作品,甚至开放高清像素的印刷档案让网友自由印刷,最远传播到连加拿大都可看见她的明信片。(摄影/刘贰龙)
插画家Kay Wong画下一张又一张反送中作品,甚至开放高清像素的印刷档案让网友自由印刷,最远传播到连加拿大都可看见她的明信片。(摄影/刘贰龙)
Kay的世界顿时不一样了:「原来我心里的想法,跟现实差这么远。」25岁的Kay告诉我们,她过去是个「港猪」(备注:指政治冷漠的香港人。),她不在乎新闻,也不关心政治;2014年雨伞运动时,她也没有上街,「就觉得那些跟我无关吧。」直到反送中运动爆发,她才意识到,未来可能只是画头猪,都可能会出事。
6月9日百万人游行那天,是她第一次出街游行。游行的人很多很多,挤得她不能呼吸,「以前香港人是这样的:在路上不小心推挤到,对方会很不耐烦的『啧』一声。但那天好多好多人,大家挤在一起,我觉得,香港人好像不太一样了。」深夜11点多,人才刚走到金钟,香港政府就宣布《逃犯条例》修例会继续二读。

Kay用速写本记录下她所看见的运动时刻。(图片提供/Kay Wong)
Kay用速写本记录下她所看见的运动时刻。(图片提供/Kay Wong)
4个多月过去了,Kay的人生也转变,她感到无法置身事外。能做些什么呢?画画吧,那是她最擅长的事。她画下一张又一张反送中作品,甚至开放高清像素的印刷档案让网友自由印刷,最远传播到连加拿大都可看见她的明信片,「我不希望哪一天,连穿黑色衣服的机会都没有。」

**创作类型自由奔放,如战地里的街头艺廊
像Kay一样年轻的创作者,在此次反送中运动里,并不在少数。

Kay用速写本记录下她所看见的运动时刻。(图片提供/Kay Wong)
Kay用速写本记录下她所看见的运动时刻。(图片提供/Kay Wong)
法国国王路易腓力一世曾说:「图画比文字更具颠覆性。」不论是哪个时代,政治漫画都像是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解读当下社会氛围。有眼睛就看得到画,有耳朵就听得到声音,在香港反送中运动里,大量图像、海报文宣透过Telegram、连登、Facebook等网络传播,图像成为最感官的渲染工具,也是宣泄情绪的出口,快速引发共鸣并聚集全球关注。
以Telegram上的「反送中文宣谷Channel」频道为例,目前有超过13万名订阅者,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创作后投稿给管理员,短短4个多月,粗估至少超过1万张图片与影片。一旦发现上传的图片有错误,或是文字需要翻译,也会马上有网友跳出来修正和协作。为让国际网络也能快速传播,频道也有英文版,有近4万名订阅者。

香港反送中运动里,有大量图像、海报等文宣透过Telegram快速传播,还有许多语言版本。(取自Telegram文宣谷)
香港反送中运动里,有大量图像、海报等文宣透过Telegram快速传播,还有许多语言版本。(取自Telegram文宣谷)
在今年反送中运动里,艺术和视觉作品像是战地里开出的花朵,带来微微的希望和惊喜。面对强大的极权压力,图像创作仍自由奔放,从行动宣传、澄清谣言、记录事件、情绪传播等都有。但这些视觉作品已不像伞运时集中在占领区,而是随着遍地开花的抗争,处处可见。原本以便利贴为主的连侬墙也进化了,贴满图像与文宣,最近更出现大如电影海报的连侬墙图像,彷佛街头艺廊。

**反抗画笔背后多是匿名者,反映无大台精神
海量的创作像是不绝的柴火,持续点亮这场运动。这些画笔背后的创作者究竟是谁?

黄照达是知名政治漫画家,同时也正在搜集反送中相关图像,制作数据库,进行学术研究。(摄影/陈朗熹)
黄照达是知名政治漫画家,同时也正在搜集反送中相关图像,制作数据库,进行学术研究。(摄影/陈朗熹)
我们登入Telegram里「反送中文宣谷Channel」,4个多月了,框里每天仍有许多图像与讯息在传递。负责外媒联络的网友Vin(化名)告诉我们,工作组最初成形于6月中旬,当时已有200多名设计师与创作者,只要有人提议主题、有人和议,就会产生作品,「但这只是一小部分,多数是创作者私讯投稿。」
4个多月来,创作量多到连工作组都数不清,类型从活动宣传、重大事件传播、信息图表、长辈图、日程表、国际文宣、画作、短漫画与插画、相片图文、Meme(网络爆红事物,如连登猪)等都有,估计每个白天会收到150则投稿的信息。
雨伞运动过后,香港进入长达5年的沉闷期。不管是运动参与者或是一般市民,都能感觉到这5年是很「闷」的。今年初,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讲师黄照达开始学术研究,大量收集近年网络政治漫画,试图梳理网络政漫对传统政漫的影响。但计划才刚开始,反送中运动变爆发了,一瞬间,他的数据库便爆满,创作迸发的速度快到他来不及整理。

