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22年9月10日星期六

陶傑:到底是「英女皇」還是「英女王」?


到底是「英女皇」還是「英女王」?事涉中西文化。

中文的「皇」,是一個神話職銜,只能上溯至「三皇五帝」的「三皇」。三皇只尊限神農氏、伏羲氏、燧人氏。五帝按史記定位,只指黃帝、顓頊(粵音「專郁)、嚳、堯、舜。

後來中國老百姓泛說的「皇帝」,許多人都知道,為秦始皇自己冠稱的「始皇帝」,不止要做最大,還要空前定位一尊最大大(其實沒有必要如此浮誇,但極權國家的元首喜歡穿一件軍裝,同時胸襟像聖誕樹一樣掛滿幾十個亮晶晶的勳章,這是ego 越大、腦袋體積越小的例子)。

在堯舜(連禹也沒有資格叫做「帝」)和秦始皇中間的,不管權位多高,由商紂王到周文王,都叫做「王」(嚴格來說,「王」始用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的地位。商紂時代,還沒有「天下」的觀念)。

這是中國歷史文化自己的「文本」(context),皇帝皇帝,老百姓和文人通叫,一直到「光緒皇帝」。

英國的context 比較簡單,由「威廉征服者」、十字軍中世紀到現代,連同翻譯的西洋童話故事書裏,King 就國王,

Prince 是王子,如李察獅心王、威爾斯王子。

但是1841年,英國開始領導香港,港督由王室特派,事情複雜了起來。因為在中國人被統治的地方,除了道光咸豐皇帝,珠江口岸之外,還多了一個外國君主。

此宗主國本為United Kingdom,後來又膨脹為British Empire。King 應對 Kingdom,而Empire 的立憲君主,當然就是Emperor :皇帝了。今日香港還有人說:輪到Prince Charles 做皇帝了。這才是真正的政治不正確。

因香港殖民地的粵籍師爺,英文不是太好。The King,口語先想到是「皇帝」。Queen Victoria ,又是「女皇帝」,因為維多利亞雖然對於英國是Queen,在管領印度之後,對於印度,又是Empress of India。基於此一模糊重疊的認知,加上「皇」的筆劃較多,象形結構,也比百家姓的「三劃王」更有氣派,於是「皇仁書院」、「英皇書院」、「英皇佐治五世」、「維多利亞女皇」、「皇家御准香港賽馬會」。不論大清與中華民國叫「女王」,殖民地香港官式中文,一律叫做「英女皇」,沿用至今。

但是還沒有登基的查理,香港有一醫院叫威爾斯「親王」醫院。可見在香港的師爺翻譯官,也相當的迷惑。

好了,伊利沙伯二世駕崩,查理登基。香港「淪為」林鄭之流管治的所謂特區之後,簡體字的大陸漢語區,一定會搶奪話語權,告訴香港人:有如「弗吉尼亞」和英國新首相「特拉斯」,應該「統一」叫做「英国国王查尔斯」。

但即使英國皇家元首是男性,香港從來也不叫「英國國皇」,而是簡稱「英皇」。

因此,所謂的查爾斯,以香港的歷史文化語境,第一:以一國兩制,既然港幣和人民幣不同,King Charles III ,孔子說,必也正名,應該叫做「英皇查理三世」。請英國駐香港領事館留意。

第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度,延伸到香港,以麥理浩時代為文明的高潮,吸引成千上萬的中國人或游泳偷渡、或由大陸爭相申請移民,連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勛站在深圳邊境,也嘆為觀止。對於不懂民主、只盼明君的中國老百姓,殖民地香港,公認為比什麼文景之治、貞觀之治更優越、更適合中國人的制度。而此一曇花一現的好世界,有法治、有自由、女人不必纏小腳,男人犯法不必凌遲處死或五花大綁槍斃之後還收子彈費(後來改革了,子彈費不必家屬負擔),這一切到1997年,對於秦始皇和毛澤東的中國人,何止是最美好的中國夢,簡直是一個神話。

因此,上接神農氏的中國神話,英皇稱「皇」,而不是「王」,也很符合邏輯。伊利沙伯二世,對於香港華人,感覺是比西太后更高級的英女皇。

第三,雖基於生活方便,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香港有的愛國愛港,平庸得太無聊,若喜歡自己捉蟲表忠,當然也可以代為一錘定音,聲稱:由今日開始,只准跟隨簡體字漢語北方主流,情緒化而叫「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

但這樣一來,請李家超特府也同時展開香港的改名運動:在效法北京清華大學有人動議改名為「習近平大學」之前,過渡時期,先改名王仁书院、英王书院、英王道、王后大道中——不過這樣一來,皇仁書院和英皇書院的校友會,「王仁」這個名字會被誤認為一個太監或小販,你們會不會覺得不夠威水呢?——連那間燒臘舖,也請自動自覺,迎接新香港,改為「王上王」。

順祈今歲中秋節哀,世事人月兩圓。


——作者脸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