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0年12月4日星期六

金鐘:和平獎的政治傾向無可非議



再過幾天,就是中國第一個諾貝爾獎正式頒授的日子。諾貝爾和平獎從一九○一年迄今,共有一百一十九個得主,個人約一百名。他們都是致力於人類和平、進步有傑出貢獻的人士,包括反戰、裁軍、反核、反暴力,追求和解、人道主義,維護人權,改善生存環境等等方面。劉曉波作為「堅持非暴力爭取人權運動的標誌」成為其中一員,說明中國的人權問題,即中國憲法規定的公民自由受到侵犯的嚴重程度,已引起國際文明社會的高度關注。
和平獎授予這樣一位被囚禁的作家,鋒芒所指當然是中國政權,指責諾貝爾和平獎的政治傾向,是無謂的話題。百年來,諾貝爾獎從來和好戰者、專制者無緣,過去僅有的四次政府禁止得主獲獎,三次是納粹,一次是蘇共。中共甘與為伍,那是其政權性質和價值觀所限定,不由某個人可以改變。   
富於啟示的是前蘇聯也有一位類似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薩哈洛夫。他一九七五年獲獎,官方不讓他去領獎(太太代領)。當時是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國力被稱為「美蘇兩霸」,不可一世。薩哈洛夫則是蘇聯的氫彈之父,他主持的托卡馬克核聚變模式沿用至今。六十年代,他竟成為蘇聯反核主張的不同政見者,七零年進而創立人權組織,八零年因反對研發反導系統而被捕,八六年戈爾巴喬夫上台獲釋。八九年去世前已是改革派著名人物。薩哈洛夫獲獎十五年後,蘇東波起,龐大的共產帝國九一一式的轟然倒塌。   
反觀今日中國,實力與國際地位不過相當於七五年薩哈洛夫獲獎時的蘇聯。樂於以蘇聯為參考系的人們,在問,中國是不是還要十五年的演變才可能實現民主化?這是劉曉波獲獎後一個新的聯想。八九六四以來,中外學者傳媒年復一年在尋找這個「哥特巴赫猜想」的答案。以體制的相似而言,中蘇可比毋庸置疑。但是越來越多人感到失望。中國出現戈爾巴喬夫的幻想,業已破滅在習近平的未來十二年。當前中共高層和北韓流氓政權的明來暗往,肆無忌憚,更令某些網民忍無可忍。加上台灣五都選舉表現的社會活力,香港朋友們堅信,中國問題無解,只有實行民主,才能像台灣那樣擺脫蒙昧,黑暗和無法無天的人治。   
從薩哈洛夫到劉曉波,最引人深思的是,知識分子的角色。薩哈洛夫是相當於錢學森那樣頂尖的人物,他完全是本土型的專家,不像錢學森西方教育出身,卻能夠實現完整的人格和個人尊嚴,不做專制體制的附庸,最後成為社會和平轉型的推手,贏得崇高的聲譽。中國體制內這樣的專業人才成千上萬,他們的尊嚴已經被共產黨一代又一代的摧殘和收買,他們的覺醒和能量的釋放,應該是未來中國轉型的一個重要條件。劉曉波說「中國的希望在民間」,這些人才,是民間的一部份。
(2010-12-1香港)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