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8年7月22日星期日

张宗英:潘石屹这回说了句真话

潘石屹遇见“另一个自己”?
最近潘石屹再次提及央行的放水与房地产行业的关系,又掀起了一场关于货币放水助推房地产市场的老声重谈。

  

    央行的货币放水是房地产市场一路走高的主要原因,这一结论如今已深入人心了。但是央行的钱是怎么流入房地产市场的呢?央行增发货币肯定不是直接给地产商的,更不会直接派发到购房者手中,而是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手段和货币工具来实现的。

    下面我们试着梳理一下其中的逻辑。

    说到货币政策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三大货币工具:1.再贴现,2.公开市场操作,3.准备金率。这里面能够实质影响货币供给的其实只有准备金的调整。因为公开市场操作主要是为了缓解短期的流动性压力。而再贴现央行几乎就从来没有用过。常规降准每次0.5%大约可以释放7000亿人民币的流动性,我国的货币乘数大约为3.2,这对于我们每年飙涨的m1m2可谓是不值一提的,那么我们每年增长的货币总量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其实中国特色的货币发行渠道还包括:贷款,财政转移支付,国家开发项目,中央集中采购,政府间借款,商业银行向央行拆借,外汇占款,以及不良资产收购。按理说,财政转移支付,国家开发项目,中央集中采购,政府间拆借,这几项都应该是财政收支,但是,当前的奇葩在于,财政部国库几乎直通银行,所以将其列为央行货币发行渠道才更贴近现实。这种怪异不是我们的讨论内容,仅来分析下几个非典型货币发行渠道。

    政府开发项目: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例,国开行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为中央银行印钞出资认购国开行股份。然后国开行贷款给与国企为主的公司进行项目建设。这样就完成了货币的直接投放。(注意财政部的投资项目理论上不是直接的货币投放是以税收和国债为基础的财政政策。)
不良资产收购:以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为主体,对国有企业和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评估收购(一般高于当前市场价),最后由央行印钱买下。本来应该由市场买单的债务最后由央行印钱买单,完成货币直接投放。
(以上的这些方法虽然写的比较轻描淡写,但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最后要介绍的大头便是外汇占款,这也是我国输入型通胀的主要原因。(如不懂具体概念请先自行百度。)每年我国贸易顺差大约为3万亿人民币,结合货币乘数可以知道每年的外汇将会给我们的M2贡献约9.6万亿人民币。

    其实上面说的这些能够直接释放货币的途径有的能查到了到底投放了多少,有的查不到,总之能查到的占整个新增货币的是不怎么高的,查不到的嘛!嘿嘿就不要去查了。

    那么新增的这些货币又是如何进入到房地产行业的呢?

    这里面的因果关系怪异且必然:地产从供需两端占用大量流动性,由于天价土地出让金的缘故,房地产商拿地时候交给政府的钱绝大部分都是从银行贷款交给政府。然后通过期房出售回笼资金再来盖房子。民众购买期房又需要从银行大量贷款。这样一来一去造成整体性流动性急剧短缺,如果不解决,不光房地产,所有企业都将面临流动性危机,都会有破产风险,这倒逼央行货币必须放水给市场提供足够的流动性,而放出来的流动性理论上如果分配均衡的话是够用的,但因为房地产的虹吸作用,其他产业几乎得不到,最终新增的货币还是回到房地产产业,继续支撑着房地产企业的高融资杠杆,继续拿地卖期房。于是继续放水,放水,放水,放的多了,货币贬值的厉害,大家发现只有投资房子才能保值,所以出现更多的投资性、保值性买房需求,反过来刺激房价升高,资本从供需两端一窝蜂涌入房地产,恶性循环开启。李总理曾多次强调定向贷款,就是要避免贷款都流向房地产。可惜的是,再严厉的规定都无法改变资本的趋利性本能。央企以别的项目搞来贷款,却把产出和利润投入房地产,甚至以贷款扩充资产,然后把资产抵押再贷款,直接进行房地产开发。上行下效,大家都不傻,民企甚至个体资本搞来贷款也是如此,无非就是多绕点弯费点事而已。

    银行的流动性短缺,归根到底,是存款不够。存款都哪去了?一部分投资搞房地产了,另一部分投资买房了。

    如果简单理解潘石屹的话,很容易就会得出结论,好像央行故意放水来帮助房地产企业推高房价似的。其实不是的。是因为我们多年的房地产经济已经导致了整个经济的畸形出现了结构性的问题,放水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实际却加重畸形。不放水,房地产企业的倒闭,就会带来银行坏账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经济的雪崩。这个后果恐怕是谁都担待不起的。央行说:宝宝心里苦,宝宝也很无奈啊!

    现实就是,房地产绑架了银行进而绑架了整个社会,那么有无破解之法呢?当然有:取消土地国有,放开私有土地自由流动,让房子永远上涨的神话不攻自灭。没有了这种预期,民众买房真正成为刚需,地产商既不需要巨额融资,也会实现按需供应。大家皆大欢喜共赴大同社会。听上去很美好,实际却不可行,不要问我为什么哟……


—— 微信号 白话古代史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