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07年11月26日星期一

早熟中华胎儿、孤儿文化-- 先天不足月,后天失调教

作者:安希孟

早熟的中华文明,于今恢复前现代农桑耕织节日,狂飚劲吹。清明合族踏青,祭祖扫墓,即奇一例也。然女人没资格扫祖陵祖墓。 腹稿,父母去世,已远嫁之女不算骨肉矣。春节猪头上供、牺牲玉帛、香火缭绕,合族祭奠,焚纸燃烛,惜女人于焉无份。男人死, 必是妻子克死。女人是祸水,中华文化也。祭孔大典乃皇家官府政务大事,政教合一、官家操办、长老主事。文盲百姓、市井平民、引车卖浆、躬耕陇亩者无份焉, 弗若西洋教,穷人可入教堂分得羹汁。中华祭祖祭天亦无讲章致辞,且男子匍訇,叩首三拜,小女子无缘也。今改旧制,妇孺参与,儿童心灵涂炭,成何体统?!改 祖制得由冯骥才给孔圣人打报告,国家发改委批准方可。

如今中华香火开始告急,急需西洋科技拯救之:香火这玩艺岂是女人可传承的?男丁才能续香火,焚香燃纸,以示后代不乏人丁。昔时科举私塾私家藏书楼,女子不 可与闻,难登斯楼也。中华残缺教育,不伦不类一阵风。现在西洋学历,博士吃香,儒生峨冠博带特威风,然而却借机抖擞中华烟火,借西式学堂供桌使得中原谬种 延续。然,究竟何者为中国文化,文人脑中一锅粥,叶朗先生说不透,所以,信口胡说。武汉三镇洋叔子,归纳传统简化之,可惜随心凭任意。肇星李郎花公子,游 历各国归来兮,胡吹一气凭嘴皮。

翁敏华说:“今天,中国的传统节日,正在成为全国上下乃至全球华人社会的热门话题。国家有关部门对国家法定节假日作出调整,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将增设为国家的法定节假日。这是中国文化建设上的大事。它的意义重大而悠远,怎么估量也不为过。”

文化革命的思维方式:“怎么说都不过分”,说过头话,做极端事! ‘‘’’
“英语作holiday,含有神圣(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り,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

一副崇洋媚外的嘴脸!!不知道holiday为什么就不如汉字节日二字好! 真正的土洋结合不伦不类。
“所谓国家意识,在空间上的体现是领土,在时间上的体现便是传统节日。” “我们要像保卫领土完整一样,继承传统节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女流文人的胡言乱语!!过节日还得要有国家意识!国家主义,纳粹分子!皇民观念!


下面的胡说是一架发疯的钢琴清:

“ 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引发了人们文化上的不安感,使人们普遍产生了认同危机。所以,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 去的问题,变得更加普遍和迫切。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今天,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来想想过去,看看未来?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温习、积累和 增加我们的缘分?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

难道思考的结果,竟然是过中国节日?? 诸位大学生思考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问题了吗??结果如何!

“以传统节日为首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民众社会生活中一刻也不能离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民族先人创造的历史实录,是民族历史大树上的文化年轮。 它们是民族的凝聚力、团结力和认同感,是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民族价值观和审美理想的反映,是民族情感的载体。它与我们今天正面临的发展市场经 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使命,不但不相左,而且还是促进力,推动力,推动着全社会先进文化的建设,是一个民族与自己历史对话的手段。它们是我们这一族群的 文化基因,是“我们感”的根本所在。总之,它是代表中华民族整体的感情气质、心理素质、民族精神和民族本原文化的活化石。”

这一大段大话空话可就有点文化革命派头。节日万能!

下面的自我吹嘘就是典型的 西方节日:“翁敏华 , 1949年生,浙江宁波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出版学术着作《龚自珍》、《中国戏曲》、《关汉卿戏曲选评》、《艺术学》 (译着)、《中国戏剧与民俗》、《中日韩戏剧文化因缘研究》等十三部。目前在研项目为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东亚戏剧互动史》等。业余写作散文随笔,多次 获奖。”

看来是一个不安分守己潜心做学问的女流, 没有缠脚, 大脚女人, 穿露大腿的裙裾,抹口红,风骚得很。

翁女士胡说:“丙戌年夏秋之交,山西长治翟店贾村,连续几天的赛社活动,一次次的全民狂欢。 陆游曾有“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句,今天我们在这儿看到的,是“衣冠时尚古风存”——在时尚的一代新人手里,古风照样可以传存。”可惜呀可 惜,翁小姐自己可不是古风存哪!还弄了个什么外国传来的博士头衔!!

(作者为山西大学哲学教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