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24年1月24日星期三

沈志华:斯大林模式的症结与终结

 沈志华 友朋说 2019-11-27 


我当时听到苏联解体的消息非常震惊。十几年前我决定不再做生意,回归学术界,就是想研究这个问题。之所以去买俄国档案,就是觉得这么一个大国突然就没了,而且事先一点痕迹都没有,连美国中央情报局那帮能人也没有任何感觉。到底是因为什么?我感到非常困惑。


戈尔巴乔夫充其量就是最后给苏联做手术的那个人,结果它上了手术台就没下来,但这病并不是他给的。

  

苏联解体是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

  

经过这么多年看档案、看书,我慢慢有了一些体会,下面就我个人的感受跟大家交流一下。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罗斯人,1931年3月2日生于苏联南部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普利里沃利诺耶村,苏联最后一任ZSJ、总统。


有一种说法在中国比较流行,就是戈尔巴乔夫的叛变造成苏联共产党失去了政权,从而导致整个国家解体。我觉得这并不符合逻辑。哪能因为一个人的叛变,就导致整个党瓦解了?恩格斯曾经说过,如果政党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某个公民的忠诚上,那么它就太可怜了。


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其实我们可以从各个方面去解构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民族的、宗教的、外交的、文化的等。肯定这个国家出了问题才在一夜之间崩溃的。


这个国家出现那么多问题,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斯大林模式吗?我想从苏联历史的发展阶段来看斯大林模式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人们发现了那么多的问题,却没有能力、没有机会来改变它。第一,为什么出这些问题?第二,体制有问题,大家知道不知道。而斯大林模式在将近60多年的变化、发展过程当中,有没有机遇去被改变?如果有,为什么没有抓住?就好像一个人到74岁了,一身重病,一上手术台,完蛋了。戈尔巴乔夫充其量就是给苏联最后做手术的那个人,没做好,结果它上了手术台就没下来,但这病并不是他给的。


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无疑反映了一个现象和结果。冷战就是两大阵营的对立,苏联解体,东欧也都不存在了,社会主义阵营也解散了。


但是,是不是应该这样理解,苏联的解体,实际上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是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如果这样子来理解的话,我们就应该从头把历史的线索捯一遍。


战后许多国家在选择一条落后民族和落后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他们认为资本主义道路已经走不通了。

  

社会主义诞生有其历史合理性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现实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它具有历史的合理性,而且这种合理性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还在呈现,即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为什么战后这么多国家选择了社会主义?这跟当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社会主义的理论,以及列宁去实践它是一个道理。大家都在选择一条落后民族和落后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他们认为资本主义道路已经走不通了。



资本主义道路确实带来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它也有不可解决的矛盾。马克思认为,到19世纪末的时候,它已经进入了晚年,所以要开辟一条新路,就不能再走资本主义原来的道路。而且原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所有条件,到20世纪初,对其他后进国家都不存在了,比如奴隶贸易、黄金等等。所以,出现了这么一个新的思想、新的事件。


但问题出在哪儿?我觉得主要有两个:第一,马克思当时的判断有误,他没有设想到后来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变化和溶解它内在的矛盾。为什么呢?当时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矛盾是不可能解决的。但实际上,后来从罗斯福新政,到凯恩斯主义,再到战后,逐步在解决这个问题。所以,马克思提出的结论就有问题了,不是只有打碎私有制才能解决这个矛盾。


第二,他设想的进入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当中的社会是在欧洲最发达的地区,但是这个机会让列宁给抢到了,是在俄国实现的。于是,问题就引到了俄国。


俄国的革命发生得非常突然、非常快。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掌权,也不是按照人们的预想去策划的。

  

偶然性因素加快社会主义在俄国确立

  

至少在1917年4月之前,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还是认为俄国应该按照马克思设想的先发展资本主义。


