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9年2月22日星期五

周云:赵紫阳治蜀富顺行——1977年11月川南富顺乡村视察记

 特别约稿 南湖雅集  

2005年初春,新华网北京1月29日一则电讯格外引人注意——

紫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1月1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5岁。

紫阳同志的遗体当天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贾庆林、贺国强、王刚、华建敏等同志代表中央领导同志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为紫阳同志遗体送别,并向其亲属表示慰问。

紫阳同志1919年10月生于河南省滑县,193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紫阳同志在地方先后担任过中共县委、地委、省委主要领导职务;在改革开放前期,紫阳同志先后担任过中央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过有益的贡献。

前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在曾在《炎黄春秋》撰文,赞扬已故中共总书记紫阳,称赞他"一贯倡导节俭",反对铺张浪费、讲排场。紫阳一贯倡导节俭,反对铺张浪费,讲排场。为了制止公费请客,曾明确规定,公费请客只限"四菜一汤"。虽然执行中有阻力,未能坚持下去,但对当时不良风气起到一定遏制作用。他严格要求干部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自己首先身体力行,在位期间,从未对自己的住宅、办公室大兴土木购置贵重高档用品,一切从俭,不浪费国家一分钱。

领导外出,轻车简从,作风深入,求真务实。我在国务院副总理第一任期内,多次陪同国务院主要领导去外地调研,轻车简从,与陪同人员同坐一辆面包车,谈笑风生,边走边谈。经常途中停车,到群众家里、到工地现场、到车间班组看望群众,了解情况,获得第一手材料。所到各地,不清道,不戒严,不搞花架子,不搞假现场,不要地方当局事先导演。

  

让我们把历史的镜头播回30载——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与世长辞,中国现代史终于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就在1976年间,紫阳的老母亲刘氏也在河南老家去世了。这位享年近八十岁的老太太,经历了多少风吹雨打,终于没有活过那场"史无前例"的"大革命"结束。在当时那种动荡不定,危机起伏的局面下,紫阳也无法返乡奔丧,只能眺望东北老家的方向,遥致哀思。

 

1977年春夏,紫阳来四川担任了省委书记,又兼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的第一政治委员,成为四川党、政、军的第一把手。

 

1977年7月16日至21日,中国共产党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通过了关于恢复邓小平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等职务的决议。

 

7月23日,成都市三十万军民举行大会,庆祝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召开,紫阳在会上作了报告。邓小平再次复出,紫阳有充分的理由感到喜悦和振奋,当此之时,尽管政治局势日益好转,四川所面临的经济局势却是非常严峻的。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加之人口激增,生态破坏等原因,使得素有"天府之国"美称的四川,到1976年已饱受饥饿之灾。"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制度,已走到尽头,回春乏术了。

 

1976年,四川全省的粮食总产值为508亿斤,其中水稻仅253亿斤,小麦、玉米、红苕等杂粮占百分之四十。全省粮食平均亩产仅325斤,其中水稻平均亩产为473斤,农民人均年收入人民币53.6元,明显低于全国63.4元的平均水平。四川农民全年人均口粮仅369斤,比全国农民的人均口粮尚低40斤。

 

"文化大革命"后期,四川大部分地区的农民业已到了崩溃的边缘,近一亿四川人的吃饭问题,是摆在省委第一书记紫阳面前的首要问题。

 

为此,1977年上半年,紫阳走遍川西平原、长江两岸及边远山区的三十多个县市,作实地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摸索增产粮食的方法。在当时,整个政治局势还不允许搞联产责任制或包产到户,而只能继续采用"大干社会主义"、"农业学大寨"等生产方式。但在紫阳的主持下,四川加强了对农业的经营管理,改善了按劳分配办法。结果,四川1977年夏收作物全面丰收,开创了粉碎"四人帮"以后的第一个大丰收年。当年秋季农作物又喜获丰收。两次丰收,大大地改变了四川农业的被动局面。

 

