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24年1月23日星期二

林雨蒼:短影音造就的柯文哲浪潮,讓知識與真相寸步難行

2024 年 1 月 23 日


說是覺醒小草,卻讓人懷疑他們迷失於森林

這次2024台灣總統大選中,最令人意外的就是柯文哲的得票數,超過許多人的想像。從柯文哲的得票數,以及大量年輕人聲稱自己是小草、採取行動加入民眾黨來看,這些年輕朋友經歷了一場政治上的覺醒:從原本不關心政治的生活,到開始關心,並且投身其中。這些年輕朋友聚沙成塔,成了一股浪潮。

圖片來源:翻攝自華視新聞YouTube頻道

不過,這些年輕人的覺醒卻令許多人感到費解。為何他們會對柯文哲如此深信不疑,似乎沒有看見柯文哲反覆的言行、隨意轉換的價值觀?為何選前他們會不相信專業的民調,反而相信「街頭民調」?選後冒出許多作票謠言時,他們卻對此深信不疑?我想,在他們政治覺醒的過程中,資訊環境的狀態,應該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最早參與的活動是318的太陽花運動。當時是部落格即將式微,但各種社交平台慢慢崛起的年代。當時臺灣常用的社交平台一個是Facebook,另一個則是Google+。這兩個平台當時都有大量具有知識與份量的長文在持續分享,引導當時參與運動的朋友了解什麼是民主、背後的價值有哪些,並以此作為基礎,與當時馬英九政府的各種論述作對抗。除此之外,像是菜市場政治學、巷仔口社會學等有名的部落格,也會在Facebook上持續分享長文,讓大家看到不同的觀點。當時,知識的彼此碰撞,是非常常見的狀況;在這樣的環境下,許多人也逐步對於民主、價值能有所認識與堅持。

太陽花運動後,打著「出關播種」的口號,台灣曾經迎來一波百花齊放的民主運動,許多年輕的素人參政,也有許多有理念的政黨開始崛起,如時代力量、社民黨等,都是當時有名的政黨。但隨著時間經過,時代力量或公民團體與民進黨之間的矛盾開始檯面化。有許多不是非常熟悉公民團體的民進黨支持者難以理解公民團體的批判姿態,開始造成許多分裂。隨後韓國瑜的風潮來襲,並在2018年的11月24日化為選票,讓許多人迎來了自己的「零分公投」後,又有一批的年輕人投入政治,試圖扭轉韓國瑜帶來的風潮。

但是,在當時的資訊環境下,人們主要的資訊來源是Facebook,但Facebook當時卻有許多的演算法,試圖影響人們能觀看到的內容。在這些演算法的影響下,情緒性的留言相對地更容易吸引人們的注意。當時許多年輕人選擇開始經營粉專,希望透過粉專,能夠讓更多年輕人注意到政治、進而關心政治。不過,投入的人們很快就會發現,激烈的言詞比理性的論述更容易獲得演算法的青睞,進而被推播出去。在這些演算法變相的鼓勵之下,許多粉專的言論越來越激烈。

這些粉專激烈的言詞讓支持者感到非常的爽快,短期內確實提高了言論被看見的機會與可能,短期內也確實提高了支持度,幫助蔡英文贏得第二任的總統。但是長期而言,這些嘲諷的言論卻逐漸在社群平台上形塑了沉默螺旋。許多人們在這些「側翼」激烈的言詞之下選擇噤聲,也埋下了隱憂。許多人把對於側翼粉專的不滿,發洩到民進黨的頭上,在許多網路公關公司帳號的推波助瀾下,對民進黨的不滿逐漸累積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Tiktok逐步改變台灣年輕人思惟與價值

在這段時間,Tiktok逐漸走入台灣,成為許多人閒暇之餘的娛樂。一方面,Tiktok的短影音可以短時間內不斷刺激人們的大腦,讓人上癮,同時也使許多人更難看完一篇完整的長文;另一方面其中資的背景讓許多民主國家難以忽視,許多國家都討論這個平台對民主的影響,並甚至考慮禁止這個平台。因此,台灣的政府與執政的民進黨都無法直接在上面經營,讓這個平台的資訊出現了劇烈的偏差;同時短影音的形式,讓政治類型的影片只能講述簡單的因果關係,而無法提供更有知識的內容,這種種就導致了抖音平台成為更適合政治操弄,而非知識傳播的平台。

當抖音帶來的短影音風潮與年輕人對民進黨不滿的聲音相互結合,加上柯文哲方面的努力經營,就造就出了此次2024總統大選當中,不可忽視的年輕力量。不過,對政治與民主的覺醒,通常會帶來對知識的渴求。若這些年輕朋友在關心政治之餘,也能花時間吸收更多知識,那麼未來或許就能看清柯文哲在價值上搖擺、只求短線政治聲量的作法。

可惜的是,在短影音的時間與長度限制之下,需要長篇大論鋪陳的道理難以被看見,反而去脈絡、簡短的因果關係,更容易被大肆傳播。這使選後的作票謠言在Tiktok平台上被廣泛地傳開來。加上中國官媒推波助瀾,讓作票謠言在柯文哲支持者之間傳開來。若要澄清這些謠言,反而需要更長的篇幅(呱吉的「台灣選舉作票2024年版」影片長達14分14秒),這些人恐怕沒有那個耐性看完。當謠言大行其道,澄清內容寸步難行,也難怪作票謠言會像病毒一樣,在這些年輕支持者之間到處傳散。

中國官媒的「海峽新幹線」節目在Tiktok上炒作作票謠言。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如果這些年輕朋友吸收資訊的來源只依靠短影音或是Tiktok平台,恐怕就很難真正吸收這麼多知識,反而會卡在簡短的因果關係,甚至是陰謀論當中,只對民粹政治人物鴉片般的宣傳上癮,成為台灣政治上的一股亂流;而這個平台上面可受人操控與影響的演算法,也讓人懷疑是否真能從中獲取民主的知識。如何讓這些剛開始關心政治的年輕人在參與政治之餘能多花時間了解民主,進而讓他們了解民主背後的知識與價值,恐怕將是接下來對台灣公民社會的考驗。

作者為自由軟體工作者、公民記者。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