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24年4月5日星期五

習近平「新質生產力」全盤錯 《經濟學人》:人民失望惹怒世界(附相关报道)

RFA 20240405


自由亚洲電臺記者:李向陽(台北)/胡彗藍 -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新質生產力」無助解決經濟停濟,且可能引起人民不滿,甚至惹怒全世界。

題為「習近平擺脫經濟停滯的錯誤計畫」的文章認為,習近平以「新質生產力」來迴避以刺激消費的傳統方式去救經濟,希望利用國家力量來加速發展先進製造業,從而創造大量高效益職位,令中國能自給自足,確保免受美國掣肘,因此中國不再大舉生產鋼鐵或興建大樓,而是大量生產電動車、電池,發展生物製造及以無人機為基礎的「低空經濟」。

目的是扭轉全球經濟權力平衡

然而,有關計畫所需資源驚人,《經濟學人》估計,中國政府對「新質生產力」的年度投資已達1.6兆美元,約為投資總額的20%,亦相當於美國2023年所有投資的43%。至2030年,部份工業的產能將增加超過75%,但將會是靠補貼或國家指令來推動。習近平最終目的是扭轉全球經濟的權力平衡,不但令中國擺脫依賴西方科技,更擁有新產業中重要的知識產權。

不過,報道指出,習近平的計畫從基本上就是錯的,第一個錯誤是忽略了消費者。中國消費者支出僅佔GDP的37%,遠低於全球水平,要在房市低迷之際提振消費,需要刺激消費的政策,而要消費者減少儲蓄增加消費,就需要更好的社會保障及醫療保障,以及向農民工開放公共服務;但習近平拒絕這樣做,他討厭向投機性的房企紓困及向民眾發放救濟,去年他曾表示年輕人應少些被寵壞,多些吃苦頭。

第二錯是中國內需疲弱,部份新產能需要出口,但目前美國肯定會阻止從中國或中國公司進口先進產品,歐洲也擔心電動車市場受到中國衝擊,就算中國將出口轉向全球南方,惟當新興國家的工業發展也被新的「中國震撼」所削弱,同樣會變得警惕。報導又反問,中國已佔全球製造業31%,在現時的保護主義下,還能夠增加到多少?

可能較經濟繁榮時更加好戰

最後一個錯誤是習近平對企業的不切實際看法,許多企業家對其不可預測的政策制定憂心仲仲,恐怕會遭到逮捕或整肅。中國股市目前的市值已來到25年低點,外資態度謹慎,資產流出中國,除非企業家能擺脫束縛,否則創新將無以為繼,浪費投入的資源。

文章最後指出,中國可能像1990年代的日本,步入通縮及資產崩潰,而中國的不平衡增長模式可能會破壞國際貿易,加劇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如果中國經濟陷入停滯,社會不滿情緒升高,就可能會比經濟繁榮時更加好戰。

中國經濟衰退嚴重 習提「新質生產力」

去年9月,習近平在黑龍江省考察期間首次提到「新質生產力」,指要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製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之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上都提到「新質生產力」。到上月「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十大任務之首。之後官方及陸媒開始熱捧「新質生產力」一詞,惟只見宏觀方向性概念,但似乎未見具體實施辦法及政策。

值得關注的是,習近平一反過去政治傳統,一直無召開聚焦經濟問題、提出重大經濟改革措施的「三中全會」,有分析相信,中共正在醞釀更大幅的改革方案,「新質生產力」即為其中之一。

附:

習近平正發送著混合訊息給西方的老闆們和投資者—— 《經濟學人》報道

Daily Press 每日讀報  APR 05, 2024

多年來,外國公司渴望進入中國,並在其途中面臨著重重官僚障礙。現在許多人正在退出。在過去的一年裡,數家外國律師事務所關閉了它們的一些或所有中國辦公室。美國的Orrick Herrington & Sutcliffe在3月22日表示,它將關閉20年前開設的上海辦公室。另一家Akin Gump Strauss Hauer & Feld計劃今年完全退出中國。一些全球投資銀行正在裁減其在中國的員工。一些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和盡職調查團體也是如此。2023年,外國直接投資在中國跌至30年來的最低水平。

外國人改變心意的一個原因是中國經濟的糟糕狀態。在報告其來自中國的收益的18家最大跨國公司中,有13家在2023年看到其那裡的年收入下降。兩大科技巨頭高通和三星記錄了超過20%的銷售下降。蘋果在2024年前六周銷售的iPhone比前一年同期少了近四分之一。在二月份,特斯拉的電動汽車銷量下降了19%。疲弱的中國銷售是法國奢侈品公司開雲(Kering)預期在第一季度亞洲銷售下降五分之一的主要原因。

習近平主席和共產黨非常清楚這些問題。而且他們在意。至少這是在3月24日至25日於北京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CDF)上大聲廣播的訊息,幾天後在中國對達沃斯的回應——博鰲論壇上也有呼應。兩場盛會的氛圍明顯好於去年,當時因一個疑似中國間諜氣球在美國上空飄浮後被喬·拜登總統命令擊落而受到破壞。許多缺席的西方企業大亨回來了;超過80位外國首席執行官出現在北京,包括更多的美國人。在博鰲,一位高級官員承諾中國將使資本進出國家更加容易。兩天前,在另一場獨立活動上,習先生向幾位美國CEO保證,中國將繼續改革和開放。