但是,俄国的革命发生得非常突然、非常快。第一次世界大战,紧接着革命,布尔什维克迅速取得了政权。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掌权,也完全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不是按照人们的预想去策划的。


列宁拿到政权以后才开始琢磨,俄国将来的发展道路是什么样的。布尔什维克既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自然按这套方式来构建自己的发展道路。特别是1918年,本来列宁没想解散立宪会议,但因为大家都不投布尔什维克的票,再加上当时的国际环境,所以,列宁在1918年到1921年实行的是一套军事共产主义的政策就是他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消灭商品、消灭私有制的理念,跟当时俄国实际的历史环境结合起来了。苏联当时处于战时,14个国家武装干涉,当然这个跟布尔什维克自己的理念有关系。因为列宁想,原来马克思设想的是世界革命,是在欧洲几个国家同时爆发革命,但是没爆发,就我们布尔什维克胜利了,怎么办呢?他就去号召各国革命。所以德国水兵起义、匈牙利暴动和进攻波兰,都是在这么一种理念的推动下。列宁想靠自己主观的力量去制造一个世界革命的环境,以符合马克思主义那套理论,结果都失败了,不但失败了,反而招引了14国武装干涉。在这种环境、条件、理念指导下,苏联实行了三年的军事共产主义、国有化、取消私有制、农村推行成立贫农委员会、消灭货币等一系列措施。


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


军事共产主义在战时环境下还是有效果的。但是,到了战争结束的时候,问题出来了,一是13个省的农民造反。当时俄国农民是能接受布尔什维克的,为什么呢?你不过就是征收粮食而已,那白匪回来连我的地都抢走了,比起来还是你好一点,支持你。但是白匪给打跑了,你还天天征收粮食,人家就不干了,所以13个省的农民要起义。跟着就是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喀琅施塔得的水兵都是什么人?就是农民、工人,而且他们都是十月革命的中坚力量,连这些人都造布尔什维克的反,当时喀琅施塔得的口号是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这使列宁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布尔什维克执政的合法性出了问题,连最基本的支持力量工人、农民都开始反对了。所以必须得改,必须得想另外一种方式来组织社会生活、组织经济的发展,这就是新经济政策。


结合当时苏联历史看,列宁提出的合作制,跟恩格斯晚年对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化解的思考很有异曲同工之处。

  

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苏联第一次尝试改革

  

1921年,苏联开始搞新经济政策。从农业开始,首先是粮食税,跟着这种改革不断向工业、商业和其他领域推允许私人贸易,进行币制改革(那就是允许货币存在),对外搞租让制,农村搞合作制等一系列的做法。


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研究,现在应该是比较深入了。俄国出的新经济政策的档案六卷,非常细,特别值得继续研究。因为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双轨制的问题、价格差的问题、贫富差别等等都出现了。这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



列宁的想法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1921年,他提出新经济政策,讲的是暂时的退却。但到了1923年,他的想法变了,他说可能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这样子的,就是应该按照合作制的方法去做。对此他没有更多的论述,只留下一篇文章《论合作制》。结合当时苏联历史来看,我想列宁可能想了很多东西,而且我觉得列宁提出这个合作制,跟恩格斯晚年对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化解的思考很有异曲同工之处。恩格斯提出了一个股份制,也许股份制能够解决私有制的问题,那就不需要非消灭私有制了。我觉得列宁当时的想法,已经不简单的是一种政策性的让步,而是在考虑另外一条发展道路、另外一种经济体制的问题。但可惜列宁1924年初就去世了。


1929年随着布哈林在政治上的失势,斯大林喊出了一个口号:“让新经济政策见鬼去吧!”并一意孤行,搞全盘集体化。

  

斯大林上台,苏联重回军事共产主义体制

  

