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24年7月16日星期二

蕭督圜 | 香港嬗變:回歸二十七周年的觀察

2024 年 7 月 16 日


今年是香港七一回歸第27周年,也是各界定期檢視「一國兩制」實踐成果的時刻。回顧過去一年,香港特區立法會先是在去年七月通過《2023年區議會(修訂)條例草案》,而後香港政府在年底完成區議會選舉;然而直選投票率跌到27.54%、創下回歸後新低,反映了港人多不認同新選制的代表性。但在特首李家超眼中,這是完善香港「愛國者治港」及「行政主導制」的最後一塊拼圖,更是香港落實良政善治、重回經濟城市的起點。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而今年初,港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啟動基本法第23條立法,並於三月由立法會通過《維護國家安全條例》,香港遂進入國安雙法時代。港府強調,在完成國安雙法、雙機制的運作下,特區政府將可打造「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但現狀可能並非如此容易。

李家超的自吹自擂,港人並不領情

在七一當日,特首李家超除細數他個人執政兩年多來走過香港巨大變局的不易,也講述北京如何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他強調,香港必然將由治及興,為國家穩定發展做出輝煌貢獻,迎向「一國兩制」偉大壯舉的新面貌。此外,他對於北京再次提供惠港政策表達感謝,認為這對香港的經濟復甦提振信心。

相關政策包括:1.放寬大陸旅客自港澳返回大陸,購物免稅額提升至15000港元;2.非中國籍的港澳永久性居民,可申請辦理「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俗稱「回鄉證」),證件有效期5年,不限國籍及行業;3.實質完成《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下,進一步開放服務貿易的磋商,就大陸對香港服務貿易領域的開放措施達成了初步共識;4.北京將再贈予香港兩隻大熊貓,用以陪伴香港社會、增進友好關係。而回歸紀念日當天,香港政府無償開放泳池、展覽館等設施,港鐵巴士、渡輪和電車等大眾工具也免費搭乘,而社會上亦有近千間餐廳提供優惠,藉以呈現社會祥和之貌。

在看似美好的政治表象下,社會卻有不同感受,根據民調,特首李家超和港府今年最新的民望再次寫下新低,而多數港人對於香港經濟的發展並不滿意,對未來的前景也不表樂觀,且教育程度越高者對未來信心度越低。此外,針對港人進行的「社會幸福指標」調查,今年五月的調查結果顯示,包括:免於恐懼、兒童快樂成長、享有政治權利、安居及生活無憂無慮等五面向,都低於合格標準;這也凸顯出當前香港社會民眾與政府統治者之間存在著認知的差距。

然而這些對於社會未來的悲觀心態,對政策的冷眼旁觀、事不關己,之於保安局長鄧炳強,似乎都成為影響國家安全的「軟對抗」行為,他更強調要以文化宣傳、愛國教育作為「軟應對」的手段。事實上,香港政府以國安雙法處理了硬對抗,但當前卻難以處理社會上形形色色的軟對抗,其本質就是因為大眾並非心甘情願臣服於「一國兩制」的新情勢下,也對新政治體制下權力分配的不平均感到失望,但在政府限縮了政治權利後,轉而選擇以軟對抗長期抗拒。

香港身處美中對抗的前沿,香港的定位發生巨大轉變

香港政府官員的思維及作法和社會顯現的無奈及反應,皆與近年來香港超乎想像且仍持續的社會變遷有直接的關係。自2019年初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希冀以珠三角吸納香港,促進陸港邁向區域整合,也期待以香港的國際金融角色推動珠三角的產業轉型升級,最終讓粵港有機融合。

不料反送中運動掀開了香港各種深層矛盾,旋即中共領導人定調這是一場顏色革命,自此加大各種國家安全的政治與法律管制。美國對於中國在港單邊實行《香港國安法》亦以《香港自治法》(Hong Kong Autonomy Act)反制,終止美國對香港之特殊待遇,也宣示香港過去在美中間扮演的貿易窗口角色畫下句點,這也將顛覆其金融中心的地位。

