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07年11月12日星期一

管见:中共17大,一个故作“和谐”状的标本

中共开过了它的十七大,按照这些年的惯例,又派出了它的“中央宣讲团”,到各地举行“党的十七大精神报告会”,而各地自己也组成它们的宣讲团,轰轰烈烈地宣传“十七大精神”。

人们已经看到,中共的十六届中央政治局组织起草了它为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经过中央全会,提交给十七大,代表们开会时就认真学习,以大会的名义予以批准,于是就有了“十七大精神”。

现在,代表据说已经与过去不同,不是一次性的代表了,成了有任期的代表,可是,所谓“十七大精神”的宣传贯彻,却依然是另外组成“中央宣讲团”和各地“宣 讲团”。当然,不排除这些“宣讲团”中有十七大代表,事情还是不大一样。也就是说,十七大的实际功能,是把十六届中央政治局的“精神”变成“十七大精 神”,而这个据说是中共最高权力机构的两千多代表们,看来还只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盘散沙”,不那么够资格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即使他们参加了 会议,行使了权利,批准了大会的“精神”,可传达这个“精神”就是另一码子事了。

显然,尽管十七大代表是在中共中央组织部的严密控制下产生的,但中共对他们的信任毕竟有限。选举中央委员要经过预选,以确保过滤掉代表们的“自由发挥”, 确保体现中央意图的名单能够落实,而“十七大精神”,当然也必须中央亲自动手,才能“一竿子插到底”式地宣传贯彻,不能完全信赖这些代表们各自去传达。毕 竟,“中央宣讲团”成员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深入研讨,集体备课,看上去似乎应该比代表们更可靠吧。

但是,“十七大精神”体现于胡总书记的报告,作报告时有电视直播,据说各地都在组织收看,其报告全文也很容易得到,为什么还要“宣讲团”来宣讲呢?这就又 是一个“中国特色”了──看文件不难,吃透“文件精神”却很难。那是一项十分奥妙的工作,各自去“吃透”文件“精神”可能吃得走了样,吃得五花八门,当然 就需要中央派人来帮助、来宣讲,据说这样才能见到成效。

当然,几百人的中央委员会,几十人的中央政治局,几个人的中央政治局常委,要控制这样一个党员数以千万计的庞大的党,不费这样一番苦功夫,怎么行?

这一番苦功夫的成效很显着,人们都看到了。两千多来自各地的党代表聚集在一起,没有对十六届中央的报告提出什么意见,更谈不上批评,只听见一片颂扬之声, 而且自觉地表现出认真学习的模样,不仅举手通过决议批准这个报告,而且顺利“选举”出符合十六届中央意图的新一届中央。唯一的一点儿不那么“和谐”的举 动,据说是表现在贾庆林等人得票数较低,但那也无碍大局。

其实,许多人都知道,在这表面一片“和谐”的背后,有很严重的社会政治、经济的问题,甚至说出现了某种危机也不为过,同时,有相当尖锐的意见分歧,也有相 当尖锐的批评意见,在十七大前就有“左派”上书,有李锐的公开信,十七大刚刚结束,又出现了安徽省政协常委汪兆钧以及安徽商界人士的公开信。可以说,大张 旗鼓地宣传“和谐”,是针对着现实中的矛盾,而表面上呈现的一派“和谐”景象,似乎就是矛盾的解决了,其间,中央派人帮助各地人们“吃透”文件“精神”, 则是相当关键的一环。

相比之下,温家宝比较坦率,他在出访时承认看到了批评宏观调控不力的意见,为宏观调控辩护说,“如果说经济发展得好而宏观调控不力,这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 合逻辑”。老实说,这种说法有点儿煞风景,因为中共“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一点就是,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大陆的问题恰恰在 于,尽管其经济增长的某几个数字指标挺好看,但经济发展问题极其严重,“宏观调控不力”之表现恰恰就在经济增长与发展之间的严重失衡。不过,温总理毕竟还 算是正视批评意见,只是,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大党,真正实事求是的精神如此凤毛麟角,普遍的气氛是表面上故作“和谐”状,掩盖现实中尖锐的矛盾,实在可 怜。

中国共产党如今自鸣得意地吹嘘它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它的代表大会,却实际上成为“非马克思主义化”的一个活标本。对于党的代表大会,列宁赞赏的是 “公开地、自由地进行斗争。各种意见都发表出来。各种色彩都暴露出来。各种集团都显现出来”。今日之中国共产党所作所为,已经是完全相反,可见,它所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实是为它背离马克思学说而作的一个极不光彩的伪装。如此而已。

--------------------------

原载《议报》第328期 http://www.chinaeweekly.c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