參與者報告說,習先生和黨官員現在比過去四年更努力強調中國仍然對商業開放——這是疫情年代之後的一次好轉,當時中國的領導人與外界自我隔離。"至少會議表明他們有強烈的溝通願望,"一位參加今年和去年CDF的老闆這樣說。3月初,中國國務院發布了一項吸引外資的24點"行動計劃"。它包括了一些熟悉的想法,如保護知識產權和促進貿易協定,以及受歡迎的新增內容,如促進跨境數據流動。幾周後,主要互聯網監管機構放鬆了一些在過去兩年使外國商人對於日常事務——如向國外同事發送電子郵件——感到緊張的繁重數據規定。

問題是,習先生吸引外國商業回流的願望與他的其他目標相抵觸。觀察家將他的領導模式描述為"想要這個,那個和其他"。外國公司應在中國做生意,但不能觸碰中國數據。跨國公司應加倍下注於中國,而本土品牌則意味著要給他們帶來競爭。中國的技術產業應與西方脫鉤,同時吸引西方投資。全球企業應喜歡這一切,不管這是否違背他們的商業利益。

習先生喜歡提升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可能能夠解決這些矛盾。但資本家看到的是權衡和選擇。而越來越多的商業邏輯主張對中國持更多的謹慎態度。

考慮一下數據流。監管機構可能已經放鬆了一些限制,但幾周前他們通過更新國家秘密法——這是自2010年以來的首次——來加強其他限制。現在的法律覆蓋了"工作秘密",或是"不是國家秘密但如果洩露會造成一定不良影響"的信息。模糊的措辭賦予安全機構廣泛的權力,將任何外國人與中國員工之間的通信都視為潛在違規。3月28日,當外國老闆與黨內老闆在博鰲峰會上交流時,國家安全部發布了一段六分鐘的教育視頻。在視頻中,一家中國工程公司被外國投資者說服,允許一家外國盡職調查公司對其進行調查。公司的一名高管穿越時光,拜訪了他未來的自己在監獄中的版本,後者警告他不要將公司秘密交給調查人員。當他回到現實,他們要求他分享敏感信息時,茅塞頓開的高管反而向當局報告了他們。

電影的教訓和演技一樣直白。對中國觀眾來說,這意味著外國投資者和顧問可能為敵對外國政府工作,不應被信任。對外國人來說,這意味著不要過分深入調查明顯的材料問題,如一家公司的供應鏈脆弱性或其與國家的聯繫,這可能使業務容易受到西方制裁的影響。

任何對中國芯片產業的調查——美國限制的一個主要目標——長久以來一直招致黨的憤怒。現在,電動汽車(EV)電池、可再生能源和生物技術等較不敏感的領域也越來越被禁止。最近,一家氣候諮詢公司北京分公司的中國高管被安全人員詢問關於它收集的關於當地公司的信息以及向哪些外國實體透露了這些信息。這次審問出乎意料,因為該機構似乎享有中國環境監管機構的強力支持。這一事件導致它縮減了其在中國的業務,並試圖消除在中國和其他國家的員工之間的報告線。

外國人重新考慮中國的另一個原因是激烈的當地競爭,很多都以某種方式得到了國家的支持。政府對電動車、電池、太陽能板和風力發電機的製造商的支持創造了過剩供應並推低了價格。這對從中國進口零件的外國進口商來說是一種祝福。對於試圖在中國競爭的跨國公司來說,這是一種詛咒。據說最近幾個月,用於生產氫氣的笨重機器——電解槽——的銷售利潤幾乎降至零。3月份,中國電動車巨頭比亞迪長期接受國家恩惠,將其小型電動汽車的價格降至僅9700美元,延續了一場迫使特斯拉降低其EV售價的價格戰。外國工業公司面對數百家似乎在赤字經營的本地競爭對手。2023年,中國22%的工業公司虧損,創歷史新高。

官員們還援引國家安全和民族自豪感的混合理由,作為選擇中國產品而非西方產品的理由。蘋果不僅要面對消費者情緒低落,還要面對華為推出的一系列新智能手機的挑戰,華為是一家受到美國制裁的中國技術領跑者,還有公務員和國有企業員工被告知不要購買iPhone,以免它們包含後門,使美國政府能夠竊取信息。特斯拉在某些政府設施和機場被禁止,理由是它們會拍攝周圍環境。國有企業和政府機構已被指示到2026年之前用中國製造的芯片替換英特爾和AMD這兩家美國半導體公司的芯片。他們也將在未來幾年內逐步淘汰Microsoft的Office軟件。

對許多外國人來說,克服這些障礙可能是值得支付的代價。在摩根士丹利銀行進行的一項對354家跨國公司的調查中,三分之二的外國公司對中國在2023年最後一季度持樂觀態度,這是兩年來最高的,從2022年第一季度的低點46%上升。對一些公司來說,中國是一個鍛煉其競爭優勢的地方:如果他們能在那裡成功,他們就能在任何地方成功。許多公司希望保留進入中國廣闊市場和製造基地的通道。3月21日,蒂姆·庫克在上海開設了一家新的旗艦店,並重申"世界上沒有比中國更關鍵的供應鏈。"為了強調這一點,四天後他在北京的發展論壇上告訴聽眾"我愛中國和中國人民。"

然而,對許多西方耳朵來說,習近平對開放的承諾聽起來越來越空洞。他的政權可以多次重複這樣的陳詞濫調,直到你變得懷疑,一位對多國公司中國分支的老闆疲倦地說。從長遠來看,外國的懷疑主義可能最終對中國經濟造成的損害甚至比電動汽車和電解槽的過剩更嚴重。

英文原文:https://www.economist.com/business/2024/04/03/the-mind-bending-new-rules-for-doing-business-in-china?etear=nl_today_1&utm_id=187181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