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3年3月4日星期一

管见:“大兴学习之风”另有一解


【新世纪特稿2013年3月4日/ “两会之际”一事一议】电视上的新闻节目里,“两会”代表对记者侃侃而谈,很为能参政、议政而自豪。不过,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其中有句话实在精彩──全国人大常委吴晓灵(见图)表示,“我们每一次其实都是在那儿学习报告”

没错,这就是中国特色。

中国三大会议,人大会议和政协会议上,代表们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们学习党中央的报告。甚至共产党中央的全会,大概也是中央委员们学习中央政治局,特别是常委,特别是总书记,这些党中央领导人的报告,或者,他们的“重要讲话”。

学习报告,领会精神,一向都是代表们的本分。他们尽职尽责,称赞那些报告“高屋建瓴”,是如何如何的“深入”“具体”,“切合实际”,因而“催人奋进”,诸如此类。领导人分别参加小组会议时,代表们当着领导人的面,大发赞扬之辞,而领导人们也很配合,听代表们发言时作认真记录状,然后他们也讲讲话,通常就被视为“重要讲话”。

这种学习状态的体现之一,就是小组会中代表们就坐的场景。可以看到,小组会会场,与大会会场,很是相似,领导在台上,或在显要位置。中国有所谓“五不搞”,各种“人民大会堂”与其它国家议会会场不同,其特色十分明显,而这显然有利于体现“学习”的态势。

正好,今年“两会”之前,习近平到中央党校,在该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今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讲话,号召中共全党“大兴学习之风”。中共党内的学习风气如何,外人或许不大清楚,反正习总书记讲了“学习与思考”、“学习与实践”,没有讲“独立思考”,对“唯上”式思考没有一句批评。那么,不奇怪,中国的三大会议上,人们看到,中国特色的“学习”早已蔚然成风,那些从不投反对票的代表,即为当之无愧的“学习模范”。

上个世纪80年代时,改革中曾出现一种趋势,代表们注意转变态度,从习惯了的“学习”转为“审议”,而且“审议”时以“质询”为职责。同时,新闻媒体也很关注那些敢于质询的代表,有质询出现即为大新闻,可能有质询出现的场合,当然是记者抢新闻的目标。

这一趋势,使得中国政坛呈现一种生气勃勃的景象,而倘若这一趋势得以发展,则以“没投过反对票”为荣的代表,就会逐渐过时,趋于消失。

然而,这一趋势在“六四”之后中断了,学习之风重新成为主流。

或许,习先生的“中国梦”,体现在“两会”上,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而民间有识之士的“宪政梦”,体现为直言不讳的批评、质询,也就是,制衡。

习先生呼吁学习,这篇小文,就以列宁讲的一件事结束──

“一位‘中派’代表“向我诉苦说,‘我们的代表大会充满了多么沉重的气氛呵!这是多么残酷的斗争,这是怎样在鼓动互相反对,这是多么激烈的论战,这是怎样的非同志态度呵!……’我回答他说,‘我们的代表大会是多么好啊!公开地、自由地进行斗争。各种意见都发表出来。各种色彩都暴露出来。各种集团都显现出来。手举过了。决议通过了。阶段渡过了。前进吧!──这是多么好啊。这才是生活呢。这才不是无休无止的讨厌的知识分子的无谓口角,人们结束这种无谓口角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解决了问题,而只是因为他们说得疲倦了……

这个‘中派’同志用疑惑的目光看着我,诧异地耸了耸肩。原来我们用不同的语言讲话。”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