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中信息网 2020-01-07
“即使是那些像马一样辛劳工作的人也不会让人觉得他们有痛苦的意识。”
“一个像羊群一样的民族……更像是机器而不是人。”
“中国人吃饭的时候不坐在长凳上,而是蹲着—-就像欧洲人在茂密的树林里解手的时候所做的那样。就连孩子们看起来都是无精打采的迟钝样子。”
“如果这中国人取代了其他种族,那就太可惜了。对于像我们这样的人来说,缺乏思想将是无法言说的枯燥乏味。”
很难想像,
但爱因斯坦只是路过,他不是来中国访问的,他是要去日本访问,只是途径上海停留了3天而已。从此,爱因斯坦再没来过中国做正式访问。
但要知道,当年中国比日本更早的邀请爱因斯坦来访问,可最终爱因斯坦却选择了日本。
爱因斯坦与中国的这次擦肩而过,对中国来说,是永远的遗憾,这背后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故事。
为什么爱因斯坦选择日本,却不选择中国?有人说,是爱因斯坦嫌报酬过低,有人说,是爱因斯坦对当时的中国人有偏见,还有人说是日本从中作梗。那么,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 《爱因斯坦全集》,给我们还原了当年的真相,或许你就有答案了。
早在1920年,在德国访问的前教育部次长袁观澜向爱因斯坦发出了邀请,希望能够代表北京大学邀请爱因斯坦访问中国。爱因斯坦并没有接受这次邀请。
中国没有放弃,将这位最杰出的科学家请到中国,无疑将对中国的科学事业起到一个提振的作用。
第二年,著名的教育家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有一个科技强国梦,蔡元培在访德期间,专门拜访爱因斯坦,再次邀请爱因斯坦到中国走一走,去北大演讲,提高我国的科学水平。
起初,爱因斯坦被蔡元培感动了,很爽快的答应了,但具体时间没定。那时,爱因斯坦刚刚从美国回来,他说:“我刚回来,我不想马上走,能不能等到明年春天?”
能来就好!蔡元培欣喜若狂,然后委托当时中国驻柏林的公司,去跟爱因斯坦接洽来访的具体事宜。这期间, 虽然有些小摩擦,但还好双方都做了一些让步,才基本确定下来 。
起初,爱因斯坦对中方给出的报酬不是特别满意。最主要是因为他在别的国家演讲费用都比较高,他觉得被歧视了。
而中方当时则希望:
第一,邀请爱因斯坦也像之前邀请罗素一样,到中国来访问一年时间。这个对于大忙人爱因斯坦来说,有点过了,况且当时的中国也没有条件能满足他的工作需求。所以经过谈判,爱因斯坦说最多能来中国访问一个月;
第二,就是敏感的费用问题,中方最早给出的条件是,1000大洋。
一个月1000大洋,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讲,已经是非常高非常高的收入了。
因为当时国内最顶尖的教授,一个月工资,也就300大洋左右,最多的不会超过500大洋。而普通的上班族,那工资就低了去了,比如说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职员,一个月就6、7块钱。可想而知,1000块大洋一个月,已经是天文数字了。当年鲁迅在北京买的四合院也只花了 三千多银元。也就是说爱因斯坦只要在北京呆上三四个月,就能拿到一个四合院。
可换算成美元,1000大洋就没多少了,差不多就500多美元而已。这对于当年已经被誉为历史物理界第一人的爱因斯坦来说,是真少。
以当时的汇率,这个价格已经超出了北大的支付能力。蔡元培不得不去拉赞助,在得到梁启超的赞助后,表示愿意按爱因斯坦的提议支 付费用。
可当年的中国,没几个人知道爱因斯坦的牛逼之处,更不知道爱因斯坦来中国之后,会给中国带来多大的进步。 于是,负责谈判的那些人,觉得爱因斯坦是狮子大开口,不值得给更多的工资。
最后,经过蔡元培校长的不断撮合,加上梁启超出资,才把费用增加到一个月1000美元。虽然不多,但好在爱因斯坦答应了。爱因斯坦回信,“拟于新年前后到北京。” 可后来又谈崩了!原来爱因斯坦后来又说,只愿意来中国两个星期。这下可惹恼了负责谈判的那些人,觉得爱因斯坦在耍大牌,在摆谱,于是就想先凉一凉他。
而在这期间,日本插足了进来。当年,日本因为也受到罗素思想的影响,对西方充满了崇敬。于是专门派记者到欧洲跟爱因斯坦接洽,邀请他到日本访问。日本怕被爱因斯坦拒绝,于是又让一些有点小名声的日本科学家,写信给爱因斯坦。日本人还是有点小心机的,他们请的都是,在德国学习过并且做出过贡献的科学家,来给爱因斯坦写信。
而且,日方还同时邀请了爱因斯坦的夫人一起来日访问,还支付爱因斯坦 夫人的一切开支。 这看得出来,日本人一直就很擅长利用女人搞定男人。
就这样,爱因斯坦被日本给说服了。反正都是顺路,去一个国家也是去,不如两个一起去。但爱因斯坦居然说,要先到日本,然后抽空来中国2周。这就有点过分了,明明是我们中国先邀约的,怎么反而变成“抽空”?于是很多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忍不下去了。
比如说朱家骅,他也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他后来是「中研院」的总干事。他当时就给爱因斯坦写信说:你能不能先访问中国再到日本,凡属对东方文化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东方文化的根是在中国,而日本是受中国文化影响的。
这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我们的知识分子和当时世界接轨的心态,还保留着清朝那种闭关锁国的心态。觉得我们“堂堂华夏乃世界中心”,小日本以前只是我们一个小弟,而你爱因斯坦居然选择先去日本?
