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08年9月21日星期日

【特别报道】陈奎德将创刊《纵览中国》

【新世纪报道2008年9月21日】《观察》网站前主编、主笔陈奎德博士日前已经辞职,离开了中国信息中心,将创刊《纵览中国》China in Perspective网站(普林斯顿中国学社主办,陈奎德主编)。101日该项目正式启动。网址将为www.chinainperspective.com,正式面世估计在11月。
From 人物
图为陈奎德

《纵 览中国》的基本设想,是回应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引人注目的出现。它将为海内外独立的中国知识人提供一个平台,研讨当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定位,探索所谓“中国模 式”,讨论它是否以某种方式挑战普世价值和基本国际秩序,考察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的演变,研究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封锁与开放同中国国民生活的关联,讨 论中国周遭的地缘政治,观察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存在,瞻望中国如何转型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成员,探究大中华民族主义与国际社会的互动以及西 藏新疆等民族主义与大中华民族主义的互动,前瞻台海两岸关系走向,……等诸种课题,以应对历史性的挑战。

作 为中国独立知识人的平台,《纵览中国》将努力尽到自己的言论责任,孜孜致力于海内外知识界的精神交流,呈现中国独立知识界的思考成果,弃绝圈子作派,努力 凸显更为开阔的兼容并包、客观理性的特点,成为沟通中国境内外思想、观念和价值的精神桥梁,为中国民主转型并融入国际主流社会而竭尽所能。

《纵览中国》将邀约学社同仁以及海内外30余位学者作家组成编委会。


《纵览中国》栏目

1 )社论

2 )中国的外交:过去,现在,未来

中美关系

中日关系

中欧关系

中俄关系

… … … …

3 )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

4 )中国外交理念争鸣

意识形态外交 vs. 地缘政治外交

自由主义 vs. 新左派

5 )民主国家外交理念争鸣

地缘政治外交 vs. 价值取向外交

现实政治外交 vs. 理想主义外交

6 )民族主义的两难

大中华民族主义

西藏,新疆以及台湾的民族主义

7 )中国内政与和外交的互动

8 )中国外交的历史传统,

9 )香港与中国大陆

10 )人物聚焦

中国外交人物:生涯与思想

11 )后奥运景观

12 )中国透视

陈奎德主持的电台讨论节目(音频&文本提要)

13 )挑战与回应

14 )专题

15 )书评

介绍和评论有影响的外交类书籍。


(《纵览中国》将每日更新,首发稿将致稿酬,重要文章将被译成英文,并将与各界保持联系。联络邮址pijihuafu@gmail.com)


学术会议

普林斯顿中国学社与《纵览中国》计划每年召开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以促进和加强国际社会和中国独立知识界的联系,分享精神成果。


*************************************************************************


附注:

以下是六年前创刊《观察》之际陈奎德先生写的发刊词,宣示了创刊的价值取向和历史传承。该发刊词两年后被弃置不用,反而是国内知识界朋友不忍见弃,将其作为其网刊《细节的力量》的发刊词。有鉴于该文宗旨仍是今天《纵览中国》的价值取向和精神传承,故附载于此,以供参考:

发刊词

20025月)

陈奎德

呈现于各位面前的《观察》,是在美国的“中国信息中心”创办的一个综合性网站。她所面对的,是关怀国是的中国同胞以及世界上所有关心中国的人们。

《观察》所标举的旗帜是:知的权利,思的权利,言的权利。

《观察》欲呈现的特点是:在空间上,从中国的外部与内部双向观察中国,同时也以中国内部的视角观察世界;在时间上,它把中国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考察,特别聚焦于当下中国的状况.

