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7年3月8日星期三

韦弦佩:述往思来寻史迹

1)

我有幸读到《李锐口述往事》(大山文化出版社2013年7月版),这是一本承《史记》之宏旨,述往思来寻史迹的大书。

李锐《自序》。仅五行字。百年人生,前八十年,分四个阶段,每二十年一个阶段:一、读书、革命;二、革命工作;三、当贱民、坐牢;四、离休,继续工作。

朱正序。认为此书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不仅自述往事,也思考中国的现在和未来,怎样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民主、法治的现代国家。也就是(大力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彻底改变个人说了算的专制体制,完全堵死权贵资本主义道路。赠李锐寿联—幅:"立德、立功、立言,备矣三不朽;不淫、不移、不屈,大哉—丈夫。"

丁东序。介绍此书编纂过程,从2002年始,至2013年成书的艰难性。穿越遮蔽,寻找真相,从中可感受到历史深处真实脉搏的跳动。从李锐一生,读者可见中共党史的缩影和中华民族百年沧桑的缩影。实质上,浓缩了追求民主宪政的几代中国人执着努力的心路历程。

付出最多心血的,李锐女儿李南央《编者说明》。她说:"口述的整理难度,比起书信和日记不是倍数而是指数关系。"确是"天大的功夫"!类似一次宇航探索。她说:"我开始整理'口述'时,父亲已是九十二岁高龄,他执拗地坚持所有的整理稿要经他审阅后方可使用。"李南央希望,这本书,作为二十世纪百年历史的一页,"对史家有所帮助,对后人有所警醒"。

老共产党员李锐十二万分严肃、认真的著述,当然不会害怕和逃避,而是竭诚欢迎、甘愿经受万千读者神圣的批判武器考验的。

 

(2)

《李锐口述往事》,最后一部分《臧否人物》,特别吸引眼球。我先读为快。

李锐臧否了十九位人物。他们依次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高岗、陈云、胡乔木、陆定一、薄一波、余秋里、赵紫阳、胡耀邦、钱正英、李鹏、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加上三任中组部部长(贺国强、曾庆红、李源潮)。

李锐臧否人物,有根有据,见仁见智,无所顾忌。但我不敢说没有一丝一毫不偏不倚,无所倾斜,也不敢说无一字—句不符合历史天平。

李锐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出版《毛泽东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介绍和评价毛泽东,他对毛泽东或臧或否,是随历史发展而有所变化的。

在延安,李锐在《解放日报》管过社论,那时对毛泽东的文章非常佩服。"毛写文章是厉害的,确实写得好,一遍稿子。"李锐说,"毛泽东有他的长处,否则不可能有那么高的威信。"(414页)

李锐对毛泽东的总体评价,主要有以下几句话。"毛这个人是非常、非常复杂的,属于一种很极端的个人,一切反常的事情他都敢做。"(410页)"没有这种性格的人领导,共产党不可能胜利。"(411页)"说到底,毛还是个农民,心胸极其狭隘,生活上保留了很多农民的习惯。"(414页)杨开慧故居发现的杨开慧藏匿的日记,记载着杨开慧对毛泽东爱恨交迸的评语。(411页)李锐诗云:"贤妻早识太心伤。"(414页)

李锐所评人物,读来真切可信。—个人的生命轨迹,无不是偶然机遇的必然归宿。

《臧否人物》中,李锐将胡耀邦和赵紫阳合在一起述评,篇幅比较长。摘其要,有如下文字。

"文革结束时,共产党内文化高的官员大多在中、低层,高层中,文化低的多,有的甚至基本是文盲。这同毛泽东轻视知识分子直到轻视知识有关……"(435页)

"在中国历史上,耀邦和紫阳这样的人不多。"(437页)

"耀邦去世前十天,跟我有一次六个小时的长谈,主要谈了十大问题,都是同邓小平的某些分歧,根本没有提他跟赵紫阳有什么矛盾,以前的多次闲谈中也从没有提起过。"(438页)

