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08年9月1日星期一

曾慧燕:熊焱 烽火战地军牧情

从「天安门的孩子」到成为美军牧师(Chaplain),到为开赴伊拉克战场或战死沙场的美军士兵主持宗教祷告仪式,提供宗教道德和心理咨询等,平生富传奇色彩的熊焱,已经从军14年,担任军牧也五年半,经历战火洗礼,与炮弹擦身而过。


长得一副娃娃脸的熊焱,已有14年从军经验,并当了五年半美军牧师。(曾慧燕摄)


目前军阶为上尉的熊焱,7月刚结束在南韩的海外服役,随即进入南卡军事学院受训五个月,到12月18日训练结束后,可望升至少校,然后将派驻亚拉巴马州一所专门训练直升机飞行员的军事航空学校做牧师。明年1月,可望获得麻州高敦神学院教牧博士学位。

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熊焱随第一装甲师第四旅驻扎在离伊拉克巴格达40多英里的CampTaji,曾「差点被炮弹炸得飞上天」。2007年3月至2008年7月,他在南韩服役一年零三个月,充分领略南韩文化和风土人情,对南韩人的团结互助留下深刻印象。

熊焱返美后,与妻子钱立筠及儿子天枢、女儿天璇一家四口从西雅图自行驾车前往南卡报到,途经纽约。他在接受《世界周刊》访问时,畅谈五年半的军牧生涯、伊拉克战地见闻及派驻南韩的心得感受等。

下一目标 西点军校

熊焱的下一个目标是到纽约西点军校做牧师。西点军校是美国第一所军事学校,也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军事学院之 一,曾与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以及中国黄埔军校,并称世界「四大军校」。熊焱自投笔从戎成为军牧后,一直渴望能进入西点军校, 由于该校规定牧师资格必须是少校以上军阶,熊焱以此为奋门目标之一,现在可说「胜利在望」。

每年所在部队指挥官的评语是决定一个军人升迁的关键。指挥官评价熊焱在南韩期间的表现说:「在本人25年军事生涯中,熊焱是我所见过最好的牧师。」

熊焱凭什么获得这么高的评价?他说凭的是全心全意的服务,与全体官兵上下「打成一片」。在任军牧的日子里,无论环境多艰苦,他既有喜乐之心,也常怀谦卑之心。他的讲道也颇受官兵欢迎。

自从1989年熊焱作为北京高校学生对话团一员,与当时的中国总理李鹏在北京人大会堂针锋相对令人印象深刻后,19年来他发表大大小小的演说、讲道不下数百次,每次总有人说他讲得好。他谦称,「我讲得好的奥秘,就是众人的鼓励,鼓励越多,信心越大。」

另外,已经40出头的熊焱,仍是一副Baby face(娃娃脸),任何人看到他都说像20来岁。他认为「年轻的最大秘密」,也是因别人的夸奖鼓励和「这世界充满了神奇的爱」。

谈到做牧师的感受,他说既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事业;既是学问,也是艺术;既是生活,也是享受;既是理想,也是使命。美国的教会很尊重牧师,军中更不例外,即使在战场上,牧师也不要背枪背弹药,还有专职助手保卫。军牧所到之处,战士们都很尊敬。

他说,在南韩做军牧比在美国忙碌得多,工作量比平时多一倍,要服务六、七百名士兵。与伊拉克相比,南韩有和 平的环境和充分的自由活动空间,但由于外界诱惑大,士兵犯错机率也相对的大。同时由于士兵与家人长期分离,带来很多家庭、婚姻问题。他非常爱他的官兵,竭 尽所能为他们服务。

回顾军旅生涯,熊焱说自己一生最重大的决定,是于1994年2月2日加入美国陆军(US Army),那一年他已28岁,从中国大陆来美才一年半,便由一介书生变成军人。他当时参军是由于面临生存和语言压力,以「大龄青年」之身和不服输的个 性,「那里困难攻那里」,下决心先学好英文。

熊焱在德州一个空军基地语言学校受训四个月后,再到南卡最大的军训基地Fort Jackson受训两个月,然后再到印第安纳州Fort Benjamin受训两个月,共八个月军训(一般美国士兵只须受训四个月左右),然后被分配到华盛顿州西雅图附近第一军第22人事营。

在八个月的艰苦军训中,他一天病也没生过。他说,原来人在重大压力下有两种可能,要么承受不起垮掉,要么越 压越硬。军训结束后,他在第一军又服役了11个月,好几次一到周末就感冒了,嗓子疼,流鼻涕,全身肌肉疼,有时还咳嗽,绝对感冒的症状。可每次量体温,总 是正常,没有高烧。这样的经历多了后,尤其是每到星期一穿上大皮靴、军装,天亮前跨出家门去军营时,就有一种把困难压在脚下的快感。

