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07年11月19日星期一

崔少明:在福建凭着感觉走


---------------------------------------
之一:今后五年对台走软
---------------------------------------

  近日与几位写评论的朋友过访福建。一行人由省会福州入闽,沿海岸南下,先后拜访莆田、泉州、漳州、东山岛、厦门等名城胜景,头尾一周。 

 以我的感觉,此行是拜中共「十七大」之赐,而当局想我们见识福建与台湾的渊源。闽台隔海遥对,海上最短的距离约为两百公里,相当于由香港去广州。


闽台大同小异


  由于台湾有海峡为屏障,我们所到的闽南沿海,居民或为讨生活,或为逃避政治,自古有移居台湾的习惯。几百年下来,现在统称的台湾人,八成祖籍闽南,与现居闽南的族人,一般相隔不过三四代。两地的方言、习俗、称呼大同小异。古语云「礼失而求诸野」,台湾南部的习俗有时候比现在的闽南地区更闽南。反过来,这次在闽南所见的一些当地人,无论姓名、容貌、打扮、普通话的闽南腔,与在台所见的台湾人,几可乱真。


  但需要申明的是,此行虽获官方接待,见过有关的学者,但下文主要是走马看花的联想,并非严谨的引述。我唯一「刻意」的是:尽可能对等地反映两岸朝野的利益和难处,希望在顾及台湾最多民众的利益、予上层出路的情形下,早日解开这个死结。下文若有误导或引起误解,纯粹是力有不逮,并非蓄意而为。责任应由我来承担。


  从福建回来后,上网看了胡锦涛《十七大报告》里涉台的部分,大致证实此行的印象:大陆今后对台走软不走硬;而福建作为台湾人的祖居地,角色加重,希望加快经济发展,与台共荣。以下试列出胡锦涛一些关键的表述(括号里是报告原文): 

 A、「四个决不」:「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这「四个决不」两硬两软。但硬的「坚持一中」和「反对『台独』」是政治底线,每次提到台湾都会重复一遍。


  真正反映风向的相信是软的「和平统一」和「寄希望与台湾人民」。而「寄希望」无疑是谋求「和平统一」的其中一项努力。「寄希望」其实是三十年前的老话。但中共历来以权贵为统战对象,「尊重人民」只是口说,并无实质。现在「以民为本」,这次重提「寄希望」可信是认真对待台湾人。但明知道台湾人本土意识强,仍然「寄希望」,反对者会嘲讽胡锦涛黔驴技穷,缘木求鱼;但赞成者会说,大陆对台仁至义尽。
「一中」定义有调整空间


  B、「和平协议」:「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流对话、协商谈判,什么问题都可以谈。…….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这可能是对台最具实质的建议。北京如果接受两岸对等的南北韩和解模式,台湾又放得下独立的心结,大陆导弹对台的威胁、台湾走独对大陆的顾虑,将获得对等的解决。台湾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继续发展政治和经济;大陆也可以放心给两岸足够的时间来重建互信。民众相信会乐见其成。


  至于以「一中」作为商谈的先决条件,看似排除台湾的绿营。但如何定义「一中」,应该仍有空间。大陆只要适当地调整「单一主权」的概念,也许能找到一个台湾难以否定的两岸联合模式。以此角度看,胡锦涛说同「任何政党」、无论「什么问题」都可以谈,比重复「一中」的原则更具实质。因为,这可以包括与绿营关起门来谈台湾力争的「国际空间」以至国体,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否在两岸联合的框架下唯一的主权代表。


  C、「三个凡是」:「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这「三个凡是」不但是正面的,而且讲明「和平」的统一才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换言之,不会尽力发展「非和平」手段。


  D、「两岸共决」:「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我们必须由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共同决定。我们愿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实现两岸和平统一」。这排除了台湾单方面的决定。反对者会说,北京用十三亿人来否定二千三百万人有自决权。但「非单方面改变现状」也是西方国家的立场。大陆如果不应单方面改变两岸的现状,台湾自然也不能挟二千三百万人来号令全球。


  E、「枪」上套:胡锦涛报告的涉台部分接近九百字,只有一句是硬的:「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但这只是套话,与「三军随时响应号召统一祖国」这类实质的表述是两回事。


