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23年6月19日星期一

伊利夏提:Nan(馕)——维吾尔饮食文化的永恒主题

伊利夏提 RFA 20230619


近来,推特上因一幅照片引发了海外维吾尔人和部分汉人之间的激烈争论。大约一个多星期了,争论还在继续发酵。

引起争议的照片上,一位汉人女士将馕中间掏空,把馕如项圈挂在脖子上;看到照片的维吾尔人认为这是极大的不敬,而汉人以为是维吾尔人小题大做。

维吾尔人有句谚语。当维吾尔人指斥狂妄愚昧、目光短浅之人时,会说:"有了两个馕,就把一个当手鼓敲。"意思是,才吃饱肚子,就开始狂妄自大了。

汉人也有一句谚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文化上的差异,在外人看来是小事,但对当事民族来说就是大事;就把掏空的馕如项圈挂在脖子上这事而言,对维吾尔人来说,这是大事,是极大的不敬。不仅是对作为维吾尔饮食文化象征——馕的不敬,也是对维吾尔人传统文化的不敬。

因为馕在维吾尔人饮食和传统文化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加上目前维吾尔人遭遇的中国殖民政府种族灭绝、文化灭绝暴行,这种将维吾尔人极为珍视的食物,也是传统文化象征的馕,当作哗众取宠的噱头行为,等同于对苦难中的维吾尔人落井下石。

海外维吾尔人,和家乡的联系被切断已有几年,不知父母亲人死活,也得不到亲朋好友任何信息,每日生活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回忆过去并努力在海外保存维吾尔人传统文化的艰难中,看到此类亵渎维吾尔传统饮食文化的照片,是很难抑制住自己愤怒的。

对维吾尔人而言,馕(食物)、盐和水是极其珍贵的,维吾尔人对馕、盐和水有着发自内心的敬重和珍惜。维吾尔人对馕、盐和水的敬重,首先是来自对自身所处脆弱环境的深刻认识和珍爱;其次,是来自伊斯兰信仰要求的对食物、环境的节俭和呵护信条。

我自小听闻长大的维吾尔人古语之一是:"馕是旅途的伴侣。"维吾尔人的馕,稍微风干以后,可以保存很长时间。维吾尔人为旅行者准备的馕,一般是要用牛奶、黄油、芝麻等烤制,即便存放了很长时间,只要放到奶茶或水里,瞬间就会酥软;因而,馕是维吾尔人自古至今旅途的首选必备食品。

儿女要远行,父母亲人必然要烤方便携带的新鲜Toghach(小圆馕)送行。

我已故父亲,可以说是烤馕大师。父亲自小失去父母后,被其亲人送到喀什噶尔烤馕师傅那儿做学徒,后参加东突厥斯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军,又被分配到炊事班负责一个连士兵饮食,非常自豪地继续为国民军士兵烤馕。后来被复员转到铁路当工人,但还是一直喜欢在家自己为家里烤馕。

我上大学五年,每次返校前,暑假,父亲会提前两三天为我烤小油馕;寒假提前一天烤烤包子。后来,同学都知道了我回学校一定有父亲烤制的特别小油馕和烤包子,每次我返校,接我的同学最多;回到宿舍,大家围坐在在桌边,吃着烤包子、啃着小油馕,谈论着说不完的家乡话题。那场景,表达的是我们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和热爱。

后来,毕业了,工作了,我总觉的每次旅途带个馕似乎太落伍。一次回伊犁探望爷爷奶奶后回石河子,奶奶说要烤馕送行,我坚决拒绝;我告诉奶奶,身上有钱,哪里都可以买到吃的,没必要带馕。但奶奶还是烤了小油馕装了满满一小纸箱,为了不让爷爷、奶奶伤心,我极不情愿地带着一小箱油馕离开了曲鲁海。

到伊犁住在亲戚家,第二天早晨起来,我故意把油馕忘在亲戚家,急匆匆来到伊犁大世界长途汽车站, 9点大巴开出车站;一个多小时后,来到巴彦岱吃早饭时,我发现钱包没有了,我左翻右翻,除了车票和一个旅行包,我一无所有。茫然四顾,车上没有认识的人,只好饿肚子坐着;心里盘算着,只要当天能到石河子,就饿一天吧!

一事不顺、事事不顺,到果子沟巴士坏了,我提心吊胆期盼司机能尽快修好车,晚上开到石河子。然而,等车子修好,已是下午了;显然,当晚是到不了石河子。

我祈祷车能早点到精河或乌苏,这两个地方我都有朋友,只要天黑前到达,我就可以找朋友借钱。但天很快就黑了,车也没有在精河停。我开始期盼天不要下雨,只要不下雨,在乌苏转悠一晚上应该不难;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车进到乌苏客运站时,外面开始了狂风暴雨。

我又饿又累,拿着背包跑进车站附近一家维吾尔餐厅,一对维吾尔夫妻正在用餐,我告诉他们我是石河子的一位老师,丢了钱包,愿意卖手表、或身上西装;小伙子看看我的西装问我卖多少钱,我告诉他10元。我只想有个住的地方,如可能吃一碗饭。

我正要脱下西装让小伙子看,他的妻子不容置疑地发话了:"谁没有个困难的时候啊,更何况这位先生还是个老师,我们帮他付一下今晚旅社的钱;把你兜里的钱拿出来。"就这样,他们夫妻俩带着我来到客运站旁边一家旅社,帮我付了住宿钱;我又困又乏地走进房间,倒在了床上;但因太饿,无法入睡;整晚,耳边是雨点击打窗户的声音,和肚子发出的叽里咕噜声,眼前是奶奶飘着香味的小油馕熬。!

