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9年5月31日星期五

89为碑:鲍彤的两个三十年

自由亚洲电台不同的声音专栏
今年4月9日,鲍彤(前左二)与张志新妹妹张志勤(前右二),与北京的朋友们聚会纪念张志新遭中共虐杀44周年。

(1)

【如果把一个人对仅仅一件事,如六四运动的认识算为一度认识的话,鲍彤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不同于平常人的惯性思维,不落窠臼,能采用上溯其源、下推其流的思维方式,能将自己对六四运动的认识上溯到文革、反右、镇反土改、解放战争、抗日战争、国共合作、共产党建党初期的认识再次地来来回回,反反复复,从而完成了他的二度认识——孟泳新《向鲍彤致敬》】

6.4 三十周年忌日,【不同的声音】领衔采访鲍彤。

没有人能够统计得出,三十年来鲍彤接受了全世界多少次形形色色媒体的采访;更没有人敢说,在这些多如过江之鲫的形形色色鲍彤访谈中还有什么有关6.4的 “十万个为什么”没有被问及。

想做一个推陈出新的6.4三十周年鲍彤访谈,是一桩有难度的事情。

然而鲍彤就是鲍彤。年年6.4时节,鲍府线上,像是曲终人散,更似余音绕梁。

鲍彤祖籍浙江海宁,在上海长大。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宣传理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委员。曾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副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中共中央委员、赵紫阳总理政治秘书、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共十三大文件起草小组组长、赵紫阳总书记政治秘书等职务。

鲍彤长期以来独家担任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

89为碑的漫长涉政经历中,鲍彤还拥有许许多多个“唯一”——

89年前:

唯一一位在任期之内深度介入政治体制改革并高调付诸于具体实施的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政治秘书。

唯一一位两次获邓小平“一个字不改”高度评价的中共重要文件起草人。

1.    1977年全国科学大会报告《科学的春天》

2.    1987年赵紫阳中共中央十三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

89年后:

6.4事件中唯一一位被判重刑的中共中央高官。

30年来唯一一位持续在海外发声的前中共中央高官。

【不同的声音】鲍彤访谈的大标题是《89为碑:鲍彤的两个三十年》。很多人一定会问:89的前三十年是什么?

1959年7月2日,中共党史上划时代的庐山会议惨烈召开。7月14日彭德怀上书毛泽东万言书,揭开了中共体制内绵延60年非毛化运动的序幕,也带出受访者89为碑前30年忘情投入中共高层非毛化运动的漫漫心路历程。

郭德宏:1959年的庐山会议,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和整个国家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它不仅对彭德怀、张闻天、黄克诚、周小舟同志是一个悲剧,对毛泽东也是一个悲剧,对我们党和整个国家来说,更是一场悲剧。它对党和国家的政治、经济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庐山会议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开始走向政治分裂。此次会议上毛泽东破坏民主决策的机制而严重压制了党内的不同意见,毛泽东个人与其革命同事在国家建设的政策方面的深刻分歧成为日后文化大革命的重要诱因。

20年后的1979年初,11届3中全会后紧接着召开的,被称为“乘胜追击”的中共中央理论工作务虚会,这一会议被后人誉为“一次空前绝后的思想解放的盛会,以前没有过,此后近30年也没有,今后大概也不会再有。” 会上“发言最尖锐的有鲍彤、阮铭、李洪林等人。” 当时鲍彤37岁,发表的讲话后来收录成文字标题为《二十年间》,刊登在1979年2月7日《理论工作务虚会简报》总第152期上(目前网上已无从查找)。由于简报散发得很广,会上的离经叛道、惊世骇俗之论,在社会上引起了震动。按“文化大革命”中流行的标准,许多说法都是"反革命言论"。

鲍彤中共中央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主题发言《二十年间》,大胆触及了1959年庐山会议以来二十年间毛氏极左路线的蔓延滋长。

让我们进入:《89为碑:鲍彤的两个三十年》访谈内容。


(2)