苏联人开始选择下一步到底怎么办。从1925年开始,剪刀差的问题、商品荒的问题、谷物危机的问题、贫富差别的问题,一个跟着一个出现。要解决这些问题,这时候出现了两个思路:一是布哈林的思路,他很想继续沿着列宁晚年的新经济道路去发展。另外一部分人,主要是以斯大林为首,他认为要用阶级的观念来处理这些问题。为什么出现谷物危机?就是粮食收不上来。为什么粮食收不上来?就是富农不卖粮食。怎么办?强行征收吧!他的整个思路又回到军事共产主义了。1927年的时候,他提出了集体化。


1929年随着布哈林在政治上的失势,斯大林喊出了一个口号:“让新经济政策见鬼去吧!”并彻底推翻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从1929年开始,斯大林一意孤行,搞全盘集体化。


1934年斯大林宣布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很快,1936年《斯大林宪法》出来了。这个时候,他就开始把苏联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定型了,所以以《斯大林宪法》体现的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就是斯大林模式。但是,到了1937年以后,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特别是党内的矛盾。斯大林这个时候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大清洗,政治上只能一个声音。


整个20世纪30年代,是斯大林模式成熟、巩固、定型的时期,但是问题已经开始暴露,只不过因为战争挽救了它。

  

第二次世界大战挽救了斯大林体制

  

斯大林体制很快出现了很多问题,经济结构失衡,军工发展很快,人们生活水平却很差。但紧接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因为战争,斯大林的模式本质上讲就是个军事共产主义,所以它在战时是很有效的,它的动员能力、资源配置等,都在国家手里掌握着。如果不是战争,矛盾就会继续深化、扩大,为什么?因为战时体制不可能在长时期和平环境下运行。如果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它问题暴露得就更多。斯大林模式适应了战争的需要,使它得以生存。


再一个就是集权控制,在战时也是需要的。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是斯大林模式成熟、巩固、定型的一个时期,但是问题已经开始暴露,只不过是因为战争挽救了它。


第二次世界大战还起了一个重大的作用,它改变了整个国际关系的结构。社会主义的出现,确实在资本主义国家引起了恐慌。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打乱了这种分层结构本来德国也宣称实行社会主义,这在名义上倒是和苏联有共同点,但是因为希特勒这个人脑子发昏打了苏联,这个结果就变了,苏联倒是跟英美联合起来。在这个过程当中,斯大林跟西方建立合作关系,开始介入国际事务,然后慢慢成熟起来。


二战后期苏联大反攻,几百万军队进入欧洲,见识了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军人复员把反差也带回了国内。

  

战后斯大林一度想改革体制

  

这时候苏联出现了一个机会,到了1943年,大的局势已经可以看出端倪了。因为1943年是斯大林格勒会战,苏联胜利了。欧洲的战局开始扭转,这时候斯大林开始考虑战后怎么办?是不是还要搞这种体制?当然他没讲,到现在我们也没有看到材料说他将来搞什么,但是有一件事情是很说明问题的。1943年5月,斯大林突然下命令解散共产国际。现在学术界对这个事意义估计不足,因为大部分人都看到了一个问题,就是斯大林把共产国际解散了以后,他把共产国际的资源都转移到苏共中央国际部去了。很多学者说这是换汤不换药,我认为不是,这是一个根本性的改变。为什么?单纯从共产国际解散来讲,他是放弃了世界革命的理念,共产国际就是世界革命的大本营、指挥部。


从1919年列宁建立共产国际开始,目标就是利用世界各国共产党的力量,联合起来发动世界革命,实现世界革命。到了斯大林掌权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口号叫“一国社会主义”。但是马克思讲,要搞社会主义必须是世界性的,跟他的整个理念,没有货币,没有私有制,没有国家,是连在一起的。所以根据逻辑的伸展就为后来他取消世界革命的口号留下了一个空间。


战争前后各国共产党唯苏联马首是瞻,本来共产国际是世界革命的大本营,这时实质上已经变成了苏联外交的工具,而且在各国共产党当中失去了威信。但是它毕竟是一个共产党的国际组织,在西方各个国家当中,还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组织。所以,斯大林下决心解散共产国际,实际上是要改弦更张了,就是战后他不会再搞世界革命,而是要跟西方合作。


