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22年10月18日星期二

林保華:英國女王見證香港自由繁榮時代的結束

▲2022年9月19日,悼念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照片被放置在英國駐香港領事館外的鮮花中。Getty Images
香港觀點 《看》 雜誌第238期 2022年10月5日
林保華
作者為資深評論家、專欄作家、中共黨史學者。曾擔任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院長張五常教授助理研究員,研究中國政經改革。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9月8日以96歲高壽辭世,香港與北京時間是9月9日,與毛澤東翹辮子是同一天,冥冥之中就隱藏了一個中、英不可分割的關係。香港著名藝人羅家英(他也是著名藝人汪明荃的老公)在社交媒體貼出自己在英國駐港總領事館外的照片,並寫上:「她登基,我七歲,這七十年來,英女皇是我的長輩,看著我成長到老矣。香港在她的庇蔭下,人間福地,還有幾多個長輩呢?鮮花一束,謹致敬意,萬世流芳,大象無形。」

我相信這是他的真實感情,也是幾乎所有香港人的感情。這種親英,在九七前不一定代表反中,因為大多數香港人並不反對中國收回香港;只是九七之後,尤其習近平上台之後的倒行逆施,才使親英與反中連接起來。然而對羅家英這類藝人來說,親英與反中還是兩碼事。然而在中共眼裡,要「洗刷百年國恥」,當然不容許任何親英與親外言行,因為被下定義就是反中,羅家英被中國網民出征也在所難免,就像小粉紅出征「台獨」藝人那樣。

香港曾是人間福地

羅家英說香港是人間福地,一點不假,而且更是中國人的福地。伊莉莎白二世1952年繼位,正是1949年中共建國不久,大批中國難民與國民黨殘兵敗將逃來香港,港英都給予收容,最重要是收容一批江浙來的中國企業家,成為後來香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1949年,香港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繁榮都遠不如上海,但是不久就趕上來了。1955年我從印尼回中國時,全中國只有兩座高樓有電梯,一個是廣州的愛群大廈有13層樓的電梯,一個是上海28層樓的國際大廈。至於扶手電梯,只有上海南京東路的第一百貨公司(「解放」前的大新公司)有,記得文革期間全國大鬧無政府主義,許多人找各種理由到上海就是來見識扶手電梯,以搭扶手電梯來開洋葷(國際大廈則是閒人免進)。1976年我離開上海市仍然如此,但是香港已經是翻天覆地的變化,遍地大樓,每座大樓都有電梯(沒有電梯的舊樓叫做「唐樓」,最高大致5層,實在是對「唐」的羞辱)。

1960年大饑荒,又有一大批中國人衝過國境線逃到香港;香港人也寄糧食、副食品、藥品等給中國的親友。我媽媽從遙遠的印尼也託香港的服務行業寄食品給我。1976年我移居香港時,還看到米店與藥房有「代寄郵包」的招牌。

1966年後的文革10年,又有大批年輕人偷渡到香港,主要是廣東年輕人,連中共創黨總書記陳獨秀的小女兒也與兒子抱著油桶游到香港。後來連外地人也來偷渡,主要都是靠下海游泳過來。由於人數太多,港英後來採取「抵壘政策」,就是能夠進入港九市區的給予居留權,在新界就被抓獲的就遣回中國;能夠抵達市區的有些是有香港親友接應,有些是特別聰明敏捷的;這些人到了香港生存能力都比較強,比較容易適應香港生活,避免給社會帶來負擔。

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沒落

1970年代初期,為了統戰美國對付蘇聯,毛澤東批准回到中國的僑生可以出境,表示中國有「來去自由」。由於這些僑生離開東南亞原住地時都已被迫宣誓不再回來,因此他們只能滯留在香港,享受香港的自由與法治,這些僑生估計也有十幾萬人。

這些生力軍,加上原來香港人的努力,終於讓香港在1970年代經濟起飛,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但在19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從中國移居香港的人口就複雜許多,甚至成為權貴的福地。香港經濟的發展也越來越偏向金融與地產兩個領域。

在1980年代初中國已經暗示要收回香港以後,唯恐香港人大量移民英國,於是英國國會取消香港英籍人士可以在英國居住的權利,香港人成為在英國沒有居留權的「英國海外屬土公民」,拿的是「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ritish National (Overseas) Passport,簡稱BNO)。雖然六四屠城後英國又批准一批從事敏感行業的香港人也有在英國居住的權利,但是仍然有好多香港人認為英國出賣了香港人,沒有承擔對香港人的道德責任。

1995年末代港督彭定康放寬香港人可以申請BNO,當時約有20萬人獲批,雖然沒有居留權,卻可以當護照使用,但是中國政府不承認,我就是憑這個護照出入美國與台灣。到近年《港版國安法》在香港實施,大批香港人逃亡,擁有BNO的香港人優先得以在英國居留相當時間,在考慮是否定居,條件還不斷放寬,說明英國在彌補當年的錯失。

英女王二次訪港

伊莉莎白二世訪問過香港兩次,一次是1975年,一次是1986年。香港中環有一個皇后碼頭,港督上任卸任都經由此碼頭上下,女王第一次訪問香港也經由這個碼頭。碼頭成為受保護一級文物,也是香港人的歷史記憶,但是2008年被港共政府拆掉,雖然掀起巨大的反對運動也無效。

後來一次的訪問是1984年中英簽署《中英聯合聲明》之後不久,相信是女王為了安定香港人心,而且也可能是來與香港告別的。因為《中英聯合聲明》嚴格說對英國是屈辱性的,所以移交政權女王不會來,而由查爾斯王儲出席。王儲是性情中人,與中共領導人接觸後得出他們如同「恐怖蠟像」的結論,其後多次拒絕參與歡迎中共領導人的活動。

女王訪問香港,態度親民,與中共領導人,尤其是習近平來香港的言行乖張大異其趣,因此香港人格外懷念勢所必然。女王駕崩後大批香港人湧往英國駐港領事館鮮花簽署弔唁冊懷念,排隊四、五個小時在所不惜,也是藉此「合法」的表達對中共的憎惡。中共明白這點,借黨報批判香港人的「戀殖」情懷。香港人的確戀殖,戀的是英殖而非中殖,才引發中共的酸葡萄心理。因為英殖代表的是香港的自由法治繁榮安定,中殖代表的是獨裁專制、紅色恐怖,乃至近來的「核酸盛世」。

也是九七後,香港情況每況愈下,一直到《港版國安法》的實施與香港人的逃亡。女王在整整70年裡見證了香港從進步繁榮到衰敗沉淪的整個過程。伊莉莎白二世的寶石皇冠將繼續陪伴著她下葬而永存,香港東方之珠的消失卻是無形的。她的辭世,象徵香港自由繁榮時代最後的結束。

https://lingfengcomment.pixnet.net/blog/post/36261761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