【「六四」是禁区。把「六四」定为禁区,至少有一个前提——承认「六四」见不得人…「六四」不是过去的噩梦,「六四」是一系列现实的存在:一个大「天安门事件」和其后千千万万个「小天安门事件」的总和。实际上,「六四」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我们正生活在「六四」制度之中。研讨「六四」,就是观察我们自己的今天,思考我们孩子的明天,用不着求诸身外...厘清「六四」事件的大脉络,肯定将大有助于重新审视人类文明的现状和前途。因此,我赞成充分地无拘束地展开对「六四」的真相和影响及其未来的研究和讨论——《六四随笔》鲍彤「六四」30周年「八九民运与香港角色」座谈会发言稿 2019年5月12日】

和五四一模一样的问题。六四是什么??恰如受访嘉宾所言,因其“见不得人性”,各帮各派就六四都有其各式各样语焉不详的说法:动乱、暴乱、风波、伟业、史诗、学潮、学运、起义、民运、大屠杀、没死人等等等等。 

6.4:“我们的80年代”最后一年。二十世纪最富浪漫激情文化碰撞的十年遗腹子。几代知识精英莅临的思想开放奢华盛宴最后一道苦涩甜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一次良性政治体制结构性改造萌动期的虎头铡。突兀于历史关头的血色坐标。鲍彤党内职业生涯的休止符。

1989年5月19日凌晨四时,总书记赵紫阳和其他几位包括温家宝在内的中央领导人突然出现在天安门广场。大势已去,呈心力交瘁状的赵紫阳含泪对学生说:“你们都应该健康的活着...你们不像我们,我们都已经老了,无所谓了......”

1989年5月20日上午10点,中共颁布天安门地区戒严令。

1989年5月21日黎明之前,中共香港党报【文汇报】上市,其社论版面通栏四个黑体大字“痛心疾首”,这是中共新闻史上第一次以开天窗的方式发表社论。天窗社论动员了百万港人当日走上街头声援天安门绝食学生。

三十年后回首往事,这四个大字除此之外另有顿足:眼睁睁好端端一个思想解放政治昌明奇迹十年梦幻走势:看着他起高楼,看着他宴宾客,看着他人散去,看着他楼塌了!

痛心疾首!


(3)

【文革和六四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说清楚:都是中国特色,都是一党专政的产物。在现代文明社会里,在民主制度下,文革和六四都是不可思议的,即使出十个毛泽东,二十个邓小平,也形不成什么气候,搞不成什么文革和六四 ——《六四感言》鲍彤2006年6月5日】

让我们以回放的方式捋一捋“89为碑:鲍彤的两个30年”一路倒带的点点滴滴——

6.4不是偶然,孤立和天成的,她是“我们的八十年代”思想解放浪漫碰撞的十年遗腹子。

“我们的八十年代”浪漫主义十年思想解放期不是偶然,孤立和天成的,她是七十年代末党内高层一场短暂的非毛化运动良性哗变重度感染后的全民雇佣军。

七十年代末党内高层那场短暂的非毛化运动良性哗变更不是偶然,孤立和天成的,她是1959年庐山会议以来长期被压制被侮辱被欺凌被迫害中共体制内反毛力量的一次积怨总爆发。

遵循受访者口述历史的走向——继79年初理论工作务虚会后,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一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0年10月,党内逾四千高级干部中对该决议草案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大讨论。

当时已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科总理大秘的鲍彤因紫阳“搞经济,政治上少发言”的要求,遗憾的没有参加这次“非毛化”口无遮拦盛会。

2010年第4期《炎黄春秋》郭道晖文章《四千老干部对党史的一次民主评议——<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草案)>大讨论记略》披露,这些老干部直言毛泽东“拒谏爱谄,多疑善变,言而无信,绵里藏针”,“封建主义打底,马列主义罩面”“历史上最大的暴君要数他”……

