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08年2月28日星期四

吴敏:政治体制“深水区”的改革序幕拉开了吗?

已届六旬,本应“耳顺”,但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每听到、读到那些不符事实、不合 情理的言论,特别是那些文过饰非、拍马溜添的空话、套话和假话,总感到如骨鲠在喉,必欲吐之而后快。对于我的这个坏毛病,老伴、子女乃至一些好心的朋友, 屡屡劝我下狠心改一改。我也多次自我麻醉地想,“凡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既然光着身子的皇帝自以为穿着华丽的新衣威风八面、招摇过 市,既然自古以来被世人鄙视的阿谀奉承之徒现如今左右逢源、春风得意,自己平民百姓一个,何不“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呢?但麻醉剂的效力实在 有限,过不了多长时间我的旧病就复发了。

228日 早晨,我起床后打开某网,网站编辑隆重推荐的头一篇无作者署名宏文的题目赫然映入眼帘:《政治体制“深水区”的改革序幕已拉开》。这个题目着实吓了我一 跳,难道自己仅仅睡了一觉,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就发生了如此重大的“突变”,竟然步入“深水区”了吗?但是,拜读完这篇大作,巨大的失望之中更涌上了 一连串的巨大疑惑与忧虑——

早在20多 年前,邓小平就设计了一副科学的政治体制改革蓝图,其核心内容是:传统政治体制以权力过分集中为“总病根”,政治体制改革要紧紧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打一场 “攻坚战”,要把党政分开放在第一位,这是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邓小平之所以设计这样的政治体制改革蓝图,与他60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反对“以党治国”和“党权高于一切”的思想密切相关。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对实践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蓝图作了全面部署,此后一年多改革实践进展迅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1989年 政治风波之后,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没有再按照邓小平设计的蓝图和党的十三大的部署继续下去,而是将这个蓝图基本上搁置起来了。在国内外相继发生重大政治事 件的特殊情况下,暂时不对旧体制的“总病根”发动攻击,这是必要的、明智的,但长期搁置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蓝图,致使旧体制“总病根”的危害愈演愈烈, 已经造成了腐败现象蔓延、贫富悬殊扩大等严重后果。对于这个实际状况,人们有目共睹,大家对近十多年来政治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已经有广泛共识。现在,在仍 然将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蓝图束之高阁的实际情况下,却说什么“政治体制‘深水区’的改革序幕已拉开”,岂不是太有些不顾事实、信口雌黄了?而且,中共十 七届二中全会公报只是说,实行大部制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本没有上升到“政治体制‘深水区’的改革序幕已拉开”的高度。有 的人抬轿子、吹喇叭的心情,似乎太过于急切了吧?如果让此种拍马之风大行其道、漫天飞舞,形成一种新的时髦和时尚,那不仅会给“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 中央”帮倒忙,甚至要发展到国将不国的严重地步。

鄙人所说的上面这些话,并不意味着对党的十七大作出决策、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进行部署的“大部制改革”有任何不恭,只是觉得对其重要意义要作实事求是的恰当评价,不能过分拔高。正好某报昨天约我写一篇宣传大部制改革的文章,我特意将此文附在后面,以示鄙人言之属实。哈哈!


附录:

大部制改革的客观必然性

吴 敏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在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预示着以实行大部制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即将迅猛展开。

大部门体制简称“大部制”,是指各级政府部门在机构设置上,加大横向覆盖的范围,将类似职能尽量集中在一个大的部门之中,以实现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达到政府管理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之目的。这种大部制改革,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中处于“龙头”地位,是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的一个标志。实行大部制的好处,一是能减少政府机构的数量,降低行政成本;二是能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紊乱和低效率现象;三是能防止和克服政府部门之间沟通难、协调难的问题。为了确保大部制改革顺利推进,我们必须对其科学性和客观必然性有一个尽量充分地认识。

政府机构改革三十年实践进程的必然延伸。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进程中,政府机构改革是最早启动的改革内容之一。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不久的19821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召开了专门讨论中央机构精简问题的会议。在这个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尖锐地指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如果不搞这场革命,让党和国家 的组织继续目前这样机构臃肿重叠、职责不清,许多人员不称职、不负责,工作缺乏精力、知识和效率的状况,这是不可能得到人民赞同的”。从1982年到现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们已经相继进行了五次大的政府机构改革。这些改革虽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在某些时候还出现过“机构越减越繁、人员越减越多”的不正常现象,但改革的总体进程比较健康,实践成效比较显著。仅从国务院的机构设置来看,1982年的改革,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1988年的改革,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人员编制减少了9700多人;1993年的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1998年的改革,国务院除办公厅外的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为29个;

