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4年10月16日星期四

守鱼:見壞為何上 見好如何收

要說見好就收,只能事後揣摩,至於在當場的時候,永遠都是壞的……
見壞就上,見好就收。胡平老師這兩句總結的話,被視為運動領域的經典。從外國的社會運動經驗來看,這樣兩句話高度總結了運動的精髓。
運動的發起,不等於一般的暴亂或者集體行動,就在於是帶有了鮮明的改變社會現狀的目標。當社會中有不公義,有弱勢人群受到壓迫,而現有的社會糾錯機制無法及時有效地發起改變,那麼就需要一場公眾的社會運動,向決策者施加壓力,促進目標的達成。
運動的發起,本身就是基於一個最壞的起點。而在運動發起的過程中,要改變原有的社會利益和社會規則,尤其在原有的社會機制不能起作用的情況下,必然會遭遇主流社會管控機制的彈壓。即便是美國、英國、德國等最發達和社會制度最為健全的地方,即便是按照規定申請了遊行示威和集會的國家,為了有效地刺激到決策集團做出改變,也會有超越法律的行為,從而招致政府治安管控的壓力。
而在設定好的目標面前,既然上了街還是要有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的勇氣,為此,越是面對政府的鎮壓行為,越是要堅持頂上,做到見壞就上。
從運動的功利角度來分析,一小群人遭遇到的不公正待遇並不容易引起大眾的關注,而在現代文明國家,政府的暴力恰恰是公眾決不能容忍的底線。為此,社會運動裏積極地刺激政府,刺激政府作出過激的鎮壓行為,恰恰有利於運動的開展。當警棍飛舞,催淚彈橫行的時候,各大媒體的記者們也終於找到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同樣冒著危險去抓拍各種圖片。回想過去,國外的抗議活動中,具體是什麼議題發起的抗議很少有人能記得,但總有幾張照片留在腦海,被警察暴力抓捕手無寸鐵的公民那無辜而痛苦的臉,痛苦的清洗辣椒水的神情,在催淚瓦斯彈的煙霧中鳥獸散的人群,而再升級一點,則是被武裝到牙齒的警察打傷流血的面孔,等等。這樣的畫面,經過現場媒體的報道和擴散,廣大不明真相的圍觀群眾天然的被政府的暴力而激怒,在沒有理中客傾向的國家裏,遊行示威是否過激不是問題,但政府對人民動武則是罪大惡極。
當然,見壞就上不是為了壞而壞,而是越壞則越有新聞性,而當事件的傳播力度越大的時候,議題被帶動的熱度也就越高。對於民主國家而言,這麼熱門的議題等於一把火熱的選票,要麼裝傻不說話被火燙到,要麼趕緊火中取栗將一輪選票收入囊中。
民主國家因為有選票的激勵,在推進社會問題解決上有可能形成一個有效地閉環。為此,當社會問題進入解決階段以後,自然就可以收了,街上煮的泡麵怎麼也不如回家做三明治香。
可是,在封閉的國家裏,缺乏這樣一個建立有效閉環的情況下,提出了社會問題往往是得不到回答的,也無法進入任何一個可循的制度。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發起抗爭,其目的是不可預期的,而帶來的挑戰就是,抗爭中的壞是怎麼回事人人都懂,但是好在哪裏無從判斷。
是參與抗爭的人群發出了聲音就是好,還是能確保參與抗爭人群的安全能得到保障就是好,還是能有人對話就是好呢。在現實中是無從判斷的,對於沒有制衡結構的政府而言,就是一個黑洞,摸不清看不透,任何承諾都可以反悔,任何決策都無法落實。公眾如果寄希望於通過抗爭找到一個談判的對象,那麼只能恭喜,走錯門了。在國內的抗爭,最好的結果無外於意外撬動體制內的競爭機制,導致官員下台、項目停止、補償提高。而大多數的抗爭,最終都將是無疾而終,能沒有秋後算帳已經是萬幸,這些抗爭最終只成為群體性事件的一個統計數據,彰顯民心所在的標本。
這樣的抗爭現實面前,沒有任何一點徵兆或者標誌可以讓人在抗爭的過程中做出好的判斷。沒有好的存在,也沒有收的標準。要說見好就收,只能事後揣摩,至於在當場的時候,永遠都是壞的,那就是說,只能不停地上,還真沒有收的機會。

——东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