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24年9月4日星期三

未普:蘇利文訪中,美中「戰略溝通」模式浮出水面

作者:未普 
RFA 20240904


8月底,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訪問中國,這是自2016年以來首位訪華的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此行他不僅和中國外交第一把手王毅交談了十餘個小時,還與中國第一把手和全能主席習近平,及中國軍界的表面第一把手張又俠會面。這引發了海內外的廣泛關注與深度討論。

有意思的是,連紅地毯都捨不得鋪給蘇利文的中方,卻給了他最高規格的外交會見。本文試圖透過這個有意思的現象,釐清蘇利文訪中的時機、目的、議題和作用,而所有這一切,事實上,都圍繞著「戰略溝通」(strategic communication)這一核心概念進行。對這個核心概念,中國官媒似乎更喜歡頻繁地直接地抽象地使用,而美國媒體例如《紐約時報》則用更具體的詞彙如「高層溝通」、「溝通渠道」、「公開溝通」等,而不用戰略溝通。白宮的8月28日簡報則更強調溝通渠道,特別是兩國高層兩軍之間定期、持續的溝通。

在談論戰略溝通時,不管美中雙方在抽象和具體意義上表達如何不同,他們對戰略溝通的認知有幾點相同之處,如:1)關於溝通渠道,雙方都認定,這指的是兩國最高領袖及領袖的最高幕僚或助手之間的溝通;2)溝通方式,雙方都認同私下、秘密、坦率的方式;3)溝通的目的,雙方都認為應穩定兩國關係,避免擦槍走火;4)溝通的作用,雙方似乎都認為,美中之間一些交流很難起到談判的作用,但若雙方借會談了解對方的戰略意圖,就有可能縮小誤判的空間。

美中對軍事溝通認知不同

但雙方對戰略溝通的認知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雙方對軍事接觸的認知不同,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的高級訪問學者唐安竹(Drew Thompson)說。「中國政府將雙邊軍事關係視為整體關係的一個重要政治指標,而美國將其視為一個更務實的降低風險的渠道。」美國認為有必要在軍事方面進行更公開的溝通,以防止兩國的戰機和艦艇在台灣海峽和南中國海等有爭議的水域發生擦槍走火事件。雙方都表示同意雙方的戰區領導舉行視頻通話。美國認為,這種戰區司令級別的對話對於預防危機至關重要,但中國表現並不積極,不是搪塞就是敷衍。

關於戰略溝通的議題,從白宮簡報看,蘇利文訪中時和中國領導人討論了去年11月拜登和習近平峰會承諾的實施進展和措施,包括禁毒、軍對軍通信以及人工智能安全和風險。這些議題看起來似乎沒有甚麼緊迫性,但簡報的最後一段披露了美國的現實擔憂,其擔憂的順序是這樣的:1)台海的和平與穩定;2)對中國支持俄羅斯國防工業及其對歐洲和北約安全影響的擔憂;3)對中國在南海對菲律賓採取的破壞穩定行動的擔憂。此外,朝鮮、緬甸和中東也是兩國的共同關切議題。

美中雙方缺乏互信 美憂有失控危險

美國的這些擔憂和蘇利文訪中的時機,有耐人尋味的關聯。蘇利文為何選擇在美國大選前進行這次訪問?難道民主黨政府不怕共和黨批評他們對北京綏靖?依我之見,美中關係之間一定出現了一些不尋常的跡象,這些跡象至少包括:中國飛機進入日本領空、菲律賓海域撞船事件、中國對俄羅斯的支援等。蘇利文熟知美中關係演變的各個階段,當眼下這個演變正趨向危險失控的方向時,他別無選擇,必須此時跑一趟北京。蘇利文的這種情緒可能傳染給了中國的對手。習近平和張又俠會見蘇利文,可能有這方面的原因。

此外,雙方在戰略溝通中似乎都很坦率,但嚴重缺乏互信。蘇利文保證說,美國不會用台獨問題遏制中國發展。這話聽在中共的耳裡卻是相反的意思,即美國一定會用台獨問題遏制中國發展。而習近平表揚自己的話,稱中國的「戰略意圖光明磊落」,中國致力於「和平發展」,並說他希望美國與中國共同努力,找到「正確相處之道」云云,聽在美國人的耳裡,相當的言不由衷。

對目前的美中戰略溝通模式,我們或許可以小結如下:美中雙方在戰略溝通的渠道、方式、目的和作用等方面有共同認知,但在保持美中軍方高層溝通方面,美國依然很焦慮,中方則以敷衍為主。更重要的是,美中雙方缺少互信。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危險正在失控,於是蘇利文不得不跑一趟北京。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