2003年的改革,国务院的组成部门进一步减少到了28个。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变革和新的发展需要,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仍然显得有些滞后,各级政府的机构设置和运行仍然带有明显的“直接经济干预型”痕迹,特别是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的矛盾以及权限冲突仍然比较明显地存在着。比如,2005年发生在吉林省的化工装置爆炸并引发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未能及时得到有效控制,就集中反映了水利、环保等多个相关部门间缺乏协调联动性的严重缺陷。在这个大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下,政府机构改革必须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向前拓进,积极推行大部制改革势所必然,势在必行。

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实行大部制经验的必然启示。改 革和开放有机统一、密不可分,改革需要开放,开放也是改革。所谓开放,不仅意味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及其双向沟通,还是指中国文化向世界各国的传播 以及我们对世界各国文明成果、有益经验的积极吸收和借鉴。邓小平同志讲得很明确:“开放不仅是发展国家间的交往,而且要吸收国际的经验。”“向外国的先进 管理方法学习”。邓小平同志的这个科学论断,不仅适用于企业管理和市场管理领域,也适用于国家管理和行政管理领域。尽管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基本国 情很不相同,但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方法作为科学认识客观规律的结晶,完全可以共享。现在,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 革实践中重点推行的大部门体制,就是发达国家政府运行管理的通行做法。从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政府机构的设置都比较简单,一般只有1218个 部门。他们的政府机构大体包括三类,一是管理行政事务的机构,二是管理社会事务的机构,三是管理经济事务的机构,分别占政府机构数量的三分之一。就其具体 承担的职能来分析,这些机构又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决策机构,二是执行机构,三是监管机构,四是议事协调机构。这些机构互相之间既有明确分工、又有密 切合作。发达国家的这些有益做法和经验,对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具有重要启示,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着力转变政府职能以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党 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目的在于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需要以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 制作为保障,需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我们过去长期实行的 传统行政管理体制,专业分工过细,职能交叉过多,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过强,大大淡化了政府应有的公共服务和宏观管理职能。经过改革开放三 十年来的五次大的政府机构改革,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缺陷和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克服。但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仍然没有完成,与服务型政府的目标仍然有 很大距离,不能完全适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客观要求。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政府管理普遍存在着政治、经济职能过强而社会职能过弱的现象,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政出多门、权责不清等现象也十分突出。比如,在农业管理方面,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国务院14个 部、委、局;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劳动、人事、教育等部门职能交叉;在信息产业管理方面,信息产业部、国信办、广电总局等部门和单位职能交叉,等等。这种 由多个部门管理同一项工作的做法,看起来是加强了管理,实际上减轻了部门应承担的责任,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行政成本。正是为了解决这些严峻而迫切的现实问题,党的十七大才作出了启动大部制改革的战略决策。现在,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已经吹响了大部制改革的嘹亮号角,包括大交通、大文化、大农业、大环保等内容的大部制模式即将建立。随着大部制改革的正式启动和逐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建设服务型政府必定会取得越来越显著的实际成效。


*********************************************

227日下午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透露了一个极其重大、振奋人心的信息:同意把《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这标志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六次机构改革的序幕已拉开,进入政治体制改革的“深水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和2003年进行了五次大的政府机构改革。虽然历经数次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从过去的100个变为1982年的61个、1988年的41个、1998年的29个、2003年的28个,人员编制由过去的5.1万 人减少了一多半。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变革和新的发展需要,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仍然显得滞后,政府机构设置和运行仍然带有明显的“直接经济干预型”印 痕。其具体特征是,专业化程度高、分工明细、职能交叉多,过多地涉足微观经济领域,淡化了政府的公共服务和宏观管理职能。

胡锦涛同志在党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 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大部门体制是发达国家在政府运行管理过程中的通行做法。广泛吸收世界先进管理经验,无疑体现了我党在提高执政能力上的 开阔胸怀;建立统一管理的大部门,将更加有助于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尽早形成更加合理的格局;大部门体制的构想,将开创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新 时代,政府架构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因此,第六次机构改革也不同于前五次,不是简单的机构合并,而是政府组织结构的深 刻变革,涉及到政府管理的方方面面。改革方向是按照精干、统一、效能的原则,改变目前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 “小部门体制”,实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部门体制”,实现不同部门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 围相同的事项,相对集中起来,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减少部门、机构的数量,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 行政成本的目标,使政府部门逐步向“宽职能、少机构”的方向发展,变部门之间“扯皮”为部门内部协同。改革重点是在合并职能、整合机构,而不是撤销职能与 精简人员,也就是减机构不减职能、减机构数量而不减人员。相反,对于一些公共服务部门还要增加人员和编制,加以充实,改变目前工作负荷过大、人员紧缺的局 面。

