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24年8月7日星期三

经过一个世纪的争斗,启蒙终于要消失了

 自在的不一 解毒针 2024年06月23日 


鲁迅弃医从文的初衷,是做一个文化思想方面的启蒙者,他奋斗一生,最终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从个人的角度看,他是一个成功者,或者说,鲁迅成就了自己的"丰功伟业"。

但是,他一直坚持在做的(启蒙)这件事,真正获得成功了吗?

答案是不言自明的,毕竟,对于启蒙这样天大的事,单靠一个人、一些人,仅在一个世纪就完成整个民族"文化思想的再造",难度实在是有点大。

在丁帆教授为"20世纪文化名人精神评传"系列丛书写的总序中有这么一段话:

对于知识分子精英而言,20世纪就是在一个启蒙与反启蒙的文化囚笼里挣扎着的困兽。他们所走过的逶迤精神天路更多的是充满荆棘与坎坷,在启蒙民众和自我启蒙的双重困顿下,他们走出了各自不同的人生之路,他们的精神成长为20世纪的文化提供了各种有价值的历史经验。

该系列丛书从2004年12月开始出版,第一辑的四本书中,第一本是《悲壮的启蒙——胡风评传》,巧合的是,在吴中杰教授撰写的《鲁迅的抬棺人》一书中,被吴教授选取的六位抬棺人中也有胡风,分目录的标题是:"胡风:九死而未悔的艺术殉道者",显然,当我们回顾二十世纪最"悲壮"的启蒙者的时候,胡风这个名字一定会出现,但作为一个启蒙者,他显然是失败的,否则,二位教授怎么会用如此"凄惨"的文字来形容他呢?

2005年4月,"20世纪文化名人精神评传"系列丛书又出版了一本书,这就是李勇教授撰写的《本真的自由——林语堂评传》,林语堂堪称近代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第一人,据说在西方发达国家,凡谈到中国文化,绝大部分人只知林语堂,却并不知道最为我们津津乐道的那许许多多的中国文化思想的巨匠。



从这个角度讲,林语堂一定也是一位启蒙者,只是,他做得最多的是"反向启蒙"。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林先生的知名度就高很多了。如果现在去问年轻人胡风是谁,他们很可能一脸茫然,但如果问他们是不是知道林语堂这个名字,相信知道的人还是比较多的。

我在图书馆看到的,也是这本书,但同系列的《悲壮的启蒙——胡风评传》一书,我并没找到,网上搜索关键字"20世纪文化名人精神评传",只能查到写林语堂的这本书,显然,林的影响力,比起另外三位要大多了,或许,根本不是一个等量级的。

这再次印证了胡风的悲壮,比起幽默的林语堂,胡风更像一格战士,只是,做一个意志坚定的启蒙战士,结局往往不太乐观。

相比较胡风,同样是战士的鲁迅先生,其结局似乎是好得多,至少,他会名垂青史,而不会被大部分人所遗忘。

时代的车轮已经驶入二十一世纪,如果说在二十世纪出现了不少(伟大)的启蒙者,那么,在那个世纪也一定同样会出现很多(强大)的反启蒙者,毕竟,有矛就有盾,国人最擅长的是辩证法,这样浅显的道理,应该都是很明白的。

换句话说,有争斗就是一个很合理的事情了,历史很明确地证明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启蒙者很少有害怕争斗的,这方面可以举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比如"鲁门家将"萧军,同样也是这样一个斗士,正是因为他具备这样的素质,才让鲁迅对他格外看中。

后来发生的事也证明了,鲁迅确实没看错他,历经风雨及磨难,萧军自始至终坚守追求独立自由的思想,而所谓的"独立自由的思想",不正是启蒙的内在核心吗?
有启蒙,就必然有反启蒙,反之亦然如果说20世纪中国的启蒙运动还没全部完成,那么,进入到21世纪后,这样的启蒙运动理应会继续下去,逻辑上看理应如此,只是,现实却逐步在发生变化,很明显的变化,那就是,21世纪的启蒙者正在逐渐消失。

原因很简单,这个时代已经不需要启蒙了,或者也可以这样说,现代人已经不需要启蒙了。启蒙者从来不怕反启蒙者,但当大众已经明确表示不再需要他们甚至反感他们时,启蒙的存在就成了一种多余,启蒙本身反而成了一种罪过
此情此景,是值得庆祝还是值得悲哀呢?

个中缘由,如果有机会的话再写,当然,也可能就不写了,毕竟,这些都是多余的东西。胡言乱语一番,本文于此就停笔,如蒙厚爱能全文阅读,实属不易,当感谢!

- End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