他深有体会地说,其实身体上的软弱无力、感冒的症状,咬咬牙还可以对付过去。就是发高烧,以现代医药水平,三、五天也就会消退。

可是人生还有许多重大场合,挣扎、搏斗、诱惑、冲突、危机等等,却是要咬紧牙才可以过去,有时甚至过不去。 熊焱说:「当体内的几股『真气』互斗时,我杜撰出的一句『将军感冒不发烧』,就经常在我口中转来转去,一方面真是这样的处境,同时还是多少次经历过人生各 个重要关卡的心路历程写照。如来美国,踏进美国军营,重返大学校园,修读神学院,随军出征伊拉克、南韩等。」

关心生者 荣耀死者

熊焱于2004年3月1日出征伊拉克,3月7日到达科威特驻地,这是美军开赴伊拉克战场或回国休假的中转站。3月22日从科威特北上伊拉克。

他说,随军牧师的主要职责是关心照顾本部队的战士,给他们提供宗教服务及心理辅导,死者需要安息,受伤的灵魂需要安慰,生者需要爱和持续不断的鼓励。同时也要关心到军中非军职人员及随军的民工,以及当地人民等。而在重大军事行动前夕,为战士祷告,乃是军牧职责和权柄。

美军中90%是基督徒和天主教徒。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宗教有流于形式的现象,但在人生的重大场合,这个国家的人总是仰望一个更高的力量和主宰──上帝。对一支相信上帝的部队来说,正如卡内基所写:「没有一个在战壕里的人是不祷告的。」

熊焱说,在军中,牧师、医师(包括牙医)和律师是军中的特种部门,属于专业领域,是军中学校不能自己培养的,要从社会招聘。因此,这些专业人才的年龄可以放宽到40岁。

天主教的神父因极缺,可以放宽到50岁。美国的牧师、医师和律师要受四年大学教育,然后再接受几年专业研究生教育,并通过考试才能获得执照。

牧师在军中又与律师、医生不同,具双重身分,一方面是宗教事务的专职人员,同时也是所在部队(如营、旅、师 等)的参谋军官,故要参加各种军事会议,对所在单位的军事活动有所了解。因为,牧师既然是做人的工作,必须了解战士们在做什么,不像医生和律师,只要做好 专业范围内的工作,就是最大贡献了。

熊焱指出,美军牧师有三大类工作:关心生者,安慰伤者,荣耀死者;还要协调处理军队地方的关系。在宗教气氛浓厚的国家,要了解他们的礼仪,同时要处理俘虏问题等等。牧师像地方教会的牧师一样,要调解家庭、婚姻、疲劳及官兵关系等问题。

他说,不带枪是军中牧师另一特点,上级会为牧师预备一位带枪的警卫,以保护其安全。根据日内瓦国际条约,军 牧若是被俘虏,不能视为俘虏,其职责和权力仍在。在监狱、集中营或羁押中心,军牧可以自由走动,继续在战俘中做关怀工作。来到战地,牧师成为最忙的人之 一,因为平时在驻地,战士们各有家庭,现在住在一起,远离家人,滋生不少问题。牧师的战地辅导,比平时多很多,十分辛苦和疲劳。

军队纪律严明,各司其职,各有其岗位。熊焱性喜冒险,越是危险的地方越想去,纵使枪林弹雨仍兴趣浓厚。而且,以身作则在他脑子里根深柢固,「不然,站在讲台上讲道,怎会有力量呢?」

不过,熊焱也明白要顾全大局、遵守规则的道理。美军从建军开始就讲求以法治军,不是以牺牲为目的,职责大于英雄主义。因此,有时会出现一种状况,战士出发执行任务前,牧师为他们祷告,但越是危险的任务,军牧愈不能去。「人在后方,心中总有一种遗憾。」

金戈铁马 采菊东篱

熊焱说,人就是这样,过惯舒适安逸的生活后,就想过「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生活,待到紧张激烈的生活教人难以为继时,却又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

在美国生活的人,打电话、上网、吃饭是最方便的事。但在伊拉克,做任何事情都要排长队,如打电话、上网,等 候一小时仍轮不到,而且是背着几十磅的装备站在太阳底下,没有耐心的人要急出病来。就拿吃饭来说,往往排队足有100米长,中午气温高达华氏100多度。 陆军战士穿防弹背心,戴钢盔,背步枪或机关枪;海军陆战队战士除携带武器外,穿迷彩装,带软军帽等,真教人吃不消。

最初熊焱抱怨这里什么都要等,浪费许多时间和精力。但有位在1991年就驻守此地的军官告诉他,他们刚来时什么都没有,没有房子不说,连食堂、浴室、电话、计算机、商店甚至厕所都没有。相对而言,现在「已经是天堂一般的生活了」。