2009年3月5日上午,为采集一批建国以来到过自贡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史实,我在富顺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陈玲燕的陪同下,一路风尘的来到川南富顺县边远山乡童寺镇宝庆乡和瓦市镇互助乡。听说我是为采访1977年11月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紫阳同志视察宝庆乡和互助公社、友爱、长山大队治山改土的史实而来,原富顺县瓦市区委副书记范忠信,区公安特派员陈俊良,互助公社党委书记曾树培、副书记李万坤、友爱大队党支部书记许明宗、长山大队党支部书记伍读安、民兵连长华忠康、副连长龚长禄。现任互助镇党委书记刘跃志、镇长邱德凯、副书记曾作键、行政秘书王光义等同志齐聚互助镇政府四楼会议室,他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畅所欲言,向我娓娓述说了20多年前紫阳同志视察互助公社的往事——

 

当年童寺区委到宝庆公社下派的干部而今已愈古稀曾世儒告诉我:

 

1977年11月21日,深秋时节,宝庆公社农技员刘佐均急急忙忙跑到因病在家的下派干部曾世儒家里,告诉他省委书记紫阳突然轻车简从地来到公社了,公社干部都到各个大队去了,没人,只有炊事员临时工曾国清在。曾世儒打起精神,急忙往公社大院跑去。

 

那年,为提高水稻单产产量,在区委的重视下,区委书记朱增儒亲自挂帅,在全区大力推广养红浮萍、种紫云英行动,增加稻田绿肥,提高水稻产量。原来童寺区宝庆乡人民二队有个回乡知识青年肖慈六,是个爱读书、爱钻研的人,他经过试验摸索,发现在稻田里养红浮萍、种紫云英是个增加稻田绿肥,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简单易行的办法,引起了区委重视,区委先在宝庆乡人民二队试点,继而在全区推广。人民二队1000多亩稻田95%都种上了红浮萍,养上了紫云英。曾世儒赶到公社的院里,见省委书记紫阳正和炊事员曾国情拉家常,还关切的问他是正式的还是临时工,每月公社给他多少工资。曾国清羞怯告诉紫阳书记,他是人民二队的社员,来公社当炊事员只是抽调来的,在生产队记工分。他哪里敢奢望在公社有个正式工的待遇呀!

 

见下派干部曾世儒赶来,炊事员曾国清忙给紫阳书记作了介绍。紫阳书记亲切地和曾世儒握手,并招呼他坐下,耐心而细致地询问起宝庆公社以及人们二队农业生产、水稻耕作、社员家庭生活等各方面情况。特别仔细地询问了"土肥专家"肖慈六推广红浮萍、紫云英和宝庆公社提高水稻产量的情况。随后紫阳书记和蔼地请曾世儒带路,带他到人民二队的稻田里和田间地头转转,一路上,他对宝庆乡大搞绿肥、提高水稻产量的做法极为赞赏。并称赞是"川东南的典型"要大力推广。

 

时近中午,紫阳一行和曾世儒握手告辞,向县政府赶去。

 

当日下午,宝庆公社人民大队支部书记魏光  赶到县委办公室,向紫阳书记一行对全公社大搞绿肥提高水稻产量的工作作了汇报。

 

紫阳书记离开宝庆公社不到一个月,公社临时工炊事员曾国清被通知转了正,每月有了工资,成了吃商品粮的人,与此同时,四川省全省每个公社都被通知安排一名正式工炊事员。与此同时,宝庆乡人民二队那位闻名乡里的土肥专家肖慈六也被安排进了农机站,并任命为站长。

 

当年,富顺县瓦市区在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学理论,抓路线,大破小农经济的因循守旧思想,树立建设社会主义农业的雄心壮志,削平"馒头山"人造"小平原",使农田基本建设出现了新局面,并因此成为全川典型。

 

地处浅丘陵的瓦市区,共有田10.3万亩。其中土占总面积将近一半,分布在5000多个大大小小的馒头形山丘上,土壤大都是斑鸠沙和红石骨子,土层瘦薄保不住水,保不住肥,也保不住土,更经不起旱,粮食产量较低,百分之八十的土地面积亟待改造。1974年秋天开始,在当时的深入"批林批孔运动"中,瓦市区委"一班人"按照当时上级党委的指示和布置,开展学习大寨大造"小平原",和我省化林、射洪等领导群众大干的精神,力争几年内把全部"馒头山"来一个彻底改造,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人造"小平原",为机械化创造条件,为国家多做贡献。

 