鲍彤89为碑后三十年间亲密战友,法学泰斗郭道晖在文章的结尾写道:应该把这次四千干部讨论党的若干历史决议草稿看做是文革后的第三次思想解放。第一次是三中全会,第二次是理论务虚会,第三次就是这个讨论会。

在这里,我们大段摘引受访嘉宾十年前的相关文章内容《也谈改革30年》:

自从毛泽东成为“核心”以来,特别是他惩办了彭德怀,逼死了刘少奇、林彪以来,这是中央委员们第一次大解放。终于可以议论毛泽东的是非了,可以于心无愧为民请命了…中央七嘴八舌,地方和基层也七嘴八舌,党内七嘴八舌,社会上也七嘴八舌。在七嘴八舌的过程中,从天安门事件和文化大革命之类的政治性话题,扩展到人民公社、指令计划、大锅饭、铁饭碗之类的经济性话题…整个改革潮流,就是在七嘴八舌中形成的…在万马齐喑的历史条件下,七嘴八舌能够转化为“第一生产力”…这是被三中全会证明了的真理。三中全会…是粉碎四人帮的产物…但粉碎四人帮也不是源头,它又是1976年天安门广场四五运动的产物…正是这种民意,开启了非毛化的进程,指示着中国前进的非毛化方向。所以,探索改革的根源…直接走向天安门广场吧,那里凝聚着非毛化的民意…1984年10月,几位大学生自发地打开“小平你好”的横幅,欢天喜地走过天安门。这是民意。五年以后,无数大学生悲愤莫名,闷在宿舍里,砸玻璃“小瓶”。这也是民意……感谢听众和读者和我一起,浮光掠影地瞥过了几个镜头…我们凭吊了在毛泽东领导下奄奄一息的中国。我们向1976年天安门前的四五运动致敬。在默默无语地集结起来的民众中,蕴藏着,并且喷涌出非毛化的源泉…伟大的改革开始了。摇摇晃晃,步履不稳,持续了十来年。这才是历史。

仗剑行千里,
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
不负信陵恩。
『答五陵太守』王昌龄


本周《不同的声音》【89为碑:鲍彤的两个30年】的纪念时段: 

1989年5月17日下午4时,邓小平自家客厅召开政治局常委会,决定调兵戒严。五常委中李鹏姚依林支持,赵紫阳胡启立反对,乔石弃权。赵提出辞职。当天入夜,痛感党内政治生命进入倒计时的鲍彤,或许是最后一次踏入赵紫阳任总书记的13大上郑重成立,由他任主任的中共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室大门。

2001年香港《信報》刊登一篇題為【鮑彤在學潮和動亂期間言行的交代】的文件,该媒体称,此文件由鮑彤於1989年9月在秦城監獄撰寫。鲍彤在这部重要历史文本中对自己党内政治生涯最后瞬间有相对感性的描述:

“我回到办公室,室里有13位同志正在加夜班。我就把大家找来,发表 ‘告别演说’。话不多,大意是:今天也许是我最后一次同大家在一起开会...今天正好有13位同志在座。据说:‘最后的晚餐’也是13个人。我当然不是耶稣,同志们也不是犹大...王昌龄也有两句诗:曾为大粱客,不负信陵恩。”

1989年5月28日,鲍彤被中共以莫须有的泄密罪正式逮捕,开始了他罕见的中南海6.4政治犯秦城囚徒7年重罪的刑期。

【第三集最后的话】

“赵紫阳非常清楚,鲍彤这是替自己去坐牢。”——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张伟国


(4)

【「六四」不是历史进步的转折点,「六四」是全球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重大挫折----《6.4天安门屠杀的历史教训》阮铭  /  「六四」構築了一個亘古未有的體系:一切行動聽指揮的全民體系。這個體系擁有的當量,是十四億生龍活虎的勞動力兼戰鬥力。它有力量向普世价值宣战,向人类文明宣战——鲍彤推特2019年5月28日】

长谈之后的感觉,相对89为碑前30年,鲍彤并不怎么乐意,甚至有些下意识的排斥谈后30年,当然也包括6.4。几十年来百把个春夏秋冬,在五大洲成千上万各路媒介同仁的轮番“逼问”下,由他嘴里流出的所谓“6.4真
相”,很不好意思,几乎寥若晨星,即便“有”,也是顾左右而言他,“拉大旗作虎皮”,非常聪明地把逼问者引入“小平家开会”之类最高层私相授受政治迷雾之中。

曾经是中共中央体改室鲍彤下属的政治学者吴国光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曝光的红墙内幕应该说还是很少,很不准确,尚远不足以让人了解鲍彤对中国改革的重大价值与贡献所在......”