熊焱好奇追问,没有厕所,如何方便?他告诉他的方法,使他大吃一惊,「那完全和毛泽东躲在延安窑洞里去后山拉屎的方法一模一样,就地用铁铲制作厕所」。

过不多久,有天他七小时坐在车内,身穿防弹背心,头带钢盔,腰酸背痛、头疼脖子疼、大腿、小腿肚疼、眼睛耳 朵疼;而且身上、车下是几寸厚的尘土,又是全身披挂,「即使铁打的身子也受不了,何况是肉身。」这时他才突然明白,为什么许多土兵等两、三小时打电话没有 怨言。因为与坐在车里、爬在战壕里比起来,排队等吃饭,就像在纽约街上排队买冰淇淋看电影一样享受。

熊焱军队的驻地,是典型的沙漠天气,白天炎热,晚上寒风刺骨。许多时候,军用睡袋大派用场。这种睡袋有三层,第一层为薄一点的羽绒;第二层为厚的羽绒;第三层为防水的尼龙胶层。「如果三层都用上,那应该是睡在冰天雪地里也可以御寒。」

有段时间,熊焱晚上睡在帐篷内,由于不隔音,帐篷外的发动机24小时轰炸不停,必须习惯长期在太阳强光的照射下,以及周围发电机的巨大轰鸣声。

他曾随同参与Convoy(指从一地押送军用物资或军事人员去另一个地方。敌人进攻、埋伏、袭击往往针对这 种情况。许多伤亡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牧师职责虽然不要求和战士一同去战斗,但随军牧师因为要做人的工作,有很大自由到任何一个岗位视察、问候,只要 有战士出现的地方,就可以到那里。这大大满足了熊焱的好奇心。

他说,作为牧师,必须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若有伤亡,要安慰、看望他们,为他们祷告。同时炮火会给战士们带来心理负担,需要及时排解。「更重要的是,牧师是战士们尊敬和信赖的人,只有与他们一起流血流汗,讲的话他们才会听,才能令人信服。」

他说,置身在士兵当中,常常有心满意足之感。他们总是礼貌待他,「不仅因为我是牧师,是军官,更因为我总是和他们打成一片。」

熊焱说,军队有很严格的纪律,战士需要汇报的事情,必须一级一级向上报,不可越级。这是军队传统和纪律,唯有军牧例外,任何一级战士可以直接来找牧师,牧师可以直接与任何一个战士交谈,也可直接去见各级指挥官。

根据战场规则,作战时,牧师应在车队中间,并要严格遵守国际条约和美国陆军军牧军团的严格规定,不得以军牧身分开枪。熊焱曾以军牧身分坐在指挥车内「体验」战斗。「开火时,车内声音很大,子弹壳退下来,打在钢盔上,崩崩崩响,在车内乱飞。……」

震天巨响 有惊无险

2004年5月25日,熊焱到伊拉克才两个多月,「差点被炸飞上了天」。当天中午,27Main Support Baltalion营遭遇炮击,一死八伤,心理治疗医师Maj. L腿部也受伤。当天晚餐后,熊焱去看望在SSA工作的战士,因为中午的炮弹落在离他们工作很近的地方,虽然没有伤亡,也会造成一定心理影响。牧师的职责中 有一项任务,要在24小时内与当事人交谈,及时排解心结。

晚上熊焱睡得正香,「呯呯呯」!有人敲门,是他的警卫员火急叫醒他,「Sir!赶快穿上防弹衣,钻到屋外面的掩体去。」熊焱在掩体里还有闲情抬头仰望星空,北斗七星映入眼帘,第一星天枢、第二星天璇,熊焱分别用来为子女命名。

正在浮想联翩,突然传话机响起,几辆军车闪着红灯开来,他才知道刚才两发炮弹落在他睡觉的房间20米处,一 枚落在洗脸、洗澡的车屋,当时有三名战士正在洗澡;另一枚落在一战士的屋角,幸亏都没有爆炸,否则周围的人非死即伤。当时熊焱正在睡觉,两枚炸弹若同时爆 炸,数以万计的碎铁片向四面八方飞溅开去,致命之处小米大一粒即可送命。2MSB营一名下士被炮弹碎片击中,不治身亡。

熊焱以日记形式记下这名士兵之死:

Beau Ramsey Beaulieu,1983年8月11日生于缅因州,2002年6月20日参加陆军,2003年3月作为通信兵分配到27MSB,同年12月与他的高中同 学结婚,2004年3月派驻伊拉克,才两个月就为国捐躯。…令人慨叹生命何其短暂,新婚妻子情何以堪。