香港反送中运动里,有大量图像、海报等文宣透过Telegram快速传播,还有许多语言版本。(取自Telegram文宣谷)
香港反送中运动里,有大量图像、海报等文宣透过Telegram快速传播,还有许多语言版本。(取自Telegram文宣谷)
45岁的黄照达自身也是知名政治漫画家,过去他画儿童漫画,不太关心时事。2003年是香港动荡的一年,50万人上街反23条立法、SARS风暴笼罩、香港楼价暴跌⋯⋯也是同一年,港星张国荣自杀。黄照达当时在英国学艺术,从远方看见家乡的新闻,才发现自己如此心系故乡。返港后,报纸找他画政治漫画,他便开始画了,一画就是十多年。
儿子出生后,他更感觉到政治漫画家的责任了,彷若是他对孩子说明世界的方式。雨伞运动占领中环时,他为占领行动设计logo标志。反送中运动初期,黄照达还是继续画,在他笔下,林郑月娥、李家超等港府官员成了脑袋破洞、口齿崩落的异形。抗争游行时,那些图像便成为最吸引人的文宣手牌,成街都可看见黄照达的「寄生兽」系列跟着游行人潮前进。
10月初,黄照达在浸大研究室与我们见面,他的办公桌堆满反送中相关文宣。我们请他说说这次运动中的视觉艺术,黄照达轻呼了一声:「该从哪里开始,太多了。」不久前,黄照达才在Facebook发出「求救讯号」,指自己正在进行学术研究,请各方好友把收集到的反送中图像寄给他。我们跟着他的眼光看向计算机屏幕,数据库以创作者名字排序,方便寻找。

香港反送中运动里,有大量图像、海报等文宣透过Telegram快速传播,还有许多语言版本。(取自Telegram文宣谷)
香港反送中运动里,有大量图像、海报等文宣透过Telegram快速传播,还有许多语言版本。(取自Telegram文宣谷)
其中有一个文件夹是无法归类的,也是档案最多的文件夹。黄照达观察,相较于伞运时,多是尊子、阿涂等喊得出名号的创作者,这场反送中运动里,更多的是匿名的创作者。大量的匿名视觉创作透过网络流通,图像创作也跟着事件快速更迭,像是水流遇到障碍却激起更多水花,恰恰反映出这场运动的两大精神:be water、无大台(无领导者)。
对于这个现象,Telegram「反送中文宣谷Channel」的Vin坦言,匿名是唯一保障创作者安全的手段,同时亦有「莫需问谁」的感觉,「大家都是为了香港,总之就是其中一个为香港付出的人。」


抗争少女日记风格逐渐改变,831太子冲突后,画面气氛更加强烈,高度引发网友共鸣。(取自抗争少女日记Facebook专页)
抗争少女日记风格逐渐改变,831太子冲突后,画面气氛更加强烈,高度引发网友共鸣。(取自抗争少女日记Facebook专页)
**图像如纪录片,道出港人心境变化
依照时间序翻阅,海量的作品也像是图像纪录片,记录着这场运动惊心动魄的时刻,也传递出绘者的心境改变。以《抗争少女日记》为例,起初日记式的画作用色柔美,记录着警察暴力清场的许多时刻;随着运动时间愈来愈拉长,到了8月31日太子站严重冲突的那天,原先的柔美风格有了剧变,画面颜色变得强烈,彷佛也呈现画家悲愤的心情。

15沙田游行后发生严重冲突,警察冲进商场购物区逮示威者。插画家谢晒皮画下这幅作品,引发高度共鸣,脸书有7,391人次分享。(取自Telegram文宣谷)
15沙田游行后发生严重冲突,警察冲进商场购物区逮示威者。插画家谢晒皮画下这幅作品,引发高度共鸣,脸书有7,391人次分享。(取自Telegram文宣谷)
黄照达指出,这批反送中视觉作品风格多元,看得出创作者年纪偏轻,可能包括插画家、漫画同人志作者,甚或是设计师,已不再是传统政治漫画家。香港资深政治漫画家尊子也从作品中观察,「从影片、动画、图片等作品产出,感觉这一次都是年轻人,看得出是看图像长大的创作者。」尊子认为,机伶的传播方式,也与年龄层有极大关系。

