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23年6月7日星期三

未普:嚴重不同調,美中軍事對抗風險驟升

未普 RFA 20230607

最近幾天,美中兩國在南海台海的軍事對抗風險,驟然升高。中國戰機先是在美國偵察機機頭前快速掠過,中國軍艦繼而橫向切入正在行駛的美國軍艦,相距不到150碼(137公尺)。兩國軍機和軍艦差點撞上,世界為此捏了一把汗。

世界希望正在急劇惡化的美中關係有所減緩。但糟糕的是,美中高層的溝通管道長久失靈。大約在兩年前,拜登政府試圖建立與中國的「紅色電話」以便緊急溝通。這個「紅色電話」系統,直到現在似乎也沒有建立起來,而原先還管點用的首腦之間的緊急溝通,現在全然不管用了。特別是在今年二月,美軍在自家門口打下入侵的中國氣球之後,中國首腦倒像一個受了委屈,躲在牆角裡生悶氣的小孩,對拜登通電話的要求一概不管不顧。無怪乎拜登會用這樣的口氣調侃,「…這個可笑的氣球,帶著夠裝兩車皮的間諜設備在美國上空飛過,然後被打下來,從那以後,兩邊的談話就全變了」。其實準確地說,兩邊該有的談話就全沒了。從3月到5月,拜登屢次計劃、期望和習通電話,最後都沒了著落。

更糟糕的是,兩國在一系列重要問題上嚴重不同調,甚至雞同鴨講,緩解風險似乎看不到多大希望。美國和中國的嚴重不同調表現在幾個方面:首先,兩國對風險的認知不同。為防止美中競爭突然轉向不可控的危機,拜登建議設立「護欄」,但中國官員拒絕了這一建議,認為那是華盛頓遏制和打壓中國崛起的努力。美國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亞洲項目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 認為,中國人一直對降低風險的措施不感興趣,而且北京似乎看不到重啟軍事談判的價值所在。

此外,美中兩國對「去風險」的認知也不同。「去風險」是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三月底發表對華戰略演說時首次提出來的,用來描述一種在不「脫鉤」的情況下減少對中國供應鏈依賴的戰略。「去風險」提出不久,美國和德國對此高度認同。但是這個主要以自我保護為主的相當溫和的策略,在北京看來卻是對中國的遏制戰略。中國外長秦剛的反應是,這是「以『去風險』之名行去中國化之實,就是去機遇、去合作、去穩定、去發展」云云。

不僅如此,北京似乎還在刻意追求風險。他們甚至認為,保持一定程度的風險,會讓美國更謹慎,中國戰機和軍艦在南海台海國際空域和海域的魯莽表現就是明證。美國軍方將中方的魯莽行為描述為「不必要的好鬥」,充滿「挑釁性」,北京則反駁說,是你們美國飛機和船只的活動地點距離中國邊境太近,是你們首先挑釁的。

美中不同調還表現在,兩國對接觸或對話的期待不同,美國願意在沒有任何先決條件下對話,以確保兩國競爭得到有效控制和管理,不至於演變成無法收拾的衝突。但中國的期待不同。曾在美國國防部擔任中國問題官員的唐安竹(Drew Thompson)說,「中國往往把接觸它的高級領導人視為對順從的獎勵,而不是創造穩定或解決分歧的工具」,「想安排見面,就必須接受中國的條件。」北京在一些問題上重返談判桌時,總是擺出更加強硬的姿態,譬如,要求美國取消對中國官員的制裁,否則就不允許中國防長李尚福與美國防長奧斯汀在新加坡的安全會議上會晤。

美國顯然看到了兩國首腦溝通長久失靈會構成不可接受的風險,但中國政府似乎並不擔心。幾天前中國外長秦剛說,兩國在發展良好關係上需要知道何時「踩剎車」,避免「危險駕駛」,何時「踩油門」。這話聽起來中國政府似乎一點也不糊塗。只是這一次,中國戰機和軍艦運氣好,正要撞上美國軍機與軍艦時而沒撞上,下一次,只怕你的運氣讓你來不及「踩剎車」和「踩油門」了。

總之,美中兩國一個不想陷入衝突風險,一個不在乎風險;一個理性負責任,一個任性不負責任;一個急於溝通,一個避免對話。兩個國家如此不同調,如何降低急劇升高的軍事對抗風險?難道中國已經做好打的準備?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