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4年4月30日星期三

未普: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纪念陈一谘和六四25周年

陈一谘
北京时间2014年4月15日凌晨6时,中国改革马前卒、六四通缉首犯陈一谘先生,在海外流亡20余年之后,于美国加州病逝。此时,正值《陈一谘回忆录》出版近一周年,也正值六四25周年前夕。

4月18日,《金融时报》刊发专栏作家许知远的文章"陈一谘的'interesting times '",被海外媒体和中国微博维信广泛转载。许文有些说法虽然值得商榷,但它的最积极意义在于,许多追随许知远文章的年轻人因而得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曾经产生过陈一谘这样一个人。

许知远说: "当傅高义的《邓小平传》出版后,公众似乎完全原谅了他的残酷,高度认同他的改革精神,似乎完全忘记了胡与赵两位总书记,才是八十年代的改革精神的真正缔造者。" 同理,当人们指责陈一谘的威权性格,及《回忆录》中指名道姓批评中国政界和知识界的重要人物时,似乎完全忘记了《回忆录》展示的那段历史的更重要价值,似乎完全忘记了陈一谘在中国改革中的推手作用,也似乎完全忘记了陈一谘在八九学运的紧要关头,秉承良知和正义,选择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因而付出了流亡25年的人生代价。

何谓历史正确?用民主、法治、对话、妥协解决社会冲突,是当代文明社会的主流。陈一谘在5月19日主持的"三所一会"《关于时局的六点声明》,便体现了这一主流。他们认为,八九学运是推动中国觉醒与进步的爱国民主运动;他们支持学运,反对镇压,主张用对话解决冲突。

有人说,《六点声明》把宝押在赵紫阳可能复出的机会上,是"某种政治博弈"。笔者很难赞同这种说法。仔细阅读了相关文章和《回忆录》第八章,笔者认为,在八九学运中,陈一谘之所以选择站在历史正确一边,有这样几个坚实的基础:

首先,陈氏家族一门豪杰,其传统——时穷节乃见,影响了陈一谘一生。祖父1889年与康有为、梁启超等推动维新运动,参与公车上书;父亲1931年"9.18"后,代表清华学生到南京总统府绝食;大表伯吴宓谢绝胡乔木的参与编辑《毛泽东选集》之邀,文革中被批斗致残。八九学运期间,陈一谘面临的历史时刻像极了其祖父和父亲面临的时刻,在大是大非面前,他的选择也像极了祖父和父亲。

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这是陈家先贤的传统,也是陈一谘一生的座右铭。89年四月底,住院养病的陈一谘至少有两种退路:一是住院住到6月底,二是访美访到六月初(美国洛德大使邀他5月5日到6月5日访美)。在当时的险恶环境下,陈一谘完全有理由为自己找避风港。但是陈家传统和陈一谘的性格,使他根本不可能置身事外。

其次,"三所一会"的共识,特别是体改所同仁们视死如归的道德勇气,始终是陈一谘的重要支持力量。早在4月底,李鹏、李锡铭和陈希同就把这次学潮称为"有计划、有预谋、有组织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动乱",指控体改所、发展所和政改研究会是操纵学运的三只黑手,其中,体改所更被看作黑手中的黑手。始终支持陈的体改所,后来成为六四重灾户,他们中有十几人被投进了秦城监狱,也有人被关在公安局,被打的失去了人形。

八九学运的人心向背是陈一谘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的第三个坚实基础。据体改所在学运期间的社会调查,在党政部门里,司局级以下的干部中,80%是同情和支持学生的。在正、副部长中,70%是同情和支持学生的。而在5月15日到18日这几天中,首都各界的著名人士几乎都出来表态,肯定学生爱国,要求政府和学生对话。800个将军中,有500多个反对用军队镇压学生。

就连秦城监狱的狱卒们也倾向学生和为学生呼吁的人。记得当年那些蹲六四牢房的人说,他们在秦城监狱没有被暴打,因为狱卒把他们看作英雄。狱卒说,别看今天你们是阶下囚,明天你们就是座上宾。然而,谁也料不到的是,这个"明天",已经快二十五年了,依然可望而不可及。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陈一谘先生,安息吧!你的名字,将与胡耀邦、赵紫阳和波澜壮阔的六四学运一起,成为后人永远的怀念。

(自由亚洲电台粤语部评论 http://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

1 条评论:

  1. 近日台湾地区的民间运动频发,对马英九政府也是一个极大考验。文章出处:
    http://www.gfocus.net/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27&id=4605
    看到一篇帖子,这世界勿混乱。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