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22年9月13日星期二

顏純鈎:借悼念女王之杯酒,澆香港人抑鬱之塊壘(附:香港人排队吊唁英国女王……)


英女王辭世後,很多香港人到英國駐港總領事館外面獻花,還有各種獻祭的小物品表達心意,有市民更到領事館外面吹奏蘇格蘭風笛,以寄托哀思。
香港市民自動獻花悼念英女王,看在特區政府眼裡,一定如芒刺在背。因為對英女王的不捨,就是對殖民地的懷念,對殖民地的懷念,即是對回歸的不滿,對回歸的不滿,即是對習近平為首的中共的厭惡。如此一路推論下去,李家超將如何向習近平交代?
但是,英女王去世,習近平與李克強又都發了唁電,證明不論真假,他們對英女王的辭世也不得不表示哀悼。習近平李克強能哀悼英女王,莫非香港人不可以?香港人可以哀悼,那李家超又如何禁止?所以在女王的喪禮舉行前後,如果有市民想表達哀思,那是沒有問題的,不用擔心被清算,領事館前面的花海,也不用擔心會被清除。
如此曲折地流露香港人的心聲,雖然很無奈,但在眼前的處境下,這卻是表達香港人內心實感的最好的方式。趁這個時間,想要一吐冤氣的市民,都可以捧一束花,斯斯文文地去借題發揮一番。
香港人百年多以來的好日子,不是英女王給的,是英國殖民政策造就的,英國政府的殖民政策,卻來自英國的君主立憲體制,而英女王便是這個體制的一個支柱。女王一生,為王國子民服務,有她在,英國的國體安然無恙,英國的民主制度得以延續,而香港人也因此得益。
香港人的自由,來自人權的保障,香港人的人權,來自香港法治的保障,香港的法治,本來應該由香港民主來保障,但香港未有民主,香港的法治缺乏有效保障。幸而「回歸前」,香港的法律有終審制度,終審權在倫敦的英國樞密院司法委員會,也就是說,香港的法治得到英國法治的保障,而英國法治又得到英國民主制度的保障。
如此說來,香港人之所以有一百多年的好日子,其根源,便是英國君主立憲的制度,而英女王便是這個有恩於香港人的體制的精神象徵,所以女王有恩於香港人,我們要感恩她一生的辛勞。
英女王一生兩次訪港,在香港時還去探訪公屋市民,還到菜市場巡視。以女王之尊貴,走到香港小市民中間(絕不是大陸那些奉命鼓掌歡呼的群眾演員,是如假包換的牛頭角順嫂),親炙民間煙火,體驗民間疾苦,她那種民胞物與的平等心態,來自她的修養和英國文化的精神內涵。只是她親切的笑容,已足以撫慰百萬勤勞謀生的香港人。
誰是真心實意,誰是虛情假意,普通人是分得清楚的。誰善待我們,誰壓迫我們,香港人也是心中有數的。問題不是你說了多少大話,你扮了什麼樣的面孔,問題是你對普通人民的態度,是一種平等的﹑關愛的﹑體貼的態度,還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暴戾的﹑陰險的態度,對此我們也是分得清楚的。因此,不管你喜不喜歡,香港人仍用自己的方式,向英女王表示依依難捨的心情,並以此流露對那些傷害我們切身利益的專制統治者的惡感。
以人情冷暖的角度衡量,特區政府本應設立一個公祭處,讓普通香港人去鞠一個躬,寫下
自己的感言,送上自製的紀念品,以此悼念以往的「事頭婆」。特區政府當然冇膽做這種事,二十大召開在即,全世界民心所向悼念女王之際,相信李家超也冇膽引用國安法,以危害國家安全之名,將那些到英國領事館門外獻花的香港市民「繩之以法」。
香港曾經在英國君主立憲體制的庇護之下,女王頭頂的王冠,曾是香港人尊崇的權力象徵,女王手上的權杖,也曾經是香港人心目中的江山重器,這一切都過去了,隨著英女王的辭世,香港人的心更無處安放。如果因為如此親疏有別的表達,我們會被中共目為漢奸,那我們就做漢奸好了。
英女王並沒有實際為我們做過什麼,但她的存在是一種力量,是世界民主發源地煥發出來的光芒。她的高貴﹑從容﹑仁愛與大度,是滔滔人世的中流砥砫。她沒有改變世界,但世界因她而改變,她好像什麼都沒有做,但又好像什麼都做過了。
  從今以後,我們萬事都要靠自己了。今日去英國領事館門外獻一束花,聊表對香港往日榮光的懷念,是借女王之杯酒,澆香港人抑鬱之塊壘。我們瞻仰女王,懷念舊日的種種好處,排遣郁悶之心,靜待世變之到來。