显然,他并没有承认当时的东方文化中心在中国。而这,也是当时几乎所有西方人的一致看法,或许仅仅除了拿破仑。因为当年,日本确实比中国强大的多,无论是军事上,还是经济、科技等领域。所以在爱因斯坦看来,这是一种比较可笑的一种想法,可是当时的很多中国知识分子,还是那种想法。于是,这件事就基本这样定下来了,先到日本,然后抽空到中国。
在日本,爱因斯坦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上千人在码头迎接爱因斯坦,并高呼万岁。
接下来,爱因斯坦在日本的八个城市进行演讲,最多时听众多达三千余人。所到之处,到处都是欢迎他的人群。
他用过的草稿纸,讲课的黑板都成为日本人收藏的对象。
这样的热情让爱因斯坦在日本一呆就是43天,而非预定的一个月。
这中间还有一个细节,日本方面,
这里面反映了什么呢?
第一,当时的中国人不够严谨科学。
第二,日本人更注重细节,也更重视科学家。
于是,爱因斯坦在到达中国后,做了短暂停留,顺便接了个“获得诺贝尔奖”的通知,然后就直接去了日本。 就直接乘船去了新加坡,没有履行君子约定前往北京。
到了12月30日,爱因斯坦才从日本返回上海,
爱因斯坦回信:说上海有一个叫斐司德博士的人,说是受了蔡元培的全权委托,向爱因斯坦又提出了违背以前约定的要求,因此他不准备来了。如今接到蔡元培的亲笔信,才知道是误会,但他已经不能追改旅程计划,希望原谅。
留给蔡元培的是无比的遗憾和失望,他在公开信中写道:“我们有一部分的人,能知道这种学者的光临,比怎么鼎鼎大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重要的几什百倍,也肯用一个月费二千磅以上的代价去欢迎他;我想安斯坦博士也未见得不肯专诚来我们国内一次。我们不必懊丧,还是大家互相勉励吧!”
