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23年5月29日星期一

基辛格,一个职业“卖国者”

 恺撒卖甚 2023-05-29 07:03 Posted on 浙江


基辛格作为一个犹太人,却生在纳粹德国,这估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对国家的看法。同时也为他与美国结下缘分,以及成为中国媒体语境里,为数不多的,保持正面形象的一个美国政要。

我其实挺喜欢励志人物,但唯独政客一类除外。因为要在这个行业出人头地,难免要付出超脱人性的阴谋和算计。

基辛格也并没有太例外。当然,他很聪明,也很努力,在高中时作为平庸的1/5000,眼看毕业要成为一名会计的时候,选择了从军。因为哈佛大学有为退役军人提供高等教育的政策。

三年后基辛格成功入学北美名校哈佛。不过他的军旅生涯并没有真正体验过子弹在耳畔"啾啾啾"的感觉,第二年就托人转了文职,在德国做翻译。第三年,希特勒们就投降了。

在哈佛,基辛格修的是政治和哲学,他似乎很懂得如何在学术圈脱颖而出。本科论文一写就是377页,题为《历史的真义—关于施本格勒、汤因比及康德的感想》。这可把他的导师埃利奥特给弄坏了,老头子翻了100来页,这康德还没出场…于是哈佛就出了一个规定,学生论文不能超过基辛格论文长度的三分之一。

出名应该会很爽,但在学术圈不管用。尽管这篇论文为他赢得了A+,后来也顺利读到博士,但基辛格留校任教的申请,还是被哈佛给驳回了。可能在那些满腹经纶的学术泰斗眼里,年轻人总是缺乏历练。

直到3年后,基辛格憋出了一本叫《核武器与对外政策》,其中提出一个"有限战争"的理论,终于奠定了他在学术圈的地位。也因此被母校哈佛决定聘用,并为进入政坛埋下铺垫。

基辛格真正的伯乐,其实是尼克松,就是因水门事件翻车的那位。

1969年美国大选,作为保守阵营的外交政策顾问,基辛格一开始受雇于洛克菲勒,并于党内初选时卖力地抨击竞选对手尼克松。公开宣称所有候选人当中,尼克松是最危险的。他的政治方面很平庸,而才智方面则在平庸之下。如果当选,意味着共和党的完结。还建议他去竞选副总统,毕竟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曾给艾森豪威尔当过8年副手)

结果尼克松用事实打了他的脸,轻松获胜。更不可思议的是,他还转身向基辛格抛出了橄榄枝,聘任他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以及后来的国务卿。

论君子报仇,这应该是最高境界了。也正因如此,基辛格才拥有了成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世间最令人艳羡的身份。

那会正值冷战高潮,尼克松本人就是以激进的反苏形象示人。恰好中国也与苏联交恶,在珍宝岛开撕。苏联要准备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式核打击的消息,也是尼克松给抖出来的。他决定要借机拉拢中国,分化共产主义阵营。

于是通过巴基斯坦做牵线,基辛格踏上了秘密访华的行程。据后来的档案揭秘,当时双方讨论的重点是台湾。彼时台湾正值经济腾飞,这助涨了老蒋谋划反攻大陆的雄心,不断展开"气球攻势",向大陆投递宣传内容和生活物资。

所以,当时的总理周恩来,要求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端正态度。必须承认一个中国,然后撤走驻台美军,并废除跟蒋介石签订的《防务条约》。

外交就是这么神奇的东西,当年台湾就打包出局,中国取而代之进入了联合国。美国在台湾的驻军,后来也开启了撤离程序。至于防务条约,基辛格认为这个只能交给时间来处理。

三个条件,美国差不多答应了两个半,虽然最后一项模棱两可,但就谈判而言,完全算是超过预期。毕竟说说话的功夫,就换来了联合国的席位,又让美国答应台湾撤军。再者,苏联都计划核打击中国了,拉拢美帝搭伙,自然合情合理。

如此,中国在国家路线上迎来了重大转折,要准备先富起来了。

至于美帝,这次外交谈判自然也没有损失。如果非说有,那就是在国际上留下了一个背信弃义的形象,把曾经的盟友台湾,给无情抛弃了。这显然符合基辛格的外交风格,但于他本人而言,这次秘密访华,几乎一举奠定了他在美国外交政策上的地位,甚至是影响世界局势的关键人物。

其实当时尼克松的首要问题,不是中国,而是越南。

那会美军深陷越战泥潭,尼克松信誓旦旦要在越南实现"荣誉和平"。差不多就是平息了战争,还倍有面子的意思。原本他的计划是以半岛战争作为参照,在北纬17度将南北两越进行分割,就像南韩和北韩的三八线一样。

但是北越不同意,尽管当时南越的GDP超过北越有5倍之巨,依然不能阻止北越要解放南方兄弟的决心。而美军的策略是硬隔离,在北纬17度布置水雷,地雷,等各种机关。

北越的对策是,借道柬埔寨和老挝,源源不断地进入南越。然后利用山地和丛林等地理特征,进行游击作战。这让当时的世界头号军事强国苦不堪言。

为了切断北越的补给线,即传说中的"胡志明小道",美军不得不对柬埔寨等国的疑似路线进行轰炸。但是因为山林地形的隐蔽特征,而徒劳无功,反而造成了第三方国家的环境破坏和无辜民众伤亡。引发国内舆论一片谴责,加上美国大兵也折损了三来万,反战的声音早已经成为主流了。