瓦市区区委在瓦市公社新湾大队、卫家大队及沙溪公社点灯大队,搞了三个示范点。1976年12月,瓦市区对治山改土上阵劳力任务实行了层层分解,下达给互助公社3200人的劳动力上阵任务。由青壮年组成了专业队伍治山改土,区、公社、大队、生产队都由党委、革委一把手亲自抓治山改土工程,具体负责由民兵连长指挥,只有农忙时放假七天。主要以开荒、治理光山头,降高填低,加厚土层为重点。为适应治山改土需要,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了改造馒头山需要,长山大队首先修通了一条4公里长的机耕道,有100多亩土用中型拖拉机翻耕,从而成为了全县、全宜宾地区农业学大寨的典型,引起了从地方到省委、省革委的高度重视。

 

1977年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和国务院发出了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指示后,为了规范和正确指导四川省农田基本建设,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紫阳同志于宝庆公社视察后的次日,1977年11月22日上午10时许来到宝庆公社互助公社视察指导工作。陪同他视察的人员有:他的秘书,原宜宾地委书记张敏、副书记冯振武、县委书记孙绪昂、副书记朱春田、石碎民、陈思鼎,接待他们的有原瓦市区委副书记范忠信、公安特派员陈俊良、互助公社党委书记曾树培、副书记李万坤。

 

紫阳一行先在童寺区宝庆公社人民二队视察了红浮萍,紫芸英绿肥生产现场,便来到友爱大队第一站,6、8队(万寿场山)治山改土工地现场,紫阳首先与友爱大队党支部书记许明宗亲切握手,说:"你们战斗在基层,辛苦了。"察看现场后,他语重心长地对党支部书记许明宗说:"你们改土工程应本着宜大则大,宜小则小,结合实际,不搞一刀切。资金有困难,多办社队企业,以社队企业找钱改土。改梯土,改小块一点,行不行?可不可以搞挑泥面土,增厚土层,增强抗旱能力,确保粮食增产。

 

视察完友爱大队后,紫阳一行随后又来到了第二站长山大队长山岭治山改土的现场。紫阳首先与长山大队党支部书记伍读安亲切握手,说:"你们辛苦了,搞这么大的场合,真是了不起,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别人很难做到的,你们做到了。紫阳身穿一件半新旧灰色风衣,显得十分朴素,在视察时没有要其他领导一路陪同,而是一个人在工地现场查看各处后,细心听取了民兵连长的简要回报,用问话的方式向社员群众了解情况,他问群众改这么大的土,群众满不满意,当场群众说,满意。他又问,可不可以改小块一点,行不行?又说,改成梯土怎么样,接着又问,改这样大的土面积是增加还是减少,粮食产量是增产还是减产。他看到改土社员们热火朝天搬运土石方的场面后,感到高兴和感动,看到工程难度大时,感到担忧。

 

视察完工地后,紫阳一行回到了瓦市区。

 

紫阳在瓦市区公所小会议室接着召开了会议,他在首先听取了瓦市区委副书记范忠信同志的全面汇报后,他问一年能改多少亩土?范忠信说,可以改8千亩,他说,速度太慢了,改小块一点,改成梯土,就行了,成本少,见效快,速度可加快一倍,张敏同志说,就按紫阳同志的指示办,群众容易接受的。

 

紫阳同志在总结时说,农田基本建设要因地制宜,能大则大,能小则小,搞大了,劳民伤财,费工、费时、费钱,成本大,群众不易接受,并提出了要多办社队企业,以企业找钱改土。还可以搞挑泥面土,加厚土层和其他行之有效的办法,并提出了四个问题,一是时间问题,二是经费问题,三是改土后面积是增加还是减少的问题,四是粮食是增产还是减产的问题。

 

会议开到了12点50分钟结束后,才进午餐,紫阳对午餐要求简变,只吃三菜一汤,准备好了的丰盛午餐都被他谢绝了。

 

根据紫阳的指示精神,瓦市区互助公社及时召开了会议,在此项建设工程中,立即改变了治山改土的方式,采取山顶揭帽子,山腰拴带子,山下翻底子,大搞水利工程整治。对馒头山把山顶削平,半山腰的坡地进行连接和平整,把山下的塘泥和厚土的地块挑到山腰和山顶。从而既增厚了土层,又增加了水利工程的储水。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全公社大部份土地得到了改善和整治,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条件,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特别是长山大队的蚕桑生产,建造了150余亩的桑园,成为全区的先进典型。

