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24年12月6日星期五

蘇暁康:不论雅俗都不敢「信天游」

作者臉書


詩詞大家叶嘉莹剛走(11月24日),十天后言情大家瓊瑤又走了(12月4日),恰好一雅一俗,雅者「悄悄的我走了」,俗者聲名大噪,倒不是她所謂「輕生」,畢竟讀者遍天下,坊間又褒貶蜂起,詩詞會有幾人讀?中文世界早是「下里巴人」菜院子,陽春白雪凋零淨盡,這頗可比擬於唐君毅以「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形容保守之意義與價值的衰落,中文文壇送走這一雅一俗兩大家,真乃雅俗兩氣皆衰矣!詩詞是不要說了,通俗小說門類中,比言情還要大宗的武俠如金庸,走在2018年。
雅俗自古已分,可是人類越往後走越俗,雅所剩無幾。杜维明讲「文化中国」,有三个意义世界,新加坡来的学者郭振宇说,你忘了一个「世界」——大众文化。那些流行音乐卡带、KTV、卡拉OK、香港电影、武侠小说、通俗文学,已是「中国文化共同体」的一部分,它们超越地理上的「三个意义世界」,在所有中国人的世界蹦来蹦去,所向披靡。最早有個台湾「小虎队」打遍两岸,四年赢利四千万美元,「亚洲周刊」称「小虎队统一中国」。其实在海外的一般中国人当中,哪里有中国文化的主流?能有的就是这种中文式的消费文化。
三十年前,大众文化是港台商业社会的分泌物,以其经济强势,已对大陆构成绝对优势的文化霸权,那時比金庸瓊瑤更厲害的是小鄧(麗君),靡靡之音突破共產長城,在億萬人心中蕩漾,所謂「小鄧打敗老鄧」,武俠言情都是跟在小鄧之後登陸中國的。
稍微溯源一下,港台文化的源头活水,應是四十年代上海十里洋场孕育的市民文化(中心),后来同地域性的岭南文化、闽南文化(边陲)杂交而成,这就如同台湾的通俗小说,都要拜当年上海租界里的张爱玲为鼻祖。可是這個源頭,被中共奪取政權一勺燴了,毛澤東除了欣賞魯迅,打倒舊社會一切。
加之,中国文化又有大传统(精英)与小传统(民俗)之分,兩者之间紧张和冲突,千年未消;西學東漸,文明衰敗,百年激進,大傳統式微,出來如毛泽东一类光棍,喜好玩耍三教九流,亦是利用小传统反大传统的能手,一时陳雜泛起。
一場文化大革命,對大傳統(價值體系)釜底抽薪,小傳統裡反而吸收了「造反有理」的新資源。
十年开放,一场流血,再加上後來二十年的"挂羊头卖狗肉",接下來是些什么呢?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颳過,
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我的歌……』
就在《河殤》旋風颳過,還在「六四」屠殺後的恐怖中,中國大陸彷彿在血腥中飄蕩起一股「西北風」 。甚至我逃亡到一個邊陲小鎮,那商業街上的所有商店、飯館、旅社中的各種喇叭,都在吼叫一曲〈黃土高坡〉;這旋律伴隨著我離鄉背井初期的感傷。

「西北風」就像上個世紀八、九○年代之交的一支過渡插曲,至今對它沒有到位的詮釋。一說它是以「草根」的陽剛,抗拒「鄧麗君」的悱惻纏綿。又說大陸流行樂壇擺脫模仿港臺的第一步,是回歸西北的「黃土情結」;好像那裡是一個充沛的源頭活水。「西北風」也總拉上崔健的搖滾,然而崔健對採訪他的查建英說,「西北風」不過是一種「商業的東西」,他自己的搖滾則是「模仿西方」;因為「他們那種追求自由的個性,正是我們東方人缺乏的。」——這小子不只有音樂細胞,觀念上也絕對先鋒前衛。
「文化中国的意义世界」成了什么模样?有一次我去哈佛听人讲,「毛泽东热」已是旧闻,什么「中华大家唱」、「易经」热、辞典热、「文化衫」变成「语录衫」、「唐诗今译」发行二十七万册、北大青年教师重注「十三经」等等,在场的人都懵了。
这些,好像北京那隻"黑豹"搖滾樂隊唱得有点儿模样:
人潮人海中有你有我
想一想是相互捉摸
人潮人海中是你是我
裝著正派面帶笑容
不必過分多説你自己清楚
你我到底想要做些什麼
不必在乎許多也不必難過
終究有一天你會明白我
不再相信
不再相信什麽道理
人們已經是如此冷漠
不再回憶
回憶什麽過去
現在已不是從前的我⋯⋯
在一场血的祭奠之下,在那最古老也最现代、最敏感也最冷漠的、最中心也是最边缘的北京,大陆自己的市民文化,从崔健的西北风摇滚到葛优的大陆版「无厘头」,从王朔的「痞子文学」到毛阿敏的演唱会,有点肆无忌惮地放纵起来,直到中南海里住进来一个陕北人。
我至今还记得,四九後中国文化最贫瘠的时光,就是「八个样板戏」时代,几乎人人可以跟着大喇叭哼几句沙家浜什么的,到省城以下就是地方样板戏而非京剧了。
那个陕北人不会让几亿人唱「黄土高坡」的,
可是他会不会只准中国剩下一首《东方红》,还真说不定、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