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23年12月29日星期五

乐尚嘉:真实的满洲(东北)

作者:乐尚嘉

 《这才是真实的满洲史》由台湾八旗文化/远足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发行,是日本历史学者宫胁淳子的近著。这本书的副标题是,"1894-1056年 中日满纠缠不已的'东北'如何左右近代中国"。该书的中心内容就是围绕着满洲的中日俄,乃至外围美英与中日俄的国际关系史。 


作者站在日本的立场上看待这段历史,她批判日本国内史学界主流史观,认为他们过份倾向英美认识,过份受到马克思史学观影响。这也正常。 


作者对这段历史的大部分叙述和看法,我是不认同的。在此并不展开。 


我想说的是,一部分是有点认同,一方面是觉得有所启示,另一方面又觉得有点疑惑,作者好像没有说透。还有一部分,作者对某段历史某些事物的看法,很有道理。 

 

日本政略明确但展开模糊 


作者认为,日本和日军在这五十多年里,其在满洲在大陆的大的举动,基本上是因应的,而不是有什么既定的战略,遵循既定的战略一步步走过来。她例举了1895年日清战争、1905年日俄战争、苏俄赤白内战时日军出兵西伯利亚并在其他各国撤兵之后仍迟迟不撤,直到满洲事变(九一八事变),支那事变(七七事变),在九一八至七七中间还有日本国内的1936年的二二六兵变,乃至之后的挑起太平洋战争,似乎每次都有近期或当时急迫的理由,而且许多事变、战争并不是由大本营统帅部事先计划设计安排随后发动的,而是在战前昭和时期是日军中习以为常的"下克上",即由中下级军官发动的。 


更有甚者,在19391941年间,日本日军连向南向北向西的战略方向都犹疑不决不能确定。 


日本日军似乎真像作者所述,这五十多年是没有既定战略的,是莽撞幼稚的,日本人不大有政治头脑更没有国际政治头脑。 


这好像也应了国际史学界一个认识,战前日本日军中除了石原莞尔外没有有战略头脑的人物。 


然而,在这看似没有军事战略的几十年一系列重大事件中,我分明看到了日本的国家战略,或者叫政略的展开:日本的全力向外扩张,先渡海占朝鲜,然后向北再占广袤富庶的满洲。 


为了占领满洲,日本克服重重困难,有时进有时退,譬如日清战争后占得旅顺、大连、南满,可在俄法德干涉又归还辽东;再譬如北进西伯利亚,几年之后撤退了。就是南进中国华北,也是为了巩固满洲。只是后来日军打顺手了,才有更大的扩张野心——大东亚圈。日本扩张的国家战略(政略)自明治维新到日本战败始终存在。 


不过,宫胁淳子说的每次事变都有因应的,也是事实。许多次并不一定是日本或日军事先预谋策划的,譬如,根据现在发现的史料来看,七七事变的确是突发的,但是日本日军有意华北确是事实,蒋介石和中国政府此时也确有"日军若再进一步就奋力抵抗"准备。 


宫胁淳子在提示我们,对日本对外侵略史中的每一次事变,要注重细节。 

 

主权与开发 


关于满洲究竟是否是中国固有领土?日本进入满洲及以后建立满洲国是否是有计划的蓄意侵略? 


这是作者提出的另一个令我震惊又疑惑的问题。 


作者认为,历来"中国是一边和远方进行贸易一边扩张势力,若无争端即无划清国境界线之必要,故而满洲人的国境概念亦是相当薄弱。"(第52页) 


十九世纪时,"清朝建都北京已久,故乡满洲人口渐少,陷入被放置不管的状态,对于俄罗斯势力进入的意图也几无对应。满洲虽为父祖之地,但因人口几乎南下,经过几代之后,在北京的大臣们也变得不清楚当地事务了。"(第52页)十九世纪中期,北京派来的官员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乘机进入满洲的俄罗斯交涉,北京的清廷官员已经连当地河川名称都不甚了解。 


诚然,中国——中央之国历朝历代的边境国界是含糊不清的,直到清朝。历朝历代都把政权影响所及、势力范围当作自己的所辖范围。 


不过,这不是除了那些岛国,所有国家中古时期的常态吗? 


虽然黑龙江以北是否属大清?当时也是存疑。然在清廷意识里认为所有藩部都是皇上统治的,甚至包括库页岛也属自己统治范围。至于统治力度怎样,他们是不管的。 


不过,满洲(现中国东北)偌大一地区,在十九世纪末主权属皇帝在北京的中国,应该是一清二楚的。 


主权者与开发者,其主体可以是同一个也可以是分开的。比起土地荒芜凄凉与土地上人民的穷困苦难来,开发的繁荣而使土地上的人们生活富足并吸引更多的人们来到开发的土地继续开发,所有土地上的底层民众又有几个人会特别在乎谁是这块土地的主权所有者呢? 