**创作者同时也是运动者,解放过去政漫想象
反送中运动创作也解放黄照达过去对政漫的想象。他坦言,过去画政漫,他总提醒自己要与事件保持距离,站得远一点,看得清楚些。但6月15日晚上,运动里出现第一位牺牲者,身穿黄色雨衣的梁姓男子从太古广场坠楼过世,震惊全香港社会。那个夜晚,黄照达非常激动,怎么都睡不着,他坐回计算机前,开始画画,一边画一边痛哭。

雨衣男坠楼过世的那天,黄照达情绪激动,凌晨3时许画下这幅作品。(图片提供/黄照达)
雨衣男坠楼过世的那天,黄照达情绪激动,凌晨3时许画下这幅作品。(图片提供/黄照达)
那是第一次,他任情绪落入作品里,在雨衣男身边,他舍去充满高楼大厦的香港意象,在画作里留下大片空白,像是无语的沉默控诉。短短一天,就有超过800人次分享,香港人太悲伤,黄照达记得那样的痛彻心扉。6月30日,他刊出另则画作,满版报纸是密密麻麻的香港人上街,彼此肩靠着肩,只有一句标题:「如果,我仍能和你一起走下去。」

艺术也能疗愈人心。黄照达这幅刊登在《明报》的全版画作,安抚许多受伤的港人。(图片提供/黄照达)
艺术也能疗愈人心。黄照达这幅刊登在《明报》的全版画作,安抚许多受伤的港人。(图片提供/黄照达)
那风雨同路的画面,让许多港人被疗愈。黄照达意识到,政治漫画可以做的,比想象的多更多。黄照达学艺术出身,不久前,他再为反送中运动创作「重作名画」系列,借西方经典作品,以油画重绘现今的香港时局。其中一幅作品改做自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的代表作《夜游者》(Nighthawks)。

黄照达的重作名画系列,重绘经典名画以呈现香港时局。其中一幅改做自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的代表作〈夜游者〉。(图片提供/黄照达)
黄照达的重作名画系列,重绘经典名画以呈现香港时局。其中一幅改做自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的代表作〈夜游者〉。(图片提供/黄照达)
霍普是美国艺术家,擅长描绘20世纪寂寥的美国当代生活。在《夜游者》原作中,餐馆里的4个人身处在同一个画面里,但却好似各自活在自己的空间中,尽显都会人的孤单。黄照达改作后,将背对观众的西装男改为黑衣人,黄色头盔就在身旁,暗示着他可能是示威者的身分,彷佛也像暗示香港人此刻深刻的无助与孤独。

**从记录事件到情绪自救的「小志」
随着反送中运动时间的延长,相关的图像创作持续改变,从记录事件、心情宣泄到为情绪自救,也开始有创作者集结作品印刷成小志,许多还开放自由印刷,传递给更多读者。今夏,这些小志们被集结成「香港社运小志展」,飞至加拿大、英国、美国、马来西亚、日本等9个国家逾10个城市展出,让世界看到香港反送中运动。

香港团体「Zine Coop」长期观察小志发展,并在今年夏天于加拿大举办「自由Hi!香港社运小志展」巡迥展览。(摄影/陈朗熹)
香港团体「Zine Coop」长期观察小志发展,并在今年夏天于加拿大举办「自由Hi!香港社运小志展」巡迥展览。(摄影/陈朗熹)
香港团体「Zine Coop」长期观察小志发展,10月初,我们约在湾仔富德楼见面,团队之一的Forrest Lau摊开整桌小志,内容从摄影集、文字书、图文书到明信片都有,其中几本关于运动情绪急救的小志特别吸引人,好比《照顾你的小心灵》、《彼此守护事》、《自己的情绪自己救》,用暖暖的图文呈现,希望在全城烽火之时,抚慰港人的心灵。
小志有什么样的功能?Forrest Lau认为,「小志是创作人响应时代的方式。」他进一步说明,运动开始时,在后面支持抗争的人,都会问自己能做什么?初期多以简单的图片、文宣为主,但渐渐的,有小志创作者开始制作小志,用自己的方式响应时代。譬如说,有爸爸制作一本小志给女儿,跟女儿一起认识这场运动。

「Zine Coop」发行的小志。(摄影/陈朗熹)
「Zine Coop」发行的小志。(摄影/陈朗熹)
而这场反送中运动里,也不乏世代冲突,许多年轻人因运动与家人疏离、甚至反目成仇,也有小志创作者便以此为主题,创作《同老豆老母去游行》,尝试以俏皮的漫画拉近世代差异。在运动中难免有紧绷忧郁的时刻,也有瑜伽老师的小志以《if you are in a bad mood》为题,以图文带领读者用深呼吸、拉筋等方式放松。