"我最后一次见赵紫阳是二00四年的十二月廿九日下午,在北京医院的911号病房,是他去世前二十天。(李锐写了《紫阳同志永别了》,刊于香港《明报》第二版)(440页)

"共产党总书记里面有两个人下台时不作检讨:一个是陈独秀,一个是赵紫阳,……陈独秀一九四0年就写文章反对斯大林专制……紫阳为了维护真理,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一直被软禁到死。"(441页)

"我当过高岗的政治秘书,当过陈云的政治秘书,当过毛泽东的兼职秘书,他们都各有各的本事,尤其是毛泽东。但是他们跟赵紫阳、胡耀邦没法比。……我认为胡耀邦和赵紫阳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领导人里头脑最清醒,最能干,最能够按人民意愿做事的两位总书记。"(442页)

耀邦去世十六周年,紫阳去世两周年时,李锐均写有纪念文章。书中有引录,足见中肯和公允。

权力不等于修养。子贡问孔子,是否有一言可以终身实践的?孔子回答说,大概是"恕"字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前提是将心比心,与人平等,待人宽恕、宽容、宽厚。被李锐"臧否"的十九位云上高层人士,并非都谦让知礼。势利者、倨傲者有之,前恭后倨者亦有之。李锐的述评,形神兼备,典型白描,栩栩毕肖其人,过目难忘。

 

(3)

书再从头读起。

李锐祖籍湖南平江,祖居平江长寿街。父亲李积芳,1905年官费留学日本,回国任民国总议院议员。母亲李张淑,别号存真。

李锐1917年4月13日出生于北平,有两个姐姐。李锐原名李厚生,小名明伢子。父亲1922年去世后,李锐由母亲和大姐(体育教师)负担生活、读书。李锐1938年在徐州为《救国青年》写稿时,第一次使用"李锐"笔名,亦作常用名至今。

李锐入学时,由母亲苦教,已识得千字。1923年入长沙私立楚怡小学就读,连跳两级,五年毕业,入楚怡中学。因指出国文老师授课错误,受老师诬辱,母亲向校方告状未果,就转考私立名校岳云中学读书。1934年秋,考入武汉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李锐诗云:"路从无路走而出,鲁迅文章是我师。"(56页、65页)

李锐读小学、中学,品学兼优,全面发展,天真活泼,广受师生欢迎。进入武大后,1937年离开。"说实话,在大学的那两三年,我没有好好读书,净闹革命了。"李锐这样说。(56页)热衷于抗日救亡,广交朋友,寻找、宣传真理,积极参与如火如荼的学生运动,书中记载甚详。

李锐进武大不久,就在校刊《珞珈月刊》发表一生唯一的小说《走》。1936年冬,参加武汉秘密学联工作,结识中学生代表万国瑞(杨纯)、范元甄。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武大青年救国团发起全校追悼鲁迅大会,李锐创作了鲁迅大幅画像和幻灯片。文学院讲师苏雪林在《人世间》诋毁鲁迅,遭到进步学生在讲堂上愤怒质问。第二次全国木刻展,在武汉难以展出,李锐受孔罗荪请托,就在武大文学院大教室布展,把鲁迅木刻像挂在墙上正中。文学院院长陈源—见鲁迅像,慌忙退出。学校图书馆将鲁迅著作全部封存,足见现代评论派对鲁迅嫉恨之深。(84页)

1937年2月,李锐、谢文耀、陈约珥、万国瑞、习东光等八人,在谢文耀家(武昌贡院街三十号),成立自发党组织(武汉临时支部),举行宣誓仪式。后来方知,陈约珥、习东光都已是正式党员。除了从反省院出来的二人,其余人员都被中共北平市委接受为正式党员。

因进步刊物被查户口的警察发现,6月6日李锐在北平被捕,以"张训之"化名关押—周,交"保证书"获释。此后,张训之这个使用一次的名字,在延安抢救运动和1959年庐山会议后,均受审查。直到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得以洗清。