这次机构改革,是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把党的意志转化为政府的行动,也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这一方案的实施,必将有助于形成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切实改变过去一些政府部门有时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许多 领域既越位又缺位的弊端,标志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即将拉开序幕的机构改革,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阶段的首要命题,必 将会影响现有某些部门与个人的利益,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可能会遇到一定的阻力。但我们相信,有了执政党的决心和人民的支持与拥护,全国“两会”后,我国必 将掀起新一轮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浪潮。而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中迈出的步伐也一定会更坚定、更正确、更受人民的欢迎和拥护。

来源:红网 来源日期:2008-2-28 本站发布时间:2008-2-28

*************************************************

上 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这个观点对于多数中国人并不陌生;在中国的经济基础三十年来发生巨变的背景下,对于上层所酝酿的大部制改革,民间普遍认为有其必 要,因为人们对于“政出多门”、“政令不出中南海”一类的负面议论,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了,但是对于改革的成功机率,不少人仍持观望态度。

多维集团董事长、政论家何频表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进行不同范围的行政体制 的调整,这些调整常因带来新的不适应而造成反弹或反复;这次改革与以往不同的地方在于引进了“大部制、小政府”的概念,而 “小政府”、小权力是这一改革的核心或灵魂: “大部制的核心就是:不是简单地把这些部门合并在一起、形成了所谓大的部。大的部表面上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就好像把部门合并在一起,实际上它隐藏着一个更 重要的行政价值:那就是小权利。美国的部相对比较少,它少的一个原因就是:一个部管的范围很广,更重要的不是它管的范围广,更重要的是它的权力比较小。所 以,一般来讲,大部委是合小政府结合在一起的,如果不是一个小政府,这个大部委就没有意义。”

何频说,“大部制、小政府”的概念与政府必须通过加强控制来维持政权的现实是一对 矛盾: “中国共产党也好,中国政府也好,他们对社会控制的程度越高,那么他自己政权的保险系数就会增强。因为他可以通过行政控制的手段来掌握社会的政治经济文 化。如果政府的权威缩小的话,就意味着它在社会的控制力就会下降。所以,这里面进入到一个深层次,就会涉及到不单单是行政体制,而更重要的是政治体制。当 然我们很清楚,今天中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实际上都是准备得很不充分的。基于这种情况,中国的所谓的大部制并改仍然走不出原有的框架。什 么意思呢?就是它没有跟整体的政治并改结合在一起,只是单纯地想到中国的政府部门多了,那么应该更少一点干预经济的发展,让社会有更多的民间的空间。这种 想像和它整体思想是不接的。”

山东大学退休教授孙文广表示,无论是国务院的一个部也好,还是一个大学也好,通常 总说党委领导、部长或校长负责,但是谁都难以说清楚“领导”和“负责”的区别在哪里——而这就是行政体制改革的症结所在: “我估计可能这一次在人大上,有的部的非党的部长数目可能多一点。那么,这个问题就来了。当了部长并不主权,主权的是部里的党委书记。这个问题不是很复杂 吗?这个弄得反而是一些纠葛:部长说了算,还是部里的党委书记说了算?赵紫阳的时候,大家都怀念赵紫阳了。赵紫阳当时做的是不错的,他要提倡把部里面的党 委撤掉,那么大学他要试行校长负责制,这个都是有积极意义的。现在不愿意回去啊。你真改的话,你就回去就是了,那不正好嘛。”

孙教授说,部制改革是有意义的,但是改革将遭遇阻力: “把一些部合并,精简一些机构,让衙门少一点,省得政出多门,这个当然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的这个改我估计会碰到阻力,会在哪里呢?就是他把一些部门合并,合并了官职少了一些。你把两个部合一个部,那要去掉一个部长啊。这个阻力就来了,有的人不愿意下啊。”

多维集团董事长何频表示,改革的阻力来自官僚体制自身。他表示,他对即将召开的人大所出台的部制改革方案不抱太大希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