——作者脸书

附{

香港人排队吊唁英国女王 :“恋殖”与国安法下的“另类政治表态”

李澄欣

BBC中文记者 香港报道

2022年9月13日早上8点54分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逝世,大批香港人到英国驻港总领事馆献花致意,甚至在酷暑下排队三、四小时签吊唁册。BBC中文网在现场访问老中青三代,不同世代对英女王和港英殖民时代有不同记忆,有市民直言“恋殖”是国安法下的“另类政治表态”。

周一(9月12日)香港中秋节补假,大批市民身穿黑衣、手拿鲜花到英国驻港总领事馆排队,人龙排到香港公园水池,不少人排了近四小时才能进入馆内签字。现场多数是中老年人,也有家长带同年幼子女到场。现场气氛平静肃穆,曾一度出现警车,但没有警察巡逻。

有市民自制花牌,印上罗大佑名曲《皇后大道东》歌词“这个漂亮朋友,道别亦漂亮”、“事头婆(老板娘)!多谢您给我们最美好的时光”、“主怀安息 ,万古流芳”等字句,有人在花束旁放置蜡烛、英国童书角色“柏灵顿熊”及“港英旗”等,也有人用手机播放英国国歌《天佑女王》。

老年港人:“恋殖”无罪

不少排队人士是40到60年代初出生的长者。60多岁的李先生手拿菊花排队,他尴尬表示这是平生第一次买花,“以前追女仔都没买过花”。他形容英女王是“恩人”,殖民地政府让香港经济蓬勃,社会自由开放,“骂英女王、骂警察,讲什么都可以,不会家长式管治”。

78岁的黄女士也专程到太子花墟买了一束新鲜黄玫瑰献给女王,她忆述小时候每年女王诞辰日都很开心,会收到杯子和食物,长大后自己在工厂打工,子女享受免费教育成为有文化的人,她哽咽说对此“一辈子都很感恩”。

她说记得英女王访港的新闻,形容她高贵大方、优雅亲民,“不会看不起穷人,去屋邨探居民不会围着一堆保镳,去街市会和卖菜佬握手,不会嫌脏、嫌有菌,与现在的领导人分别很大。”

75岁冯女士则表示,在女王传出身体抱恙当晚彻夜难眠,得悉她逝世后忍不住哭,隔天就到领事馆献花悼念。她流泪对BBC说:“不可能对她没感情,怎么可能统治了156年,对自己的(前)宗主国、对女王无动于衷,那是冷血的。”

港府近日修改教材称自1842年以来,英国在香港所实施的是“殖民管治”,并没拥有香港的主权,因此香港不是“殖民地”。但冯女士表示,小时候去哪里都有女王的身影,学校、警署、钞票上都有女王肖像,电视凌晨“收台”(播完全日节目后)也会播放《天佑女王》,“她领导香港是无可置疑的”。

她批评,女王逝世后港府建筑物没有下半旗致哀,是对前宗主国“忘恩负义”,指现在的政府官员很多都是英国训练出来的,“很失礼人”。

她指英治年代港人丰衣足食,有良好的教育和医疗制度,也有完整的法治,让全世界都来香港投资。“我们没有受到共产党的迫害,大陆发生‘大饥荒’和武斗,香港完全是很和平的过了这段日子。”

她强调怀念是自然地发自内心的,“恋殖无罪”。“我恋殖又如何?英国对我们好,我们不应该恋殖吗?难道我们恋共产党?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何恋殖?为何我怀念过去,而不是现在这个政府?这是谁的错?”

就在大排长龙隔天,中国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中联办)旗下《大公报》刊出评论文章指“极少部分人”至今仍然存在“恋殖心态”值得关注,强调“去殖民化”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

文章又斥“反中乱港分子以及反华媒体是在进行一场别有用心的政治宣传”,编造港人对“殖民统治时期的美好回忆”,藉此攻击国安法实施后的香港特区新局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