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07年10月21日星期日

刘晓竹:十七大前胡锦涛与上海帮互动

距十七大开幕两周左右的时间,胡锦涛突然出现在上海,一改低调行事的作风,踌躇满志,招摇过市。看得出来,这些都是精心安排的,表面上是为残疾人奥运会开幕式,但实际上是高层政治的产物。胡锦涛与上海帮的互动到此告一段落,十七大的权力安排尘埃落定。显而易见,这是一个胡锦涛与上海帮之间的妥协交易,并不意外。但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欢喜的是上海的贪官们,因为陈良宇社保案这一关总算是过去了。大家都清楚,陈良宇案只是冰山一角,下面是上海干部的制度性的腐败问题,不能说人人贪污,但如果认真起来,牵连者众,恐怕各级干部都难脱干系。

上海帮仍然占据着天时地利

毫无疑问,发愁的自然是上海老百姓,特别是那些无家可归、被欺负被剥夺的上海访民,他们失望了。闹了半天,这不是一个胡青天,而是一个胡汉三,带领着还乡团,收编了众贪官。虽然说天下的乌鸦一般黑,但是,北京的乌鸦比上海的乌鸦要更黑一点。上海的老百姓才送走了一只狼,又迎来了一只虎。问题是这是一条饿虎啊,后面有一群虎崽子等着呢,为能到上海滩来打食跃跃欲试。可怜的上海人啊,你们应该是晓得的,上海的贪官为了打点北京的新主子,要送多少上海的民脂民膏到北京啊。有什么办法呢?羊毛出在羊身上,接下来将是新一轮的剥夺与敛财的高潮。

从上海帮看,没有被清洗换班,反能保存实力,值得弹冠相庆。或许,上海干部庆幸老江健在,否则的话,事情真的很难说。十七大前,争夺最激烈的应该是政治路线,胡锦涛将在多大程度上做出新的路线调整?是胡从江规,还是另搞一套?这是上海帮最不放心的,他们十分注意胡锦涛“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政治含义以及与江泽民“三个代表”的对应关系。在上海的干部队伍中,有一种普遍的感觉,即“三个代表”代表着中国的未来,而上海帮则以团队的姿态代表着三个代表。上海的建设成绩就是全国的样板。一句话,上海不但是今天中国的经济龙头,也是未来中国的政治龙头。上海帮风头之健,陈良宇之嚣张,关键在此。因此上海帮即使遭人嫉恨,仍然占据着天时与地利。

胡浪得虚名上海帮尽得实利

然而,陈良宇案发,撼动了上海帮的信心,一时间六神无主,人心惶惶。的确,胡锦涛早已觊觎上海这块肥肉,因为胡已经占据政治权力的制高点,但没有上海经济势力的支撑,他的政治权力就是空架子。在十七大前,借陈良宇案,胡锦涛有三个选择:一是一举拿下上海,来一次大换血,然后改换跑道。二是借机清除江泽民的影响力,在重要岗位安排自己的亲信,换人但不换跑道。三是维持现状,既不换人也不换道。显而易见,胡锦涛朝第一个目标努力,试图达到第二个目标。陈良宇案久拖不决,不是因为案情不清,而是因为政情不清,拿捏不定。在十七大前两个星期,胡锦涛不得不承认,他唯一能达到的是第三个选择,属于下下策,因为实力达不到啊!如此一来,这个妥协就是:胡锦涛浪得虚名,而上海帮尽得实利。

难怪上海干部把胡锦涛造访当节日庆祝。胡锦涛表示既往不究,条件是上海帮名义上投靠新主子,一切听话,服从中央。胡锦涛在上海讲“四个继续”的希望,既希望上海继续推动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继续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努力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实在说来,这“四个继续”是胡锦涛不得不咽下的苦果。胡锦涛最后的希望是,习近平替他摆平上海,一厢情愿也。或许胡锦涛希望十七大之后仍然有分化上海帮的机会,也是不切实际的自我安慰而已。因为,上海帮如果能够经受陈良宇腐败案的打击而毫发不损,必然信心大增。在中共末世阶段,它自认为立于不败之地,一如清末的地方实力派。大清国垮了,地方实力派还在。

上海滩折断胡锦涛政治翅膀

胡锦涛与上海帮的较量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并不是偶然的。关键原因是胡锦涛自己的素质问题。因之,他成为一个虚位君主,徒有最高领袖的虚名,而没有最高领袖的影响力,这就是必然的了。胡锦涛十年任期,前五年是江泽民的余续,后五年是江泽民的牙慧,所谓“新政”,徒有虚名。实在说来,中国没有胡锦涛时代,只有一个后江泽民时代。从他与上海帮的几个回合来看,胡锦涛最高理想是保住乌纱帽,这是一个胸无大志、随波逐流的末世之君。

胡锦涛在上海滩折断了政治翅膀,失去了政治意志,意味着十七大的政治路线将继续向官僚集团倾斜,亦即更紧密地依赖腐败的、权力膨胀的官僚体系,如此一来,“三个代表”就变成了“一个代表”,即代表官僚特权。胡锦涛自己走入一个政治死胡同,今后五年别无选择,只能继续强化官僚集团的政治特权、经济特权与文化特权,继续站在人民维权的对立面。当然,作为中共最高领导人,胡锦涛的这一角色有利于为人民起义积累着能量,他是一党专制的真正掘墓人。在人民反抗的浪潮中,上海帮或许识时务而适应民主转型,一如清末民初的地方实力派,但是,胡锦涛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是拒绝立宪的清朝统治者的必然下场,也是拒绝民主的胡锦涛的必然下场。

原载《动向》2007年10月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