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09年5月14日星期四

《动向》新闻稿:我們終于听到了趙紫陽關于六四的說法


在六四20周年到來之際,趙紫陽的錄音回憶錄《改革歷程》出版了。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秘書、中央政改辦主任鮑彤先生說,趙紫陽留下了一套錄音帶。這是他的遺言。趙紫陽的遺言屬于全體中國人。以文字形式公之于世是我的主張,事情由我主持,我對此負政治上的責任。

鮑彤先生,在趙紫陽錄音回憶錄的《導語》中還進一步指出︰我不知道 在坦克和沖鋒槍下傷亡同胞的數目。我國年年組織討論日本侵略者殺死中國人的數目,從來沒有談論過中國人民解放軍殺死本國人民的數目。……黨中央開了武力鎮 壓公民的先例。二十年來,歷屆領導上台,都照例必須像宣誓一般,作出肯定鎮壓的贊美。上行下效,省、市、縣、鄉、村,創造了多少起官員鎮壓公民的小天安門 事件?有人說,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幾乎天天有。

五月十五日在香港出版的(265期)《動向》雜志開設【特輯︰趙紫陽遺言】中文獨家首發了趙紫陽錄音的部分與六四相關的精彩內容︰《六四問題應當是非常清楚了》、《不敢公開的審查報告︰<1989年政治動亂中涉及到趙紫陽同志的有關問題>》以及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教授麥克法夸爾為趙紫陽錄音回憶錄英文版寫的序言(鮑樸翻譯)。同時,本期《動向》雜志封面趙紫陽在一九八九年也是首次公開的照片。


趙紫陽錄音回憶錄的問世,無疑是紀念六四20周年的一個重大事件。六四的屠城血案和趙紫的冤案,都是中共執政歷史上恥辱的一頁。

20年來,盡管在經歷審查之後,原先強加在趙紫陽頭上分裂黨支持動亂的罪名都無法成立,高層內部的《在1989年政治動亂中涉及到趙紫陽同志的 有關問題》(三十條)報告因為無法自圓其說,也從來沒有公開;在這幺長的時間里當局一直在處心積慮的刻意淡化︰早已將六四的定性從原先的反革命暴亂改 為"八九春夏之交"的一場"風波",再後來就變成更加中性的"六四事件",同時還采用種種冷處理的手法,試圖從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中徹底消除之。

但是, 中南海權貴仍然拒絕還趙紫陽清白,直到把趙紫陽幽禁至死,中共也不給他一個說法,完全徹底地剝奪了他作為一個黨員和公民的基本權利。

好在歷史是由人民寫的,銅牆鐵壁的一黨專制也無法一手遮天。你不給趙紫陽一個說法,趙紫陽就給你一個說法,趙紫陽是用自己的生命給出了這個說法!


完整錄音 還原歷史

——趙紫陽錄音回憶《改革歷程》香港出版

書名︰ 改革歷程

作者︰ 趙紫陽

出版社︰ 新世紀出版社(香港)

頁數︰ 384

版次︰ 20095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國際統一書號︰978-988-17202-7-6

定價︰ $118(港元)

注︰英文版由美國西蒙舒斯特公司(Simon & Schuster, Inc.)同時出版

*****************************************************

“關于改革的全過程,其中的甘苦與探索,合作與分歧,在本書中都有論述,這是我看到過的迄今最深入和最可靠的史料。”

——《導言》作者︰鮑彤

“如今的中國,趙紫陽是不允許存在的。到了不再偏執的未來,也許他將進入華夏先烈之列——他們為國贪VΓ ρ 孔牛  患**縈謐罡咄持握摺5彼**歉 檔惱**性繅鴉曳裳堂鸕氖焙潁 **塹撓 ** 迷凍ご媯 莧司把觥**rdquo;

——《代後記》作者︰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Roderick MacFarquhar

全書目錄

第一部分 1989年“六四”事件

一、八九學潮初起

二、426社論激化了矛盾

三、兩種處理學潮方針尖銳對立

四、決定戒嚴和武力鎮壓

五、鄧的拍板不具合法性質

六、寧願下台也必須堅持自己的主張

七、同戈爾巴喬夫的談話

第二部分 非法幽禁與世隔絕

一、三年審查不了了之

二、非法幽禁歲月漫長

第三部分 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建設

一、鄧小平和陳雲的不同主張

二、1981年進一步調整經濟

三、開始對外開放

四、探索經濟建設的新路子

五、我同耀邦在經濟上的不同意見

六、計劃與市場

七、漸進式的經濟體制改革

八、經濟過熱、軟著陸和治理整頓

九、揚長避短發展外貿

十、農村包**到戶

十一、探索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戰略

十二、關于沿海發展戰略的幾種不同意見

十三、探索反腐敗的道路

第四部分 從反自由化到十三大

一、胡耀邦被迫辭職

二、防止反自由化擴大化

三、說說胡喬木和鄧力群

四、籌備黨的十三大

第五部分 1988年的經濟和政治

一、十三大後出現的好形勢

二、市場搶購和銀行擠兌的出現

三、治理整頓的負作用

四、闖物價改革關

五、改革開放遭受很大挫折

六、來自中央高層不和諧的聲音

七、“倒趙風”的由來

第六部分 政治體制改革

一、鄧小平心目中的政治體制改革

二、政治體制改革阻力重重

三、胡耀邦對政治體制改革的態度

四、我對政治體制改革的認識過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