在延安时,钱瑛和陶铸同志对李锐说过,李锐他们这个自发支部,对抗战前后武汉的救亡运动和党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92~93页)大海上一只无舵的航船,终于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在北平接上组织关系期间,李锐与万国瑞(杨纯)同居,转入山东平津流亡同学会工作,与万国瑞失去联系。

李锐的学生时代结束,成为职业革命家。

 

(4)

1937年庐沟桥事变后,李锐、文立征和万国瑞三人,随天津流亡同学会学生离开北平,到天津,坐船抵烟台,转至济南,参加韩复榘的抗日干部训练班。学员受训后,派赴山东各县打游击。男女学员分开,不可随便交往。倒有点像太平天国规制。李锐因事到女生宿舍找万国瑞,被女队教官撞见,惹了大事。训练班头头召集全体学员,把李锐押到广场台上,当众廷杖。鲜血染红了裤子,李锐不吭一声,台下很多女生哽咽、流泪。李锐被送医院治疗,伤愈可行走后,离开了训练班,仍到平津流亡同学会工作。形势日趋危急。万国瑞转至济宁,继续受训,李锐撤至泰安,遂与万国瑞断了音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李锐才在北京与万国瑞见面,方知抗战期间,万国瑞一直在山东、苏北一带战斗,改名杨纯,与张爱萍将军有过一段短暂婚姻,后与张彦结婚(华东局副秘书长)。晚年与李锐成为隔楼近邻,常有来往,她已去世。(97页)

 

1938年11月12日午夜,日军逼近长沙。国民党实施"焦土政策",因误译电文,放火提前,长沙烧了五日五夜,三千多人丧生,城里百分之九十以上房屋烧毁。因误译电报代码为"文",故称"长沙文夕大火"。

一天傍晚,李锐在大街上巧遇范元甄。她是随郭沫若政治部第三厅到长沙参加大火善后工作的。范元甄后来被派到重庆《新华日报》当记者。李锐与范元甄开始热烈通信。(112~113页)

1939年8月,李锐到重庆参加南方局青年工作会议。9月13日晚,李锐与范元甄结婚,邀请一些朋友,吃了一顿饭。(119页)博古将李、范调往延安,同车有胡乔木、吕振羽、周立波、何思敏等人。12月31日,到达延安。李、范1938年相恋至1949年前的通信,由他们的大女儿李南央编为一书《父母昨日书》(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周恩来得知李、范离渝去了延安,很有意见。周恩来、邓颖超给范元甄去信,邓问要什么东西,范要了一个搪瓷缸子,可喝水、漱口、热饭、热菜多用。解放后,范元甄用"万全"笔名在《人民日报》副刊上写了一篇散文《搪瓷茶缸》。(141页)

李锐于1941年9月到《解放日报》工作。1943年4月初,被老同学魏泽同咬为特务,抓进保安处;1944年6月放出,回到报社;1945年10月初,离开延安。在报社工作,不到三年,用了六个笔名,发表文章(包括社论)约40篇,有若干作用大,影响好的得意之作。(134页)

书中,有专章,谈他们在"延安的夫妻生活"。

1940年上半年,范早产,婴儿死,后又两次打胎,范在中央政治研究室国际组工作,身体、生活均受影响。李锐总觉亏心,很对不起她。整风开始以后,思想虽有分歧,关系还不算坏。李锐用毛笔写了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诗,范挂在她住的窑洞墙上。李锐被"抢救",审查期间,范元甄与邓力群同居。李释放前,博古对范说:你和邓之事,绝不能跟李锐说。李锐被抓,党有责任,李锐受了冤枉,刚放出来,不能再出问题。可是,范还是对李锐说了她和邓力群的关系,说他们俩感情如何好。于是,李与范分手。正值抗战七周年,李锐赶写了几篇大块文章,疲惫悲痛,突发高烧,四十天不退烧。几位同志为李锐输血,烧才渐退,转危为安。由于夏英喆、蔡畅等人做工作,1945年下半年,中央政治研究室对范、邓问题作了组织结论。范将杨尚昆做的结论,用工整毛笔字抄了一份给李,表示接受党的决定。李、范复婚。博古把范调到了《解放日报》。

