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6年4月18日星期一

陈小雅:《八九民运史》(修订版)后记

cef8fb4c-b466-4817-a45e-e56c40056e22.jpg
陈小雅《八九民运史》(修订版)
《八九民运史》(初版)脱稿于1994年3月,1996年6月由台湾风云时代出版公司出版。出版时书名为《天安门之变——八九民运史》。由于初版时的形势严峻、资源奇缺,使之不可能是一本史学意义上比较完备的研究著作,而过多地承载了"道义辩驳"的义务。可喜的是,由于铁幕两边的人们对于历史、舆论和公义的日益重视,我们不必像等待"延安整风"或"反右"档案的解禁一样,等到半个多世纪之后,才能与"八九-六四"的真相见面。近二十年(特别是近十年)来,大量记述当年高层活动的书籍、文章和采访记录的发表,使我们——当时代人和事件参与者——有可能在还有思考和鉴别能力的今天,比较全面地了解隐藏在那段纠结历史背后的部分真相。从而使本人,能够在有生之年完成这次义务的修补。
来自当年学生领袖和运动成员的回忆,为本书的修订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其中,莱茵笔会和亚琛八九学社组织研讨和印制的《回顾与反思——八九学运历史回顾与反思研讨会记录》、柴玲《一心一意向自由》、封从德《六四日记——广场上的共和国》的问世,对于笔者了解学运内部的生长发展和竞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后者关于自身经历的点点滴滴的忆述,对于从青年心理的维度考察这场学运,显得尤为珍贵。
对于本书修订有重要意义的另一部著作,是新闻界前辈、时任《人民日报》代理总编辑陆超祺先生的《"六四"内部日记》。它的完整性、专业代表性和可信度,不仅可以作为八九叙事一个侧面的主干,还可以补正诸多高层回忆和第二手叙述。尤其在反省八九事件中的新闻界得失方面,对本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启迪作用。
阅读这些史料,我常常会对一个无辜的词汇感慨万千。这个词就是"没料到"!学生没料到政府会镇压;邓、李没料到"四二六社论"和戒严令不起作用;赵紫阳没料到学生不听他的!正是这些"没料到",实际上在各个环节决定了这场运动的走向。而这些"没料到"说明,对立双方互相并不了解。因为不了解,所以存在不切实际的希望。而由不切实际的希望主宰制定的政策,只能是"赌"——朝野双方的豪赌!这会导致什么结果?不言而喻,肯定是南辕北辙!
此外,《怀念耀邦》系列的出版、赵紫阳《改革历程》、《杜导正日记》、李鹏《"六四"日记》、邓力群《十二个春秋》、张良《中国"六四"真相》、解放军总政文化部的《戒严一日》、陈子华主编的《浴火重生——天安门"黑手"备忘录》等著述,都是二十年来关于"八九-六四"研究最重要的文字。
本书依旧采取"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体例;追求叙事、求证与评论各不偏废的风格;重大事件、重点时段和完整案例辟专门章节的写作方法。
本书的修订从2013年开始,由于2007年脑伤,家中还有一个90多岁、中风24年的母亲需要照顾,拖拖拉拉持续了三年。期间曾几次想放弃这项看来自己已力不从心的工作。但终因初版的缺陷太明显,就此为本人的研究画上句号心有不甘;也因为朋友们不断地催促,我不得不坚持下来。最后,因得助于天定先生的帮助,使我的进度大大加快。但适逢香港的出版业不景气,今年又是"文革"五十周年,无论出版者和我本人,在半个月前,都没有把此书的出版提上日程。
但意外的事情就在此时发生了。
2016年4月的某日,因朋友相邀外出参观、游玩,为防备万一,我通常都有将重要事情作一防范处理的习惯。这一次,我将尚未编辑完毕的书稿寄给了身在美国的徐文立和封从德先生。一来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备份,二来请他们提意见修订。没想到,文立先生当即决定,应当"马上、全部出版"。因有130万字,我担心读者过于破费,也担心大多数人对其中的考证过程、资料罗列不感兴趣,想写一个简写本供纸质出版。但出版社的迅速反应和工作效率,再次把老太太我推上了义无反顾的境地。
因此,本书今天能和读者见面,完全要感谢徐文立先生和小徐女士!
我还要借此机会感谢所有为本书提供资料、记忆及见解的相识与不相识的朋友,特别是为读者提供了6月3日到4日个人经历与目击见证的文字,每当我读到这些文字,都会禁不住热泪盈眶!同时,我还要对那些等不及已经离我而去的朋友、我因繁忙、精神压力过大而得罪的朋友,道一声对不起!
因本人的能力、资讯和水平的限制,本书错谬肯定不少。在希望读者海涵之余,提出批评意见。我始终认为,这是中国人共同的事业。完善这个研究,是对祖国、对青年、对历史的责任。
谢谢大家!
陈小雅,2016年4月9日
附注:新修订的《八九民运史》分为三册:(上)八九民运的历史因由,(中)八九民运,(下)天安门之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