另一次也是险象环生。2004年6月6日早上7点多,因为是星期天,他还在睡梦中,忽闻世界末日般震天巨 响,他住的车屋激烈摇晃,墙上没有贴牢的地图也掉下来了。听声音炸弹好像就在窗外,平时震天巨响总还在一百米之遥,当天的炸弹声响却有平时十倍之甚。他连 忙坐起,头一个念头竟是「完了」!凭感觉和经验,以这么巨响来判断,「下一个或第三个不是炸在我的肚子,就是在我的屁股上。」

正在此时,第二声巨响又传来了,声音更大,力量更足,车屋摇晃得更厉害。他的心一惊,心中想了一句平时早就 想好的话:「主啊!耶稣基督,请接收我的灵魂。」第三秒钟熊焱已经抓住头盔和摸到防弹背心,躲到窗外掩护体。「说真的,当我听到第二声巨响时,已是心惊肉 跳。」天上的浓烟滚滚飘来,传话机陆续传来的消息显示,是残余的伊拉克恐怖分子使用自杀式汽车炸弹,高速向营门开去,造成三死五伤。

他说,美军士兵随时都笼罩在死亡阴影下。美军在伊拉克的生活条件与美国本土有很大差距。伊拉克气温高达华氏110度 (摄氏54度),容易紧张、疲劳,还要穿五、六十磅重的防弹衣,加上全副武装,很容易中暑。有时还要半夜爬起来到掩体里躲炮火。

作为军中牧师,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任何人上战场,心跳都加快。如凌晨3点出去执行任务,指挥官就要报告24 小时内官兵死伤、地雷分布情况等。行动时有坦克开路、机关枪子弹要上膛、直升机护航,指挥官下令战士们要随时准备作战。这时牧师就要祷告,稳定战士们的情 绪。「当我祷告时,战士说,指挥官让我们紧张;你一祷告,我们就轻松了。」

熊焱说,在美国,人们过着相当优裕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世俗化。好莱坞的电影,大型屏幕电视里丰富多彩的节 目,数不尽的流行音乐,都教人们应接不暇。伊拉克是一个充满危险的环境,人的体力和精力在与大自然恶劣环境搏斗下,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中,很容易感到个人力 量多么有限。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种是使人更加心灰意冷、意志下沉,离精神的世界更远,更不易相信「上帝与人同在」的恩典。另一种情况是突然省 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生在世如同沙漠中短暂的帐篷一样,从而有种精神觉醒。

熊焱所在部队是陆军装甲师,不像海军陆战队那样直接拚杀,但他们有很多事情要做,一周至少工作六天。美国是专业化军队,每个人工作不同,基本作息时间是上午9点像上班一样干活。如果执行任务,一般是凌晨3点,因为是敌人最疲惫的时候。

士兵们周末休息一天。虽然缺少娱乐活动,但现在科技发达,有DVD、计算机消磨时光。熊焱说,派驻伊拉克的美国士兵们,几乎人人都看了几百部电影。

此外,还可以上网看各种消息,可以透过视频看家人,如熊焱上网时就跟太太、儿子讲话、看女儿弹钢琴等。

在伊拉克期间,熊焱主持了殉难士兵的追悼会、并经历130度华氏高温、三更半夜起床躲炮弹、穿防弹衣等, 「觉得自己有幽默感了,应付苦难的能力也增强,更愿意欣赏美好的东西。而且每个士兵都作出不同程度的牺牲,比如生命、身体,还有其他看得见看不见的东 西。」他认为机会难得,置身其中,参与其事,很有满足感。

他喜欢《荒漠甘泉》里的一句话,在他进入陆军时就把它记下来,并贴在大盖帽里:「我只要学会了等待希望,我的力量就达到了高峰。」

熊焱将在伊拉克的战地见闻,以日记方式写了160多篇文章,并从中抽取精华结集出版《将军感冒不发烧》一书,「以纪念人生中那段难以忘怀的炮火连天的生活」。在当时的艰苦条件下,他写文章的桌子,便是把钢盔摘下来放在膝盖上。

魂牵梦萦 神州故土

熊焱原为北京大学法律系研究生,1992年抵美,先攻读英美文学,再读神学,1994年加入美国陆军,2003年成为军牧。

他的妻子钱立筠当初为了支持他从头念大学,毅然以大龄从军,训练结束后成为优秀女军人,创下夫妇双双从军的佳话。

熊焱说,现在是他身体和精神素质最好的时候,作为一个「天安门的孩子」,他希望以后有机会回到阔别多年、魂牵梦萦的中国。(2008年08月20日,星期三)


华裔美军牧师熊焱将在伊拉克的战场见闻,以日记方式写成《将军感感冒不发烧》一书。

(北美世界日报《世界周刊》2008年8月3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