而後,新冠疫情期間,為配合中國大陸的「動態清零」政策,香港實行嚴格的管制措施,也讓跨國企業深感「政治決定一切」,昔日香港有別於中國的自由港地位不再,進而逐步縮減在香港的布局。加以許多香港中產階級家庭,有感於香港政治與社會環境的惡化,遂加速攜家帶眷離開香港,亦或是安排子女離開香港,其中不乏各種專業技術人才,也造成香港競爭力的流失。當香港身處美中對抗的夾縫猶如一座孤島時,確實對其發展造成巨大的衝擊,香港特首李家超僅能選擇加速融入大陸的發展大局;但這也意味著香港將從「國際的香港」走向「中國的香港」,香港的角色與功能,也從「亞洲金融城市」轉變成「超級聯繫人」,好壞都難自外於中國。

目前香港的現況,就經濟領域而言,2023年GDP實質成長3.2%,香港政府對2024年GDP實質成長預測可維持在2.5-3.5%。但過去香港經濟觀察著重股市與房市,但如今各界更關注消費力道的下跌;根據採購經理指數(PMI)可以發現,今年前六個月有四個月都在榮枯線以下,顯示出香港的營商環境處於緊縮期,也進一步造成消費力道降低,對零售業而言更是首當其衝。

而外商普遍對香港經濟前景不感樂觀,不僅2023年跨國公司駐港總部僅存1,336家,較2019年減少13.3%,外資公司聘用員工數也從2020年的17.7萬人下跌至2023年的13.2萬人;相較於新加坡擁有4200家跨國公司總部,香港政府提倡的「總部經濟」政策顯然還待突圍。此外,香港IPO的能力也快速下降,從2020年的519億美金大跌至2023年的59億美金,實是落差太大。顯見國際對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與功能,已用行動做出表態。

就社會領域而言,由於國安法施行後,香港中產階級人口外流嚴重,因此港府積極推行「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藉此補充流失的人口。然而據港府統計,自2022年底至今年5月,合計有18萬人赴港,但中國背景者超過九成。而港府補充人才也不僅限於引進計畫,更是積極吸收大陸優秀學生,自2024/2025新學年開始,香港將擴大招收非港籍大學生,將提升到總額的40%,然而現階段已佔七成的陸生比例勢必更高,國際生比例會持續下降。

就中港互動而言,據香港入境處統計,2023年香港居民有超過5,300萬人次「北上」,其中超過4,000萬經由深港口岸出境;「南下」訪港的大陸旅客僅有2,600萬餘人次,比例懸殊。這也顯示出,當中國去年七月以來經濟下滑產生通貨緊縮、物價持續下滑,陸客顯然赴港旅遊消費意願不再強盛;而香港經濟復甦乏力且受國際通膨因素影響且之際,聰明的港人選擇北上消費,也讓港府即使推出「香港夜繽紛」活動,也難增加港人在地消費意願;一來一往之間,導致香港的假期經濟並未隨著中港全面通關而改善,致使港府大力推動的「盛事經濟」政策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香港持續大陸化,一國兩制僅剩軀殼

在當前中國與香港經濟發展高度相依存卻又遭遇成長失速之際,如何維持香港社會經濟的穩定繁榮,就北京的治港政策而論,就只剩下持續推進陸港融合。僅以這次北京送給香港四項惠港政策分析,放寬大陸民眾府港購物免稅額,就是為了能拉抬香港岌岌可危的零售業,透過提高消費的額度支撐經濟;而開放非中國籍的港澳永久性居民可辦理回鄉證,則是有助於外籍人才選擇在香港居住,方便往來陸港之間,尤其是近年北京持續推進深圳香港一體化,簡化手續讓人流更順暢,有助於鞏固外商人才流失;CEPA的新一輪磋商聚焦服貿領域,事實上多年來的CEPA合作早已讓香港和大陸全面實現貨物貿易自由化,而服貿領域大陸也對香港開放153項,其中69項達國民待遇標準,因此深化服貿領域,有助於香港專業人士赴大陸就業執業,鞏固香港的專業服務業相關領域,也促進人員融入大灣區發展的意願。

整體而言,北京在「頂層設計」的規劃下,希冀以政治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並以此逐步化解香港深層矛盾及陸港融合矛盾,許多政策平心而論確實頗具誠意。然而北京與港府高舉國安大旗,政治凌駕一切下,造成香港法治、自由度不若以往,難以得到社會信服,是以各種惠港政策都難以得到港人支持。但可確定的是,香港持續的大陸化,已無回頭路,「一國兩制」終剩軀殼。

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