中古时代国家与近现代国家的差别,其领土边境,前者是模糊不清的,后者是划界清晰的;前者是荒芜或粗疏的耕作放牧,后者则是要经营开发的。 


我们不能否认的一个事实是,满洲基本上是日本开发的。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就知道,东北的铁路总长等于中国关内的铁道总里程。后来又知道,东北密密麻麻的铁道线基本上都是日本在满洲国时期及之前建的。 


日本所有大财阀都投资满洲,私人投资也不少,总额十分庞大。仅"一九三七年,日本投入税金二十六亿元,启动了产业开发五年计划,重点培育满洲国重工业。 


因为满洲完全没有资金,而由日本以产业开发计划的形式予以投资,通过'重要产业投资法'而开始的这项社会主义式计划,进行了经济统制,大致有三十八家特殊公司、二十一家准特殊公司及其其它自由企业,对于重要产业实施'一业一公司'制度,也就是一个业种开设一家公司为限。"(第225页) 


"满洲国的发展,可分为三期。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六年为第一期,……由熟悉当地的满铁职员从事基础产业、输送通信设备的完备。满铁不只在北满洲建设具重要战略意义的铁路,亦经营钢铁、煤矿、液态燃料、轻金属、化学工业、电力等企业。日本五年之间对满洲的投资,总计十一亿六千万元,当中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对满铁的投资。 


"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一年的第二期,进行了第一次产业开发五年计划。日本财阀进入满洲活动,成立了满洲重工业开发公司(满业),开始培养重工业发展。日本需要满洲供给本国欠缺之军需原料,故而几次修改该计划,以因应日本需求。修改重点为扩大铁、煤炭、液态燃料、电力部门,资金计划也增为原订计划的两倍。日本的投资达到五十亿元,其中在铁工业部门,钢材产值为预定值的百分之二百六十四、煤炭产值为预定值的百分之一百七十八、电力产值为预定值的百分之二百四十一,可说是成果斐然。但是,农业部门中,大豆产值仅为原订计划的百分之八十五,没有达到目标。 


"j一九四一年大东亚战争开始后,满洲国强制推行了第二次产业开发五年计划,……产业发展重点为钢铁、煤炭与农产品。一九四三年,对日供给开始紧缩,日本却依然向满洲不断索取农产品、煤炭,使得满洲当地的生活越加穷苦……尽管如此,一九四三年满洲国的农工业总额达到空前水准"(第226-227页) 


在满洲国末期,满洲已经成为当时世界第六强工业国!要知道,当时世界上除了美苏德英法,还有日本、意大利、瑞典、比利时、捷克等著名工业国,可满洲国的工业程度工业能力工业总额甚至超过了日本本国。——这一点,是1949中共建政以后出生的我,在满洲国取得这样成就以后的六十多年后才知道的。 


当然,二战日本战败,满洲经济产业链原来的上游和下游都没有了,日本的投资和日军的军火需求都没有了,满洲的工业第六强是维持不下去的。再加上苏联红军在满洲国最后灭亡的一二星期进入满洲,大肆破坏、拆迁满洲工业设备。 


但,满洲应该还是有相当的工业基础。如果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满洲以后能够和平,随着满洲和关内沿海的战后同步和平复员,满洲工业产业链的上下游可以很快改变成主要是中国关内东部沿海地区,中国现代化的腾飞也可在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开始了。 


然而现实是,即使是破败的满洲工业基础被苏军交给了抢先进入东北的中共,中共也可以此物质基础,占领东北,并在此支持下在三年内夺取了大陆政权。 


可能,因为满洲工业是日本政府干预投资打下的基础,现在看来含有起码的社会主义因素,东北的工业能够勉强支撑支离破碎的毛泽东式的社会主义大陆经济。而毛泽东之后,大陆改革开放,而政府经济模式的东北经济对整个大陆经济支撑有限,很快变成了整个大陆经济的累赘。 


可惜了!曾经世界第六强的满洲工业。 

 

"结果中心史观"的错谬 


大陆史学界曾经长期侵淫在所谓范郭翦的史论史观(也就是毛泽东史论史观)中。1949之后的大陆官方教育(大中小学,社科类研究、出版机构,文艺宣传)都是这种范式,即使毛泽东去世以后,改革开放之后,官方无论于史或者于当今,都是宏大叙事,要么把具体事情套在既定框框里,要么就对不符框框的事情视而不见。 


大陆史学界史学界可以说七十四年来,这始终是主流。改革开放年代也只是稍微实事求是一点。 


本书作者提供了另一种视角,批判大陆乃至中国固有的史论史观。 


"中国的独特历史观,一切以结果为依归,由结果判断过去,亦即'因为成功了,所以是正确的'或'失败者系因没有天命,而是错的'。 


"中国文明最早的史书,是司马迁于西元前一世纪所完成的《史记》,其后还有《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二十四部正史也至《明史》为止书写不辍。所谓正史,系每当王朝更迭,解释为何前一王朝失天命、次一王朝得天命的史书。因此,建立王朝的创业君主,大抵最初被冠为太祖、其次是太宗等庙号,他们会被写为有德行的优秀皇帝。若无德行,即是天命未降的缘故。王朝覆灭之际的皇帝,多半被写成愚钝、病弱、淫乱,或是性格残酷而滥杀无辜,究其原因,系因失去天命。 


"因此,现在统治中国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说的都是正义,而在战争中落败(虽说不是败于中国而是败于美国)、被赶出大陆的日本所做的任何行为都被视为错误。"(第11-12页) 


"现代中国虽由共产党掌握政权,但是中国人原就只是为了方便起见而采用马克思主义。现在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上却是放弃了共产主义。中国人所说的历史,是在马克思主义上,外加了中国独有的'结果中心史观'。"(第11页) 


诚如斯言,现代范郭翦式的史论史观原是承继了二千年传统的帝制专制文化,只不过多加了一袭现代极权主义的外衣。 

 

                                2023.1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