李锐说:"我二十二岁进延安,二十八岁出延安,延安六年的生活和工作,应当讲对我这一生有着根本性的影响。……特别是保安处的那一年多,经受了考验和锻炼,没有那一段经历,后来文化大革命中在秦城监狱呆的那个八年,不会那样理智、头脑健全地熬过来。"(144页)

人生看来偶然的前因,蕴藏着难以避免的似乎必然的后果。

 

(5)

延安的整风、抢救运动,是占较长篇幅的重大历史事件。延安那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心目中,"毛泽东很好,顶呱呱。"运动目的,是"确立自己在党内的正确路线和领袖地位"。其始,"同反右派运动开始时一样,就是号召群众给领导提意见"。(147页)

我注意到,李锐未在正文中提及洛甫(张闻天)当时在党内的实际领导职务,只在为61人叛徒案平反一条注释中,似不经意提了一下张闻天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但明确指出:"毛搞的历次政治运动,直到文化大革命,康生都是他的一把刀子。"(149页)

运动的荒诞性,在于说谎自诬,颠倒是非、荣辱,大搞逼供信,混淆敌我友,祸莫大焉!把坑害善良,乱杀无辜,美为"治病救人"。王实味之死,是一典型。李锐将希特勒与斯大林作了比较,虽然没有将毛泽东与希、斯作比,但读者自会比较他们的高低。(163页)只要看,苏区肃反,杀人十万(164页);只要看,"在延安地区共打了一万五千个特务,其中没有一个是真的。"(177页)怎么不个个战栗,人人自危?

1950年,李锐在湖南,读到国民党大特务所写《唐纵日记》(1942年8月23日)写着:"现在延安的情况很乱……可惜我们没有一个内线。"大吃一惊,才恍悟延安"特务如麻",其实—个也没有!(188页、411页)

李锐认为,否定延安整风和抢救运动,利大于弊。(178页)不然,年长月久、根深蒂固的形左实右,必难纠正。"否定",既然"利大于弊",又何来对革命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182页)欲"否"而还"是"啊!矛盾;悖论。整肃知识分子,"毛比列宁、斯大林更厉害。"(184页)李锐论此,仿佛余悸犹存。时至于今,很难说思想已经彻底解放。

因此,李锐恳切希望,对影响极坏、极大的延安整风、抢救运动,应该有一个历史决议。(188~190页)延安整风、抢救,确立了"一把手"说了算的领导体制;开始了个人崇拜的意识形态;进一步发展了群众性政治运动的形式;打造出让知识分子服服贴贴的紧箍咒,党员都变成驯服工具。(192页)

年仅五旬而逝的杰出历史学家高华,其名著《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可以为李锐的论说佐证。

另外,"农村包围城市"(181页),在北京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展品中,有一封恽代英的信,创议农村包围城市而最后夺取城市。据此,应认定,恽代英才是这一革命策略的首创者。"文革"之初,我参观时所见,深祈专家核实。

 

(6)

从延安出来,李锐在热河办《冀热辽日报》。然后进东北,先后担任高岗、陈云的政治秘书。

随陈云接管沈阳的经验,由李锐帮助起草成报告,报中央,都收集在《陈云文选》之中。

"那个时候,陈云还有过一个和平土改的思想,所以后来中央分工没有让他管农村。"李锐说。(250页)跟随陈云参观了一大圈,李锐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迅速改变了岗位选择的意向,想离开宣传岗位。(253页)陈云告诉李锐,他是想回上海工作。南下时,陈云很想留李锐,但李锐不愿留在中央。李锐说,"延安时在中央呆了六年,呆腻了。"李锐不想坐而论道,想干点实际工作。(254页)

