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07年10月29日星期一

毛孟静:Dog & Fight

那双眼睛里头,有许多的忧伤,也有许多压抑的不忿。第一次见面,他的妻子甫开口已经泣不成声,于是请他们的朋友,在做地区服务的邓志盈,再约会面。  揿了门铃,久久未见开门,里头有他的妻儿与家佣,先生沉吟「哎,我没带门匙」,那副神色里的一点焦躁不安,显而易见。看上去,先生太太也就是普通的一对香港夫妇,住在普通的香港私楼。不同的,是他们有一个沙士故事。他们的小儿,有学习及情绪障碍。

  太太是个护士,在沙士爆发初期,她做事的医院为腾出空床地方,把一众病人搬来搬去,包括急症病人。她说,医院管理层没有做好防范措施,包括当时她曾要求的让病人都戴上口罩。二○○三年六月,她就染上了沙士。

  除了典型的气喘征状,她还有口腔溃烂,脚部血栓塞。治疗大概十个月后,情况算是稳定下来。可是,四年后的今天,她说,她的右肺有一个X光照出来的阴影,她气喘、骨痛、患上抑郁,及医生说的创伤后遗症。

  可能更大的一个问题是,沙士期间,太太怀孕,她舍不得放弃。那时候,有医生说「应该没问题」。孩子出生后有问题,至今也没有谁能说得上,沙士与妊娠的关连。

  他们的孩子至今未能说话。太太未能当一个正常的妈妈,长期情绪不稳。做爸爸的放弃工作,在家照顾妻儿。拿综援?「不,自己捱到就捱,亲戚也有帮忙」。

雇主被告集于一身

  夫妇俩申请法援,控告医管局行政疏忽。对方试图庭外和解,提出赔偿二百二十万元。这个数目,却要减去他们已得的沙士援助基金七十万元,及护士工作曾得的停职留薪的五分四薪水。这样七除八扣后,所谓赔偿,根本所剩无几。

  他们觉得,代表他们的律师,彷佛站在对方,也即是官方立场,不住大声而坚决地游说他们接受医管局建议的赔偿。对方律师也说,他们「手头有证据,拍到你带孩子到楼下公园玩,一切正常!」也即是说,这个病了的妈妈,留在家中会加深抑郁,出外却会受到监视,那个受迫害情意结,也就自然而生。

  先生说医管局:「雇主是你,提供医疗的又是你,被告也是你。」他说,这个法律过程并不公平。「说的并不净是钱,他们就是不肯认错。」  这种给大包抄,受迫害,对方打手非常喧哗,人多势众却都是站在同一个招牌下指骂的感觉,李柱铭也有。不同的,是张氏夫妇受的是老百姓的个人不公,李柱铭在抵挡的,牵涉今日中国的大围意识形态。更不同的,是李柱铭不能认错,更不可能道歉。

  民建联主席谭耀宗说,李柱铭必须向全中国人民道歉。谭又承认,自己的英文不是很好。

文革文批浓重影子

  谭耀宗的英文确是不好。要批评得有纹有路,有的放矢,还请先读清楚李柱铭的英文原文,查过字典,问清楚身边的政治师爷,才好振振有词地开口。

  李柱铭的评论,整个意思,摆明就是顺水推舟,按照中国官方当初申办奥运对发展民主人权的承诺,美国也来帮一把。忽然,就见渐行渐近渐大声,给本地传统左派扭曲成「李柱铭叫美国杯葛奥运」。

  请特首曾荫权记住了,香港不必搞民主,遑论什么极端民主,在本市这种畸型的政治与传媒生态中,已经有文革文批的浓重影子。

  不知谭耀宗自以为是谁,可以在香港以北京外交部发言人的口说话。那个口,一般不外「抗议外国粗暴干预我国内政,指手划脚,说三道四,中国主权不容侵犯……」之类。

  李柱铭叫布殊press for改善中国民主人权状况,这两个英文字,是非常寻常的新闻用语,neutral得紧,可以连「施压」的意思都没有。不信?可以试译以下一句:Hong Kong people have been pressing for democracy

  若把pressing改成fighting,也许就有土共喽啰翻译用中文叫之做「打架」,然后上纲上线至文革的武斗。

  就见香港「爱国」阵营英文及通识水平之差。当然,最好他们肯坦坦白白道来,李柱铭邀请外国关注中国事务,罪名是「不爱国」。那个逻辑,是父母要关起门打孩子,打得称心都是自家事,不关外人的事。「不准虐儿」是普世观?哼,关你什么事!

  《华尔街日报》,即使是亚洲版,并非我的日常读物,因为那报纸的极端右翼美国言论,非我所喜。本宅订阅的外国报纸是英国《金融时报》及美国的《国际先驱论坛报》。所以直至「爱国」阵营向李柱铭发炮,不知道有这么一篇文字,也不关心。如今非常关心。言论自由、表达自由、新闻自由,李柱铭没犯哪条法吧?不是颠覆罪吧?那就好。

  无国界记者组织还刚发表新闻自由年报,在世界一百六十九个排名中,亚洲排名最先的是台湾,第三十二,在日本、南韩之前,在北欧国家及英、德、加、纽、澳之后。香港?排名六十一,紧接科索沃。中国大陆排尾七。

  有一句英文老话:It's not the size of the dog in the fight, but the size of the fight in the dog。寄语所有香港人,包括李柱铭及张氏夫妇。 (2007-10-29 《信报/双声道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