半个多世纪前,在中国历史的一个关节点,70名知识界人士,中国当年的一时之选,以特约撰稿人身份,把自己的名字列在一份杂志的封面。承载着70份诚挚而严肃的承诺,该杂志194691日在上海创办。未几,销量竟高达十万。一份以思想和时论为主的周刊,竟致洛阳纸贵,遂成一时佳话,并点燃了中国摆脱专制的一线希望。

这份杂志,就是中国的言论重镇《观察》周刊。虽然,只有两年多的时间,她就被逼仄的历史格局所腰斩,而中国也遁入更深的暗夜之中。但《观察》,以其清明的理性,客观的立场,自由的精神,却从此化成了现代中国精神天空中的一颗恒星。

今天,中国又面临一个历史关节点。它正徘徊于全球主流文明的边缘。面对全球化汹涌的浪潮与召唤,半推半就,欲迎还拒。是进入还是抗拒普世价值的秩序,不仅攸关中国人在二十一世纪的命运,也关乎世界的和平。一步之对错,系世代之安危。

诞生于此时的《观察》网站,不想标新立异,高自标榜,其宗旨并不前卫时 髦。平实而言,她要重新点燃半个世纪前被窒息的《观察》之光,投射到更为广袤的时空中去,以完成其未竟之志业,发煌其自由的道统。该人文脉络。从康有为、 梁启超、严复以降,至王国维、陈寅恪、蔡元培、胡适、储安平、周树人、梁漱溟、熊十力、钱穆、张君劢、徐复观、张东逊、史量才、邵飘萍、张季鸾、罗隆基、 马寅初、傅雷、殷海光、雷震、顾准、林昭......;从五四的突破,到西南联大的集结、《申报》、《大公报》与《观察》的惨淡经营,直至1957年春季、1976年“四五”、1979年西单墙、1980年代、1989年等各次民间力量的涌动。.....这一历史脉搏,时断时续,时隐时现,时强时弱,虽屡经横逆,仍不绝于缕。

《观察》网站所欲承续的,就是这一脉细微而柔韧的香火。

当代,一个庞然无形的信息网络,网住了这个星球,其瞬间即达的资讯,把 全人类绑在一起。于是,我们被绑成了“地球村”。与以往中国人在真实的空间进行虚饰的交往不同,如今,出现了一个新的可能性:人们在虚拟的空间里进行真实 的交流:无时无刻,无孔不入,无远弗届。这一现象对人类命运和中国命运的影响,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毋庸讳言,较之前驱刊物和前贤诸公,《观察》网站所拥有的手段更加快捷便利犀利,所面对的问题更加复杂深邃新颖,而读者作者编者的界限更加模糊微妙趋同。比半世纪前的《观察》,她更加平民化,更有助于双向乃至多向的交流互动。因此,作为网民的公共空间,《观察》不仅属于编者作者,更属于读者诸君。作为社会之公器,她所奉献的,只是一个园地,一个擂台,一方茶馆,一席论坛。作为网民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她所期待的,是中西文明双向碰撞后夺路而出的精神能量,是论家蜂起,思潮喷薄的绚丽景观,是一台多声部的史诗式合唱。

值此《观察》开张之际,翘首以待各路有识之士,四方供雨,八面生风,共襄义举。专此赘言,是所望焉。

附录:陈奎德教授简历


陈奎德生于南京。1985年获上海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嗣后留复旦大学哲学系任教。1983年6月,在桂林召开的一个全国学术会议上,陈奎德代表复旦六位与会者作了“关于认识论的几点意见”的发言,激起中国哲学界的变革思潮。1988年1月,陈奎德应聘任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 并任上海《思想家》杂志主编。

1989年6月5日,陈奎德应邀赴美,任美国波士顿学院访问教授,1990年1月起,陈奎德应聘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者,《民主中国》杂志主笔,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人文学部常务协调人,普林斯顿中国学社执行主席,《当代中国研究》期刊编委等。2002年起,任《观察》网站主编、主笔,2008年9月辞去《观察》之职。现任普林斯顿中国学社执行主席兼《纵览中国》主编。

1 条评论:

  1. 热烈期待《纵览中国》的诞生!特别希望读到主编先生深刻、独到、富于文化内涵的文章。这里的“独立知识分子”的概念,我颇欣赏,因而我想把流行的“异见人士”,也改说为“独立见解人士”,异见也好,同见也好,唯求独立而已矣。
    魏紫丹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