经采访者丁东再三追问,李锐才深入回忆,补充说了下面一席话。他深感党内人事关系复杂;对土改的"左"的看法,却同高岗合拍;接管沈阳,对旧社会的政策,许多方面跟陈云一致。1950年,陈云给黄克诚写信,要黄放李锐调北京。1952年,李锐调到了北京,陈云让周太和找李锐,要李锐到陈云那里去。李锐回答说:"你告诉老板,让我做点事情吧。"(255页)李锐离休后,到中组部组建青年干部局,也是陈云特意安排的。(405~406页)

李锐回忆到,1949年回到长沙,没有下过乡,"对土改那种批斗、杀人看不惯……"(278页)这都是大可研究的国史议题。

李锐认为,缺乏监督的"党国体制",是极难改善的。这种异见,其实是关键点睛之笔。党政分层、双重指挥,叠床架屋,以致"政令不出中南海"(温家宝卸任时在记者会上讲话)。中国出现"权贵资本主义",势所不免。李锐又说逆耳忠言。(405页)社会环境汚染,伪革命化,数十年未改善,而日趋恶化,普遍权力至上,关糸第一。

 

(7)

中国水电事业的开创,李锐建有功勋。事实雄辩地证明,李锐是将帅之才。他肯学习,重实干,思想开明,具有哲学思维和科学精神。一上手,他就探索地质与水电工程的关系,自培地质人员,胆大心细,悟性甚高,善于抓典型经验,把握住长远价值,很快入其门,外行变内行。他是事业心极强的实干家,他永远不会做官僚。他的远见、预见和灼见,处处闪光。知胜知败,尤其重视失败教训!

他为什么始终坚决反对修建长江三峡?从"动能经济"概念出发,他首先想到,必须有消耗电力的工业及地区经济与之配套,要有可行的全盘计划。否则,水电站只是摆设。浩大工程,岂可只为防洪,不思发电?动能经济同河流综合利用,加上生态环境的合理保护和积极改善,乃千年、万年大计。三门峡的教训,一之为甚,岂可再乎?所以,三峡工程,"陈云从来反对,坚决反对"。(326页)

1958年1月,中央召开南宁会议。会议中心内容,是批判周恩来和陈云,毛说周、陈反对他的"冒进",离开右派只有五十公尺了。毛写了"高峡出平湖"的诗,报上鼓吹三峡工程上马,热气腾腾。

薄一波委婉告诉毛:"主席,三峡有个反对派叫李锐。"毛泽东说:"那好啊,把林一山、李锐都找来,当面谈谈吧。"——林一山是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到了南宁,知道了会议情况,朋友们无不替李锐捏一把汗。

李锐和林一山,坐在毛泽东的正对面。

毛泽东问:"林一山,你要谈多久?"

林一山说,他要谈两个小时。

毛又问李锐,要谈多长时间。

李锐答:"半个小时。"李锐请林一山先讲。

林一山从汉元帝谈起,历代皇帝怎样防洪,把原定坝高235米改成200米,也谈到了水电。讲了两个小时。

李锐讲,修大水库,专门防洪是不行的,应该主要是发电。装机容量至少是一千七八百万千瓦,甚至两千万千瓦。全国当时电站装机总容量,才五百万千瓦。中国何时需要三峡这么大个电站?现在说不清楚。根据苏联经验,全国不能只有一个电网。好比一个城市,不能只有一个百货公司,全国更不能只有一个百货商店。—个电厂的投资假如是一万元,那么消耗这些电力的耗电经济项目,投资至少要五万元,不是由防洪需要来决定,没有三峡修坝,照旧可以防洪。而且,长江不是黄河,它从来不是害河。最后讲到技术问题,三峡工程,最困难是地质勘察问题。单是选坝址,没三、五年,不能完成。其他如环保、航运、移民,李锐都没有讲。深入浅出,尽量简单,大家都听懂了。