那一晚,我第一次体会到了"馕是旅途伴侣"这一维吾尔古老谚语的意义。自那以后,我再也没拒绝过爷爷奶奶、或父母兄妹送行的烤馕。

即便到了美国,只要可能,长途旅行我都会带上馕。

就在两星期前,我开车到马里兰开会,我和一位同事的会议中午前结束了,但我们必须和另一组三位同事一起离开开会地点,而他们的会议拖延到下午三点才结束。

等把我们带出开会地点,送到宾馆时,已是下午4点了,大家都饿了,但我有事急着回家,另一位同事搭我的车,也只好不吃饭往家赶;好在,我车里带有馕,我拿出来掰开给同事一半,自己吃一半,那个味道香的难以用语言表达。

我问同事馕是否有点硬,是否喜欢,他说特别好吃;我说这是维吾尔人的馕;我有意想把话题引到维吾尔话题;出乎我预料,他说他知道维吾尔人,也吃过维吾尔人的馕;当然,他也知道我们目前遭遇的种族灭绝。半块儿馕,又把我和同事间的距离拉近了,一路上,我们谈了很多。

对维吾尔人而言,馕不仅是旅途伴侣,更是维吾尔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馕和食盐,也是维吾尔婚姻仪式最重要的一部分。即将成为夫妻的男女,在宗教人士主持完成成婚仪式后,一定会有人拿来一小碗食盐水泡着的馕,男女双方要各拿一块儿吃掉,表示双方将忠贞不渝、永不分离。

馕和食盐,也是传统维吾尔人用以发誓的神圣凭证。遇有重大事件或被指控,发誓者或被指控者,会对着馕和食盐发誓以证自己在说真话,没有说谎。

维吾尔的孩子,从小被家长和老师教育要敬重馕、食盐和水。要吃馕,不能拿着整块儿馕吃,要掰开,一小块儿、一小块儿地吃,以免吃不完浪费;不能践踏馕、食盐,无意中踩到了馕、或盐,要忏悔;如果在路上看到掉在地上的馕块儿,一定要捡起来放到高处,或喂家禽家畜。

馕,也是维吾尔人探亲访友必带礼品之一。至今,农村及一部分城市维吾尔人探亲访友,女士们一般都会带上自己专门烤制的新鲜馕走亲访友。

馕,也是维吾尔人接待客人不可或缺的第一道重要食物。请客的家庭,一般要先期烤好接待客人的馕;迎接客人桌子上摆的馕,必须是新鲜的整块儿馕;将客人迎进家里落座后,主人先敬茶(清茶或奶茶),然后,主人再把整馕掰成几块儿敬请客人喝茶品馕;之后,才是其他传统食物。

维吾尔人教育孩子不能向水里倾倒垃圾、灰尘,更不能向水里大小便;洗手洗脸不能用脸盆死水,一定要用水壶等;也不能将家里的衣服拿到河边、水渠边洗刷。

我在哈密铁路上学的时候,家里做拉条子,下面的水,因为有盐,父母要求我们不能将面汤倒进垃圾堆,门前土路,以免被人踩踏;所以我必须端着面汤找墙角旮旯,这曾是我最为头痛的一件事。

显然,维吾尔人这些禁忌,不是什么无端制定的教条规矩,而是来自维吾尔人对自身所处环境的呵护之心,是源于对大自然的敬重!

当然,现代生活改变了我们,也改变了维吾尔人;但维吾尔人对馕、对盐、对水的眷恋和敬重始终未变;而且,从现代环保角度回头看维吾尔人传统,这种敬重不仅没有必要改变,而且更应该发扬光大。

现在,对我们海外维吾尔人而言,馕,不再仅仅是我们传统文化、或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象征;而是父母、家乡亲人对我们旅途中人的祝福和嘱托,是对我们的期盼;同时,馕,也是我们对家乡的思念,是对父母邻里、亲朋好友的牵挂,更是我们维吾尔人反抗中国政府种族灭绝、传承并延续维吾尔传统文化的象征;因而,任何对馕的不敬,是对我们文化的亵渎。

如维吾尔人古语"有两个馕,把一个当手鼓敲"的人,和吃饱饭才两天,就忘记了父母辈经历过的饿殍遍野、易子而食时代,而把维吾尔人的馕当项圈挂脖子上的人,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狂妄愚昧、目光短浅的人,他们既不知道什么是敬重和珍惜,也不知道什么是谦卑和尊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