「盘马弯弓」而不发


  对于北京放软,反对者会说,胡锦涛笑里藏刀,以经济「毒饵」引台湾上钓,等二千三百万人花惯了大陆的钱后,再封锁台湾来逼统。但以一般角度看,这更像是胡锦涛不得不作的交代,一来以防陈水扁这类强独的政客上台,「一拍两散」,二来要平息军方和狂热「爱国者」的情绪。眼见国家摆脱了文革、赤贫的阴影,迅速崛起,即将跻身大国之林,大陆很多人很自豪。但人文素质赶不上国力的发展,爱国与沙文界线模糊。大陆有些人一觉得国家被欺负,就大叫要教训谁。官方也知道危险,但年轻人热情澎湃,只能疏导,而不能否定。感觉上,大陆并非放弃非武力手段,而只是不提。枪上套,但不时拿出来擦一擦,确保能够发射。


  总的来说,此行给我的感觉是,台湾除非刻意去到尽,否则大陆不打算硬。这看来有一正一反两个原因。正的是经济因素。大陆相信只要两岸能维持和平,继续发展十年八年,双方的民生水平将不相伯仲,到时互联的诱因会大得多。至于反面则是:过去愈促统则台湾民众愈抗拒,绿营坐收渔利,两岸人民都是输家。


  用负面方式表达,大陆现在的对台心情有点像卢沟桥事变前蒋介石的抗日观:「和平未到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但用正面的方式表达,或许就是:「发展未到小康阶段,决不延误发展;合作未到成功阶段,决不放弃合作。」  

笔者本欲以在福建的见闻来引证十七大后的对台政策,不料只讲了胡锦涛的报告,字数就已爆棚。也许下周再谈。

--------------------------------------------------
之二:在闽看台──弃马就谢、宁民勿国
--------------------------------------------------

  区选今日凌晨揭晓。但无论谁胜出,都不如日本反华先生求饶的传闻来得震撼。东京市长石原慎太郎据说为了访华,愿就当年日本侵华致歉。消息若属实,石原显然是向中国的经济实力低头。他刚开始新的任期,若坚持南京大屠杀(下月十三日是七十周年纪念)乃子虚乌有,以致主持世界第二大经济的首都,却不能出访第三大经济的首都,争取商机,选民肯定处处与他为难。但石原若真的致歉,或者应该让他走一回。  

说到走一回,上周说过,我月初跟几位写评论的朋友去福建见识闽台关系。闽台渊源原是老话题,东道主这次要讲的是福建在中共「十七大」后的新路向。


  十七大报告虽然只有十个字提到福建:「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但对福建来说重于泰山。这里的「海峡」指台湾海峡,西岸也就是福建,简称「海西」。福建位于对台的前缘,以往被当作军事靶场,经济滞后。胡锦涛现在支持福建发展,等于排除对台动武的可能。


腰板变硬自信满满


  福建落后,不仅当地人苦,也被「海东」耻笑。福建早期向台湾宣传统一,被喷了一脸的屁:你们有公路再说吧!台湾当时已完成了「十大建设」,南北和东西都有公路贯通。福建现在决心加快赶上台湾,一雪前耻。


  我随团友由省会福州南下,途经沿海的莆田、泉州、漳州、厦门。一周下来的感觉是,东道主:一、腰板变硬:除了获胡锦涛力挺,也庆幸「朝中有人好办事」。新一届九位政治局常委里,贾庆林、贺国强、习近平先后在闽当过书记或省长,福建觉得会更受重视。


  二、自信满满:除了介绍经济成就和大计,也不忘与台湾作对比。主人笑说:风水轮流转,台湾当年拼经济,福建搞文革;现在倒过来。福建的产值(GDP)近年连年增长百分之十几,而台湾大约是百分之四。台闽GDP之比已经由一九八年代初的四十比一缩减到去年的四比一,不需要多少年,相信就会扯平。但需要指出的是,谈民生要看人均指标。福建人口三千五百万,比台湾多一半。产值要相当于台湾的一倍半,才能说赶上台湾,这至少要十年。再说,台湾到时是否愿意联合,除了物质条件,还视乎「尊严」、自治程度、两岸政制差异对另一制的冲击、分享中央权力等政治需要,涉及微妙的心理,不像比经济那样容易。