而他在中国的短暂停留,大概是逛了逛街,形成了他对中国的初步印象。
他的日记曝光很有意思。他的不算严谨的评论看起来应该让人不舒服,有羞辱中国人的感觉,但这些评论传到国内时,国内的网友却出奇的冷静,并没有被激怒。
因为强大,不再容易受伤。
事实真相到底如何,只有当事人知道了。但无论事实如何,基于以上史料,我们不难看出,爱因斯坦选择去日本访问而没有来中国,原因有二:
第二、当年的中国,对科学不够重视,科学教育跟不上,只有极少部分人对于科学感兴趣,偌大的中国,4万万人口,连一个懂科学的翻译都找不到,才让日本人有机可乘。
自他访日后,日本对相对论的研究更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数学家、日本科学普及的开拓者小仓金之助说:“爱因斯坦的来访,
日本实验物理学家池正士说:“爱因斯坦博士来日本演讲的时候,
汤川秀树在回忆录中写道:“尽管这时(相对论)
汤川秀树是日本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爱因斯坦访日时,
爱因斯坦在日本撒下了科学的火种。
而当年的中国学子,错失了一次跟历史科学第一人交流的机会。
~~~~~~~~~~~~~~~~~~~~
1922 年11 月17 日至12 月29 日,应《改造》杂志社邀请,爱因斯坦访问了日本。在此期间,爱因斯坦经常被要求发表访日观感。这篇手稿在1922 年12 月7 日或之后完成,1923 年1 月发表于《改造》杂志(338~343 页)。
在最近的几年里,我到过世界上许多地方旅行,事实上这对于一个学者来说有些多。像我这样的学者应该安静地坐在书房里进行研究。现在我总能为以前的旅行找到一个托词,借以抚平我那不怎么敏感的良知。但当收到山本让我前往日本的邀请时,我立即决定进行这次预计历时数月的伟大旅行,尽管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如果有机会去亲眼看看日本,却忽视错过的话,我将永远不能原谅自己。
在最近的几年里,我到过世界上许多地方旅行,
我这辈子在柏林所受到的羡慕,再没有比当人们知道我被邀请去日本的那一刻更多了。因为在我国,没有哪里像日本这个国度一样,蒙着神秘的面纱。人们看到许多日本人在我们那里孤独地生活,勤奋地学习,友好地微笑。没人能探究藏在这保护性微笑背后的情感。
乘坐“北野丸号”穿越日本海峡,看着无数秀美的绿色小岛在朝阳中熠熠生辉时,我的好奇心达到了顶点。但最闪亮的,却是所有日本乘客以及全体船员的面孔。许多柔弱的少妇,一般在早餐时间前从不露面,却在早上6点时,不顾刺骨的晨风,喧闹着,快乐地在甲板上走来走去,就为了尽早看到家乡的土地。
我已到日本两周,但是对我来说,许多事物还像在第一天那样神秘。不过我也确实理解了一些东西,主要是日本人在面对欧洲人和美国人时的害羞。在我们那儿,整个教育的目的就是为此而建立的,即作为个体的我们能够在尽可能有利的条件下成功地进行生存斗争。
在日本则完全不同。个体被赋予的独立空间远不如欧洲或美国。虽然家庭纽带受到的法律保护十分薄弱,但它还是比我们的要紧密得多。但公众意见的力量在这里比我们要强得多,确保家庭结构不会崩析。通过强制手段,法律法规和乡规民约确保日本人受到教育,保持善良的天性。
所以,一个欧洲男人大多只能照顾状态良好的妻子和孩子。就算是有地位的妻子,也必须经常参与营生,把孩子的教育丢给用人。成年兄弟姐妹间的互相关心已经是一件稀罕事,更别说远亲了。
但一种艺术印象,填补了缺少与人们直接打交道经历的不足;没有一个国家像日本这样,以如此丰富而多样的形式来欣赏艺术。因此我所理解的“艺术”,是这里的人们凭借美学意图或附带目的,创造出来的所有永久的东西。在这方面,我几乎从未停止过惊叹和钦佩。大自然和人统一起来、产生了一种不同于任何其他地方的独特风格。
此外,精巧的人们带着别致的微笑,鞠躬,落座—这一切事物,人们都只能赞赏却不能模仿。你啊,一个外国人,想学也没用!
我最感兴趣的是日本音乐,它完全独立于我们的音乐。人们只有在听到完全陌生的艺术时,才会接近一种理想化状态,得以区分传统和被人性影响的本质。日本音乐与我们的区别确实是根本的。和弦与分段式结构在欧洲音乐中是普遍的,似乎是不可缺少的,但日本音乐却缺乏这些。
另一方面,两者都有13音级,用它来划分8度音阶。我觉得日本音乐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直接印象的感情画。对于艺术效果来说,就连精确的音调也不是绝对必需的。它更让我感觉是通过声乐以及自然声响表现的一种对情感的表达方式,在人的头脑里产生了一种像鸟鸣或大海拍浪的感觉印象。通过打击乐器的重要作用,这种印象被进一步加强。这类打击乐器并没有自己特定的音高,更适合用来表现节奏。
对我来说,日本艺术中最宏伟的领域,在于绘画和木雕。它在这里真正地表明,日本人注重视觉形式上的享受,不知疲倦地赋予事物以艺术形式,将其转化为特殊风格的线条。日本人不理解我们在现实主义中试图重现自然,正像他们不理解宗教对肉欲的摈弃一样,尽管受到了与他们的精神格格不入的亚洲大陆佛教的影响。
本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作者及时联系
——网友推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