改弦更张、发展经济也不是斯大林一个人的意见,这在当时的苏联党内是有一定程度共识的。二战后期,苏联大反攻,几百万军队进入欧洲,见识了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对比产生了强烈的反差。这些军人复员回国后,把反差也带回了国内。


我在俄国档案里发现了1947年2月苏共中央起草的一份文件,有比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轻工业等,当然最后没有实现,因为后来发生了事情。说明那会儿,在苏联党内也确实有一种力量是希望改弦更张的,是希望苏联能够走上另外一条道路。


当时还存在一些客观的条件,比如集体农庄的瓦解等。所以,我觉得根据种种迹象,实际上1945年到1946年是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的。


美国的政策对于斯大林来讲是一种威胁,为了抵制这种威胁,他最熟悉的还是原来那套东西。

  

粮食问题和冷战使斯大林退回老路

  

当然这个事情没有完成,为什么?两个最主要的原因:


一是粮食出问题了。1946年,欧洲普遍发生了旱灾。于是回归“集体农庄”,再次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全盘集体化了。并开始施行身份证制度。同时还有严厉的镇压,有一个农民偷了一根黄瓜被判15年。饿死人的现象特别普遍。



二是冷战。冷战的起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在这儿简单说。其实斯大林是不愿意跟美国人对抗的,他本来对战后的“雅尔塔格局”非常满意,因为战后安排基本满足了苏联的安全需要。但后来发生了一系列的外交事件,牵涉到伊朗、土耳其和希腊三大危机。美国人认为这三件事都是苏联人扩张的罪证。其实不然,今天我就不讲了。


到什么时候斯大林就不能忍让了?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的推出使欧洲经济在美元贷款下得以复兴,对苏联的东欧卫星国也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马歇尔计划之前,法国共产党跟意大利共产党被赶出了政府,这个已经预示了斯大林联合政府政策的失败,跟着中国内战的爆发。这些事让斯大林感觉到开放政策是不行的。所以,他采取了两招:第一招是共产党跟社会党合并,叫两党合并;第二招叫一党专政,这就是1947年成立共产党情报局定的这么个任务,差不多到1949年基本上完成了。


冷战的爆发,结束了苏联有可能走另外一条发展道路的机会。所以从1947年10月份以后,苏联基本上逐步又回到原来的斯大林的体制,而且不但在国内越来越深化、越来越僵化,还把它推到了整个东欧,这就是1949年到1952年的东欧全盘苏化的过程。


这个时候斯大林又提出一个口号,就是社会主义只有一条路苏联式的道路。差不多到1952年苏共十九大召开的时候,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已经完全是苏联式的道路了。斯大林的模式进一步僵化,而且进一步扩大。


战后是一次机会,我认为这次机会没有抓住,一个是粮食问题,因为粮食问题一直困扰着俄国人,苏联时期多次出现大饥荒。为了搞粮,重新强化了集体化。第二个是美国人,美国的政策对于斯大林来讲是一种威胁,为了抵制这种威胁,他最熟悉的还是原来那套东西。再加上整个党内的思维本来也没有完全转过来。我刚才讲过的都只是客观存在的条件,只是有这种可能性,但是斯大林要回到原来的路子上是非常容易的。后来,赫鲁晓夫上台实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由于赫鲁晓夫自身问题、改革的策略问题,特别是中苏关系的破裂导致赫鲁晓夫下台,这轮改革也无果而终。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斯大林体制就已经固化了。


对苏联历史的这段回顾,我得出一个结论: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可能是历史的选择;但是如何才能走成功,就是自己的选择,何况历史也给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我不是搞现实研究的,也不是专门搞理论研究的,有些问题恐怕单纯做历史研究未必能回答,但可以作进一步的思考。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