  

1977年8月12日至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紫阳在中共十一大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这是十一大以后,紫阳成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

 

紫阳在瓦市区调查研究两周后的1977年12月15日,他在四川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了题为"高举毛主席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十一大路线,为把我省建设成为祖国巩固的战略后方基地而奋斗"的工作报告。

 

在报告中,紫阳满意的宣称,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抓纲治蜀"已经"初见成效"。

 

紫阳在报告中指出:"一九七八年要进一步打好农业翻身仗,高速发展我省农业,必须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田基本建设,二是科学种田,三是支农工业,四是多种经营。这四者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要因地制宜。全面抓好。"

 

他还讲道:"现在农业上面临着一个带有全省性的突出问题,就是由于秋旱严重,蓄水普遍减少,干田面积扩大。这个问题处理的好不好,对明年农业生产有决定性的影响。今秋以来,各地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扩大了小春面积,明年大春怎么办?是等水栽田,还是改种旱粮?许多社、队的经验证明,在蓄水少、干田多,水利又没有过关的情况下,要早下决心,早作准备,走旱路走到底,这样就可以大幅度增产。这是关系到明年能不能夺取大丰收的带有战略性的措施,决不能犹豫徘徊,举棋不定。

 

紫阳讲到四川农业发展的一个"诀窍",即"水路不通走旱路"。四川历史上水稻面积较大,但历来旱情严重,往往大量减产。在不利于种水稻的地方一律改种玉米等旱作物。结果,这个措施成为四川粮食过关的一大保证。

 

1978年初春,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第一期发表了紫阳题为"奋发努力加快四川建设,为国家为人民多做贡献"的长篇文章。显然,中共中央肯定了此时的"蜀中大治"。那几年,民间官方都有"要吃粮,找紫阳"的说法。

 

1977年,四川全省大多数地区做到了队增产增收、增贡献、增积累、增储备,社员增分配、增口粮。同1976年比较,全省平均每个社员口粮增加了六十六斤,现金分配增加了九元六角。这是近十年来未曾有过的鼓舞人心的新气象。

 

1978年秋,中共安徽省委决定,把集体无法播种的土地借给社员种麦、种菜。这个办法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大大加快了秋种进度。在借地的基础上,有些地方实行包产到组,有的搞了包干到户、包产到户。

 

群众创造的这些办法,,得到了省委的支持。三个月内,全省实行了"放宽政策"、"休养生息"的方针,将农民的自留地扩大到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十五左右,并且支持农民采取包产到组的形式经营土地。这是新中国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初的试验。

  

1978年8月紫阳与华国锋、纪登奎一同出访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和伊朗三国。这是紫阳第一次出国访问,踏上外国的国土。

 

1980年2月23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副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陈云出席了会议,并做了讲话,会议增选耀邦、紫阳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恢复党的八大决定设立的中央书记处作为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领导下的经常工作机构,并选举耀邦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6月27日至29日,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同意华国锋辞去党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请求,全会通过投票,对中央主要领导成员进行了改选和增选。选举结果是:耀邦为中央委员会主席;紫阳、华国锋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邓小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邓小平也有自己的故乡情结。他对四川人民的生活和家乡的建设事业从来十分关心,他生前曾经常在各种场合,提到自己是四川人,家乡在广安。邓小平一讲农村改革,就会情不自禁地提到四川:"我是四川人,经常听到家乡的工人反映,蔬菜少,肉类缺。""我给四川的同志写过信,告诉他们工业越发展,越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农村改革见效非常快,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而四川是全国农村改革起步最早的两个省份之一。邓小平是这样说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见效非常快,这是我们原来没有预想到的。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

 

1982年9月21日,邓小平在四川省和成都市举行的欢迎金日成的群众大会上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说:"四川是改革之乡,是全国的一个重要省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认真贯彻党中央的各项政策,较早地实现了安定团结,工农业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希望四川人民充分发挥'天府之国'的优势,在各项工作中争取更上一层楼。"

 

谁能想到,7年后的1989年那个火热的六月,已经身为12亿中国人民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紫阳从此在中国政坛销声匿迹。


题图、插图:来源网络


——网友推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