毛泽东说:"好,讲得很好。但讲了还不算数,每人再写一篇文章来,不怕长,三天交卷。"布置了作业,两人分头去完成。

毛泽东看了他们的文章,当面褒李贬林。毛说:"我们要培养李锐这样的秀才。"关于发电,毛定下"水主火辅"方针。会议快要结束时,毛泽东出人意料地对着李锐说:"李锐,你来当我的秘书。"(328~331页)

李锐心里害怕到毛泽东身边去工作。他心想,文章好坏不是决定因素,你过去能听信林—山的话,是因为你没有经济观点,也缺乏科学知识,水平同林一山差不多。

李锐诗云:

案前摆战场,亦似叙家常。

诸公心落石,朝日雾飞光。

但说文章好,未言经济长。

已非涂抹手,斩水劈山忙。(332页)

李锐为什么反对三峡到底?他从防洪、发电、航运、投资、移民、地质问题、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讲了理由。(348~353页)

世界上有两个大坝会议,其中一个排列了全世界最危险的大坝,三峡是第一名。毛泽东那样自认为无法无天的人,至死都没有再提三峡。三峡工程,一个最鲜明的例子;黄万里的命运,一个最具体的例子。是非混淆,好坏颠倒;黄钟毁弃,瓦釜雷鸣。(353~355页)

 

(8)

大跃进时,讨论超英赶美,订计划、指标,讲要翻番。李锐给毛泽东写了第一封信(1958年6月),说有些事情霸蛮可以解决,有些事情霸蛮没有用处,比如电就不能霸蛮。不是波浪式前进,炼钢炼铁,都一哄而上,这样下去不行。北戴河会议,毛不找李锐。直到1958年11月21日武汉会议(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找李锐去,还同他谈了话。毛从看不进这封信,到看进去,时隔五个月,毛说,你这封信的态度,还不够明朗。(374页)

1959年2月,第二次郑州会议。李锐未参加,给毛泽东写了第二封信,谈一些基本经济理论问题。写好信,给陈云看过,给李富春留下复件。三月上海会议,毛把李锐找去,一进房门,毛指着李锐说:"李锐,你这个人是不能当强盗的。"闻者莫名其妙。毛作报告,有—段题目就是《李锐怕鬼》。毛的意思是说,给他写信,李锐还把信先给别人看。李锐猜度,这样毛就不能把李的东西变成毛的东西,有了旁证,毛不好利用。(375页)

会议期间,李锐给毛泽东写了第三封信。毛说:"李锐,你只把骨头给我吃,不把肉给我啊!"非要李锐坐到前面去,他向李锐鞠躬,说:"李锐我感谢你呀,是共产党感谢共产党。"把李锐恭维得不得了。(375页)

周恩来总理在工业会议上,也大大表扬李锐,说他给主席写信,起了好作用。在人们眼里,李锐焉得不红得发紫。

李锐给毛泽东三封信,是他人生的一次高潮。

1959年7月,中共八届八中庐山会议,毛泽东通知李锐参加。彭德怀事发。最后大会时,周小舟说出田家英关于毛泽东的三句话:听不得批评,别人很难进言;能治天下,不能治左右;不要百年以后被人议论。会场内,田家英、胡乔木面无人色,全场紧张。会议主持人刘少奇问:"李锐,怎么回事?"李锐镇静起答:"小舟听错了,这是我的意见,他误会了,以为是田家英说的。"刘少奇反应极快,说:"李锐不是中央委员,他的问题不在这里谈。"掩饰得无影无踪,毫无痕迹。但在人们心中,刻下了忠奸贤愚的密码。(379页)

《庐山会议实录》,是李锐接受胡乔木建议,写的一本重要著作,可参阅。

所谓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头子的彭、黄、张、周,撤职没有开除党籍,只有李锐—人,被一撸到底,送北大荒劳改。