所以毫无办法,即便当时美军在越南陈兵50多万,对山林田耕的越南还是无可奈何,那就只能谈了。

一开始,南北越双方的谈判被形容为"两个聋子的对话",双方都坚持各自的立场,对方的意见完全听不进去。于是,基辛格式的秘密渠道再次派上用场,换句话说,就是美国准备妥协了。

谈判的地点在巴黎周边的一处花园别墅,基辛格带了四个助理过去,越南则派出了黎德寿为首的代表团。以秘密闭门会议的方式,把协议给谈妥,并签了下来。

其实光看内容,这份巴黎和平协议是完美的。其中规定双方停火;交换所有战俘;美军在两个月内撤出越南;北越尊重南越的自主权,双方和解以对话方式解决分歧,并在国际组织监督之下,确保南越拥有各项民主权利等等……

当时南越的总统阮文绍看到这份协议后,当场气得暴跳如雷。北越要是能信守合约,母猪都能开飞机了。果然,美军前脚刚走,北越后脚就来解放了。

事实上美军在撤离之前,也对南越军队进行了系统性的训练,让他们自己捍卫自己的权利,但南越最终还是溃不成军。因为当时整个越南都以农耕经济为主,而南方的士兵也大多农民出生,对北越祭出的"打土豪分田地"口号,完全没有招架的能力。

总之,越南战争成为了美军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溃败,虽然协议本身很体面,但明眼人都不难看出这不过是对失败的掩饰。因此国内批评的声浪很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的国际声誉。当然,坚持也未必正确,毕竟大兵已经牺牲了3万多,而整个西方集团都很难从越南获得切实的利益。

其实当初主战的鹰派,大多都是基于一种"红色多米诺骨牌"的恐惧,害怕丢掉南越,共产主义就会蔓延至欧美。毕竟当时苏联人天天在喊,要解放全人类!让他们觉得不打都不行。

所以客观来说,巴黎协议是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但于基辛格个人而言,他再一次改变了世界,甚至还赶上了一个诺贝尔和平奖,成了除北越外唯一的赢家。一同获奖的还有黎德寿,诺奖其实也相当于一种荣誉枷锁,试图约束北越去履行协议。所以黎德寿也没好意思拿这个奖,毕竟从一开始就没打算遵守。

基辛格恰恰相反,美国的溃败和他个人的荣誉,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可能连他自己都心虚了,事后特地写了篇长文,说撤军是五角大楼的死命令,他自己对整个事件已经没多大影响力了。

这就有点像跟姑娘风流了一晚,然后第二天说自己喝多了一样。真正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对姑娘怀揣着怎样的心态。

话说回来,基辛格流连花丛的纵横之术,完全不输于他在国际外交舞台。借着国务卿的身份,以及诺贝尔奖的荣誉,他的约会对象包括名媛,戏子,模特,以及记者,舞女等等。为放下道德包袱,还与同样为犹太籍的妻子离了婚。除了卡斯罗特以外,很少有政客能像他那样愿意在私生活上彻底放弃体面。

基辛格最后一个重要外交成果,应该是与苏联的军控谈判。最早是苏联找到美国的,据我推测,军控谈判一开始应该只是一个幌子,苏联的真正目的是想联合美国一起压制中国。那会美国尚未摆脱越战泥潭,也想要借苏联给北越施加压力。双方一拍即合,却又双双落空。

但是军控谈判本身是个不错的议题,因为冷战引发的军备竞赛,让双方都有些疲惫。最高峰时双方的核武器都达到了数万枚,够地球毁灭上百次,而实际又一枚都不敢扔。所以没必要这样卷下去了,不如拥抱和平。当时美国的舆论也普遍支持,久而久之就成了对政客的一种政绩考核。

所以后来就变成了美国更为积极。于是苏联占据了主动权,说军控没问题,你美国先把反弹道导弹给阉割了。

反导就是拦截导弹的技术,当时美国遥遥领先,苏联想利用军控谈判来削弱美军的这一优势。尼克松当然不傻,坚持要先对进攻性武器进行冻结。因此谈判毫无进展,于是双方又启动了基辛格这一秘密渠道,结果还真于1972年达成了第一阶段协议。

原因当然是美国让步了,根据协议内容,美方同意将反导武器列入军控目标,只在首都150千米半径之内部署反导,数量不超过100枚。同时,在攻击性武器方面,双方的路基导弹数目冻结在当年7月1号的水平,苏联为1618枚,美国1054枚,均为上限。核潜艇及携带导弹数量为,苏联62艘,950枚,美国44艘,710枚。等等,既限制了美军的反导拦截能力,又确保了苏联在导弹数量上的绝对优势。

这是基辛格卖得最明显的一次,可能文科生总是容易在数字方面失手。不久,尼克松也因为水门事件丢了工作,基辛格的职业生涯迎来了转折,逐渐被边缘化。后任的几个总统无论是对待苏联,还是对于军控,都表现得越发强硬,甚至提出了苏联方面最忌讳的人权问题。真的是一点诚意都没有。

基辛格俨然已混成苏联的老朋友,但也已力不由心。他曾向卡特政府提议美国用巡航导弹来换取苏联减少逆火式轰炸机,而那会儿自己曾经的办公室里,正坐着另一个叫布热津斯基的犹太作家。关键是写的书也比他的更受欢迎,基本主导了冷战后期的学术思想。

到了里根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如火如荼,苏联人民自己也不相信苏联那一套了。基辛格"我包你满意,你别让我难堪"式的谈判技术,也随着冷战一同被历史埋葬,彻底失去了用武之地。

你很难确定是时代成就了他,还是他推动了时代。但可以肯定的是,基辛格幸运地生活在了那个年代唯一可以让步的国家,不然他也将注定默默无闻。

——网友推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