**艺术家罢工上街,甚至投入区议员选战
过去的4个多月来,香港艺术家工会在前线也占有重要角色。工会发言人黄嘉瀛是个年轻的女性艺术家,2014年伞运时,她还是个兼职艺术家,白天打工、晚上就轮班睡在占领区,整整3个月,没有一天休息,「每天死守那个地方,生活非常颠倒。但占领久了,民众习惯没有路后,所有东西又变得寻常了。」
黄嘉瀛记得,伞运之后,艺术界也非常低迷,感觉对什么事都不太有希望。2016年时,一票艺术家决定搞个工会,起初想得简单,有工会就能谈团体保险、开团购谈折扣,偶尔来个同乐烤肉会,但开始招收会员后,才发现这是个正经事。如今回看,似乎都是为了今年而蓄积能量,过去4个月,工会人数从350人增加到420人。
6月12日是工会行动的转折点,当天立法会预计二读《逃犯条例》修例,全港发起三罢(罢工、罢课、罢市)。黄嘉瀛记得,行动前几日,有成员来讯表达要请假罢工,工会担忧罢工者遭秋后算账,当机立断写公开信,呼吁美术馆、博物馆等领有政府补助的组织加入罢工行列。没想到,当天香港有超过100间馆所与艺廊真的休馆一天。

反送中运动里的图像创作非常多元,也包括风格较为日漫的作品,获得许多年轻人喜爱。(取自香城Facebook专页)
反送中运动里的图像创作非常多元,也包括风格较为日漫的作品,获得许多年轻人喜爱。(取自香城Facebook专页)
对全球艺术市场来说,香港是艺术买卖的天堂,许多重要的拍卖,如苏富比等大型艺术品拍卖,经常选择在此举办,「因为香港免税,」 黄嘉瀛指出,「罢工那天,对香港艺术圈来说,是核爆级影响,对全球艺术圈来说也是,反送中运动马上就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那一天,艺术家罢工上街,就在政府总部旁画起素描。
即便工会活跃在运动之中,仍有许多艺术家选择匿名支持反送中运动。或许没有人比艺术家更清楚,创作自由是多么珍贵,对于即将到来的极权之手,艺术家可能是最敏感的。今年10月初,香港艺术家们在湾仔富德楼举办「一起义卖we support」展览,义卖艺术品为612人道支持基金与星火同盟基金筹款,声援受伤、被检控的香港人,感谢港人面对暴政从不退缩。
下一步,他们还要做更多。面对11月将到来的区议员选举,香港艺术家工会已有3名成员将投入不同地区的选战。黄嘉瀛坦言,「过去,艺术家们总觉得自己很微小,声音并不重要。但这次不一样了,当我们站在一起,我们就可以做得更多。」

**艺术家、抗争者、记录者的三重身分
整个夏天,整个香港都在沸腾,整个城市也像是全民艺廊,走到哪里,都有「艺术」正在发生。
艺评人查映岚对8月初学生因购买雷射笔遭警拘留的隔日,港人发起「观星」活动,数以百计的市民将激光束投影至太空馆外墙。查映岚对这天印象深刻,也撰文评论:「从集体情绪迸发的艺术有其必然性,它一定就是群众当刻最需要的艺术。没有大台、没有作者、没有预算、没有策展人,却成就了香港开埠以来最壮丽最powerful的light art show(光雕艺术秀)。」
如今,在各地抬头便是大片连侬墙,低头滑手机也能看见马路的喷漆。有创作者将画作上传网络,就有人下载印刷再贴到城市里,这是视觉艺术。当你在商场购物却听见众人齐唱〈愿荣光归香港〉,这是行动艺术。整个香港都在吶喊着,没有人能忽视。
专长城市研究的年轻学者黄宇轩观察,相较于伞运,反送中最重要的是「团结」与「变动」,行动不断在转变,连侬墙、连侬隧道、连侬人、塞爆机场、香港之路人链、手勾手蒙面再人链⋯⋯运动里迸发的创意,正是反送中运动得以走下去的原因,「我觉得我们会赢。说出来很土,但我们总会win something,我们一起这样站出来,不会全输的。」
创作者是用作品抗争,既是艺术家,也是抗争者,更是时代的记录者。该用什么方式回望时代?艺评人查映岚拿起手机,给我看她拍下的照片,那是某个地铁站入口的信息牌,被「火魔法」(备注:香港人称勇武派放火烧的行为。)给烧融了,塑料火熔后垂下出美丽的波浪。即使未来这个信息牌会被修复,照片里却已永远留下这个夏天了。

※本报导为《报导者》与自由亚洲电台(RFA)中文部共同制作。
——RF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