或许,你可以把这称之为受访者体内残存的党性?

却由此,浑然反衬出其泄密罪名的不可理喻和荒诞不经。

这位曾几何时把党内政治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忠诚共产主义信徒,貌似压根没想过背叛这个党,却被组织强拉硬拽般的活生生抛向“叛党”的绝路。

细心的读者或听众一定感觉到了:鲍彤对“6.4”有一种抵触情绪。细品他的「六四」30周年「八九民運與香港角色」座談會發言稿《六四隨筆》,以及三十年忌日前夜他在推特上的频繁发贴,这种感觉会变得尤为强烈。可以明确地说,受访者的6.4立场,与部分学生领袖 “1989年伟大的天安门民主运动” 定位,恰如鸡同鸭讲,几乎南辕北辙。如果选边站,毫无疑问,鲍彤一定会毫不犹豫的投身木樨地公主坟庞大遇难者群体之中,拥抱的是真正伟大的天安门母亲,而不会是大屠杀前错愕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与那几位学生领袖不同,鲍彤是六四毋庸置疑的受害者。和丁子霖一样,六四于他们而言就是一场飞来横祸,他们89为碑后30年多舛人生被冷酷无情的命运整体性吞噬了幸福感,他们在“我们的80年代”意气风发大好前程中按部就班的体制内坛坛罐罐在1989年仲夏变脸月季骤然间灰飞烟灭,30载了无绝期。然而,他们又是89名人,是最接近惨案真相,或肇事现场的不幸的人儿。于是乎,他们被社会认知赋予某种“神圣的责任”,年年载载,节气忌期,总是有那么一群先入为主懵懂无知的“无冕之王”,哪壶开了提哪壶,“十万个为什么”火力齐发,听他们不太情愿的一遍又一遍复述着那些人们大都早已知晓的疼痛往事。

历史人物往往是孤独的,悲剧性历史人物更形孤独,红朝残梦中的悲剧性历史人物尤其如此。

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告别交响乐》初演时,乐队依照作曲家的指示,将谱架上的蜡烛吹熄,团员纷纷抱着乐器依次退场。最后的十四小节,由两个继续演奏着的第一小提琴,在平静而孤寂的气氛中融入终止……


进入长篇访谈“89为碑:鲍彤的两个三十年”的尾声:

此刻,记者提出是否给这长达三小时几乎避开6.4话题的6.4访谈留一条6.4后三十年的应景尾巴,却还是被受访者谢绝了。

让我们展开鲍彤口述历史的“无尾尾声”——源头:

《失忆人民共和国:重返天安门》牛津大学出版社2014年 林慕莲:十六岁的鲍彤就成了管理他高中一个共产党地下组织的负责人。六个礼拜后,共产党接管了上海。这代表他的正规教育结束,党政生涯开始。少年鲍彤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去没收那些被列为战犯者的房子,其中包括逃往台湾的蒋介石。


七十年前,永远的六月,不同的是:这一战,鲍彤是胜利者……



【编后结语】


而这种价值与贡献,在过去十年里,事实上只有不多的几个人可以与之相比。在改革过程中,鲍彤充分展现了他在政治上善于将理想主义与务实态度、将深刻犀利与宽容妥协、将创造性思考与发挥他人思想等结合在一起的智慧与才干。事实上,政治体制改革设想中许多论断、办法、见解都源于鲍彤——《思念老鲍》前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室特约研究员吴国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