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22年10月19日星期三

【人物誌:李怡先生】無條件撐香港年輕人,來去痛快的「失敗者」

書生 Matters 20221006

李怡先生逝世,世上又少了一個無條件支持香港年輕人的和藹智慧老人。

上月尾,李怡先生在臉書發文稱「作者有病」,「但無大礙」,指專欄「失敗者回憶錄」將暫停數天,「不勞各位朋友牽掛」,怎知道這一帖子成為了終章。

李怡一生與閱讀寫作分不開,可以說是真正的讀書人。1970 年他創辦雜誌《七十年代》,內容親共,但據他的回憶錄所指,當時他從編輯及寫作中開始意識到極左的毛病,就是缺乏自由意識,只要求人盲從。

文字與自由的魔力,終能突破自出生以來一直貫輸在腦中的思毒。

在《明周文化》的專訪中,他再次提到由「親共」轉為「反共」,除了因為經歷過殘酷的文革時代外,主要是基於閱讀教會他做人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擁有「自由意志」,「閱讀告訴你沒有必然絕對的真理。真理是通過不斷的批判才能發現的。」

他曾在回憶錄中說,「現在時興短文,網上若有長文,會警告『長文慎入』,但在 40 多年前,《七十年代》就靠長文吸引讀者,文章越長那一期銷量越高,因為太多人對雲譎波詭的政局不理解,要找答案了。長文提供的是不為人知或至少人們沒有長期跟進的背景資料,對局勢突變的原因及前景作解釋(這也是書生仍然堅持寫長文的目的)。這是電台、電視、報紙都不大能夠滿足的需求,唯雜誌可以做到。」

他自言:「我創辦了雜誌,但雜誌也創造了我。」

文字影響了他一生,他也用文字影響很多人一生。

李怡先生長年撰寫時事評論,分析兩岸三地的政治局勢,見解獨到。自 2014 年雨傘運動開始,他是少有支持本土主義思潮,及支持香港年輕人不怕嘗試任何抗爭方式的前輩評論人。2016 年魚蛋革命,他沒有像主流社運意見般批判年輕抗爭者的勇武抗爭,反而指年輕人充滿智慧與勇氣,是社會迫使他們不得不走到這一步。很多本土派年輕人都為他的發聲感激。

在兩年前的《立場新聞》訪問中,他提到「你知道我一向支持年青人,支持他們的想法」,但過去想法也不過是「年青人應該是未來的希望」,「做錯了也不要緊」;但他萬萬想不到,當 2019 年需要香港人真正出來「獻身」時,香港年輕人真的不怕自我犧牲走出來抗爭。他指香港年輕人的智慧、「勇氣和力量」,超乎他的想像,令他「不能不由衷敬佩,整個印象和以前不同」。

訪問中,他還提到反送中期間很多晚不能睡,「很擔心,很擔心」,心裡不斷重複「唔好啦,你地唔好咁(衝)啦」,但講不出口,因為他相信香港年青人的智慧。他說,我們無資格批評他們的原因,是因為我們「不知道他們真正在前面衝的人的感受」,他們可能覺得這樣做是非如此不行,在反抗之中「實現自己」。

李怡先生不只口說支持年輕人抗爭,也親自走入了年輕人的抗爭世界。

在網上最新(也是最後)公佈的《失敗者回憶錄》中,李怡提到自己也參加了 2019.6.9 的和平遊行,也曾忍不住和街頭的勇武抗爭者站在一起。但有些年輕人擔心他的安全,他亦自知身份位置,可能會增加勇武的負擔,因此後來主要參加「銀髮族」或「手拉手人鏈」等和平活動。

李怡在文中還提到一個即使失敗但又要抗爭到底的理由,書生相當喜歡。他說:「我們走出來,只因為我們是有尊嚴的人。豬被殺還會叫幾聲,人豈能不如豬,默默地任憑惡法宰割?我們怎能容忍一個人人有法律保護的社會,淪為人人赤身露體任憑強暴的社會?」

80 多歲的老人,晚年(被迫)離開香港,移居到台灣,但仍然不忘寫作,開始在網上撰寫《失敗者回憶錄》,談到自己的一生。在〈題記〉中,他提到「從來只有成功人士會寫回憶錄,失敗者的回憶錄誰要看?」

他解釋自稱失敗者,是因為「我一生所主張所推動的事情,社會總是向相反趨向發展的,無論是閱讀,獨立思考,或民主自由,都如是。這就是我所指的失敗的人生」;然而,他常想起邱吉爾的名句「成功不是終結,失敗不是終結,唯有勇氣才是永恆」。

他指這句話推動了寫作「自己作為失敗者」的故事,也是「一直都是小有勇氣的故事」:「一個人的失敗人生或是一個人的終結,但不是後來者的終結。一個人的勇氣是他的永恆,也是後來者的永恆。」

這句話既是總結自己一生,也是勉勵年輕人繼續堅持,勇敢開創自己的人生。

可惜李怡始終無法看到自己的回憶錄出版,但這對灑脫的老人家又如何?

李怡曾在年前的《立場》訪問中提到,自知時日無多,「對自己的唯一願望,就係死得痛痛快快。」他續說,「好多嘢係你無法想像,好多嘢係無常。我都係相信存在主義果句,每一個人掌握住自己每一刻的存在」。

毫無疑問,在如今無常的紛亂世界之中,李怡先生把握住自己晚年每刻時光,留下最後墨寶,痛快來去。

加入Patreon 支持書生寫作

👉https://www.patreon.com/HKReaderXWriter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