李锐为会上无一人站起来为彭德怀讲半句公道话,而深感绝望。

安子文派人到北大荒找李锐谈话,希望他讲一点要求留在党内的请求话,李锐无以应。(380页)

几乎饿毙的李锐,挣扎在死亡线上,得到田家英、李富春等人及时的救助,活了下来。由于陈伯达的加害,"文革"中,李锐关押秦城八年。李锐得以彻底平反,是安子文、胡耀邦伸出了援手。

李锐说,共产党这样的错误,人类历史没有过。(382页)

 

(9)

李锐从流放、劳改地北大荒回京,无法再与范元甄继续生活,两人离婚。

李锐推测,范元甄揭发李锐的两本材料,可能是她同李锐离婚后写的,内容一定会有夫妻私下议论毛泽东的一些话。刘澜波看过这份材料,告诉李锐,材料到刘手里时,"已布满烟蒂烧痕"。材料邓小平看过,即下令烧掉。邓说:"太恶劣了!烧掉!"(385页)

在那饿死几千万人的岁月,范元甄也曾在生活上,照顾和接济过饥寒交迫的李锐。李锐没有忘记,范元甄托故宫博物院的"右派"于善浦,带一箱饼干给北大荒的李锐。"文革"中,也就是离婚之后,上面要李锐写范元甄的材料,李锐从来没有讲过她半个不字。将心比心,李锐说:"范元甄那时候,也是没办法,她要跟着党走嘛,又带着三个孩子。"(381页)

李锐被提名进中央委员会,有几人反对。其中两位,一是邓力群,一是范元甄。李锐的"政敌"里,竟夹杂了旧日"情敌"。(406页)

书中附录一,是44岁的李锐,给范元甄的一封家书(1960年7月25日,写于北大荒),有血有肉,笔下尽是泪。日常干奴隶般的苦力活,"头部包扎如修女",面部被多至七八种的小飞虫咬伤,"红白斑斑","思想也有顷刻的波动"。"但经常的状态是好的,是你之所谓'单纯'"。(390页)李锐的"单纯",纯然是纯真的童心。范元甄不是不知其珍贵。离异远去的故人,毕竟曾经是知音!此种细节,司马迁最是熟稔。

 

(10)

李锐何人哉?

1991年,在敦促三峡工程上马的会议上,王震骂李锐,"这是一个反动分子"!有人告诉了李锐。李锐说:"怎么会是反动分子呢?大概说我是反对分子吧?"传话者又去核实。王震确确实实骂的是:"李锐是个反动分子。"王震当面对李锐也说过:"李锐,你是我的死对头。"(346页)辱骂与恐吓,无损他人尊严,历史习惯于付之一笑。

读罢《李锐口述往事》,我心目中的李锐,货真价实是中共优秀党员,铁骨铮铮,光明磊落。可能过于"单纯"了一点。他是民族精英,国家栋梁。他两次自标"成熟",其实是耄耋老人的天真自诩,不无可爱的意趣。站立风口浪尖,他砥柱中流。

李锐"成熟"与否,"反动"还是正动,不妨让黄河说,让长江说,让人民说!

疾风劲草;炼狱煎熬。这部"口述往事",是李锐《史记》。述往思来寻史迹,光风霁月现人物。谁害怕、容不得这本书,谁就是见不得阳光,害怕真理,害怕真实历史饱含着的真理。

敌视此书,仇视李锐,有可能心窄胸狭,却殊途同归,譬如因三峡工程的分歧而爱深恨切者,有待历史实践,作出公正的检验和严正的品评。此外,则必是罪错累累,怙恶不悛,终被万众痛恨、唾弃的城狐社鼠、魑魅魍魉。

卷帙浩繁的历史巨著,内容也许只容一纸。出生入死,百年奋斗,李锐只为中华时代列车,添加民主科学之两轮,尚未完功毕役。借此读书札记,谨向挥着诗笔琢车轮的战士——李锐同志致谢致敬。


2017年3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