  三、加快发展:毛泽东当年为了「备战」,沿海不建铁路,以致由华中以南沿海的两千公里完全空白。眼看日本本州岛西岸的子弹火车千里旅途一日还,中国令人惭愧。粤闽现决定「补飞」,争取几年内,由南至北,用铁路连接深圳、汕头、厦门、福州、浙江温州,同时扩建港口,将福建与珠三角和长三角连成一气。福建若能与台连手,更可成为区内的第三大经济体系。


  四、谋求双赢:福建希望与台湾全面合作。除了携手发财,并且为台湾居民来闽发展提供方便。而由于台湾农产面对大陆的竞争,出路锐减,福建利用闽台气候土壤相近的特点,协助台农开发品种和市场。但台湾的农业集中在南部的绿营票仓,绿营会觉得福建挖墙角。而方便台湾居民来闽亦须台方配合。故一切还看台湾明年换总统后,会否放宽限制。


了解台湾谋求双赢


  五、了解台湾:东道主大都表示去过台湾、接待过台湾访客,甚至与民进党名人有交情。他们提到的一个数字,或许能说明对两岸症结的了解:台湾约有五百万人到过大陆。换言之,台湾的人虽说涌往大陆,其实重复往还者多,实际到过大陆的只占二千三百万人口的少数。不用说,未到过大陆的包括深绿选民。这带出了两个问题:福建如何吸引台湾的「拒绝来往户」重临祖居地?以副总统吕秀莲为例,回闽寻根是否就能改变深绿人士对台湾「主权」的坚持?


  六、软实硬虚:基于血缘和经济,闽倾向对台宁软勿硬,务求共荣。政治上除了反独,其余不强求,所谓「缓和是主流,台独是威胁,民意是关键」。但补充说,正因为台湾人是福建出去的,我们「对台软的话最软,硬的话最硬」。所谓「最硬」意指福建最不愿意分裂,要打,我们责无旁贷。当地人以历史为证:由康熙年间的施烺到早期的中共将领叶飞,历次为大陆攻台的都是福建将领。福建更为此制作「爱国」电视剧《施烺大将军》,用郑成功后裔企图据台独立,但被清朝轻易「平定」,以暗示台独的下场。但福建既然说「民意是关键」,恐怕是以软为实,以硬为虚。


文化血缘源出闽南


  七、文化血缘:台湾基层重视宗族香火、民间信仰。这些传统源出闽南,到闽南祭祖、朝圣的台湾人络绎不绝。这既是福建的文化卖点,也是政治任务。当地涉台的文化设施与活动不胜枚举。几天下来,我与团友就看了:福州市马尾区的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以示台湾现在的左营海军军官学校源出于福州);位于泉州、去年才落成的闽台缘国家(亦即台湾的「国立」)博物馆;莆田市湄州岛的妈祖庙(妈祖是湄州人,此庙被视为全球几千座妈祖庙的源头);厦门市附近东山岛上的关帝庙和国民党早年抓壮丁后形成的「寡妇村」。


  八、弃马就谢:就台湾两大党的总统候选人,马英九被指优柔寡断、拖泥带水、向绿靠拢,尤其是否定当年辜汪会谈的「九二共识」,上台后不比陈水扁好多少。有人甚至说马「不神不鬼」,对手谢长廷更「像人」。福建的人偏爱谢,相信是因为他务实、是「自己人」。经常有人提起,谢祖籍漳州,与福建访客时有往还。他当高雄市长时,由于港口生意被大陆分薄,曾欲与厦门港连手,无奈总统陈水扁不允。谢现在竞选,猛打两岸牌,力主直航、放宽赴大陆投资、引「陆资」进台,但阿扁一概否定。谢即使当上总统,也很难摆脱党主席阿扁的掣肘。


  九、宁「民」勿「国」:有人认为,「国」民党如果明年再选输就没救。既然「民」进党执政七年,民怨载道,不如让其再做四年,索性烂到底。民众对其绝望,自然会想到对岸。但台湾至今的发展似乎说明,单靠民生怨气不足以超越统独鸿沟、胜过绿营的谋略。


  以上是走马看花的感觉,不排除有听错、记错、误解的地方。而就算没记错,也不担保中南海同样「弃马就谢、宁民勿国」。大陆人对台据说也有鹰鸽之分。作为港人,你又怎样看?

(全文完/原载《信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