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22年8月3日星期三

賴怡忠:有關後二十大台海和戰問題的討論

 / 思想坦克 2022 年 8 月 3 日

從裴洛西議長此時是否合適訪台的爭論談起

千呼萬喚下,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已經落地展開訪台行程。自從七月十九日《金融時報》主動幫裴洛西宣布其訪台消息後,先是美國內部就吵成一團。拜登總統說美國軍方不認為裴洛西訪台之舉是合適的,不少智庫學者也撰文指出裴洛西議長此舉只會增加台海緊張,瞬間裴洛西的舉措被認為是可能帶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災難性訪問。

但等到美國時間七月二十八日拜習視訊會議結束後,拜登政府似乎也開始改變口徑,不再說軍方不樂見此次訪問,而是強調須對此次訪問的可能後果有所因應,軍方也已做好萬全準備確保裴洛西議長亞洲行的安全。

有趣的是,在中國還沒對裴姨可能訪台一事做出評論前,美國的媒體討論就開始瘋狂假設中國可能的因應,多強調中國不可能坐視不理,主動開始幫中國設想其可能的對應劇本,好像不驚濤駭浪都不行。等到中國如這些外媒的「期待」開始反應後,說話也越趨凶狠,一副以裴姨訪台就代表台海要開戰的味道。「來自」中國的發言也引發美國政界反應。搞到變成裴姨如果不去台灣就是向中國屈服,而中國如果不對此反應就是孬種一枚。變成讓美中困頓在「弱雞賽局」(games of chicken)中,比賽還沒開始彼此就在失分。這是當時放話給《金融時報》的那位仁兄始料未及的吧。

其實這件事並沒有那麼複雜,裴姨在今年四月就表明她有意訪台,我國政府也公開表示歡迎,當時拜登政府的態度也沒那麼否定,中國的反應則一如往常表示堅決反對,但連當時的胡錫進等人也沒提到會以解放軍的軍機伴飛等恫嚇。因此要問的問題是,從四月到七月這三個月,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決定完成其政治承諾的裴姨訪台行,現在會變得那麼「地動山搖」?

一方面說習為維穩將不輕啟戰端,另一方面又說裴洛西訪台會逼習出手

裴洛西議長是美國領導繼承就任順序第三位,其訪台行自然有很重要的象徵意義。但本質上裴姨訪台就只是將她在四月未完成的承諾完成,而時點也只能是利用八月初國會休會期出訪,裴姨的做法就是將台灣放在其亞洲行之中。有人說裴姨應該等到中共二十大後再訪台,因為習近平屆時就沒有那樣可能會逼其出手的政治壓力。但如果採取這個建議,豈不意味著美國議長訪台必須先遷就中共的政治議程,而不是裴姨與台灣到底方不方便。採用這個建議就是在向國際送出一個美台關係必須遷就與從屬中共政治議程的信號。嚴重傷害美國的政治信用。從另一個角度看,習近平何時會因美國的政治議程而改變自己的施政作為與順序的?

此外,裴姨如果訪台是在十月當中共結束二十大後,以目前習近平極可能「于右任」的狀況,裴姨屆時訪台就相當於美國給剛正式展開習三任的一個「見面禮」。請問這是否是直接對習近平打巴掌?而習近平屆時在已經三任所以沒有任何顧忌下,對於這個巴掌禮的反應肯定會更大。這表示裴姨為了中共二十大而延遲其訪台到十月的後果,可能比現在訪台會更嚴重。不知道出延遲訪台主意的「專家」們,會如何應對這幾點質疑?

而從近幾個禮拜的討論,可以看到反對裴姨訪台的主要理由,在於主張現在是中共二十大召開前夕,習近平為了確保連任勢必對任何外在壓力十分敏感,也因容易受到攻擊而必須有重量回應,因此這個訪台行程只會帶來台海緊張與美中關係的惡化。

這個看似言之成理的推論有個問題。過去的判斷共識是,因為習近平為了確保連三任,所以無意在二十大前於台海開戰,因為這只是徒增事端增加習近平連任的變數。這是對中分析家多會同意的論點。但主張裴姨會迫使習近平開戰的邏輯,則是認為裴姨來台對習近平壓力大到他必須要甘冒大不諱對台動武,否則其政權正當性會受到挑戰。這個主張與前者完全矛盾,唯一有可能者,是習近平的統治基礎與政治統治力已經大幅削弱,導致其連三任的問題很多,因此無法抵擋政敵利用這個議題的責難,而迫使他必須對台動武。

因此要嘛是有人故意誇大中方的反應,目的是不希望裴姨來台一事會影響美中關係的可能發展。或者是習近平的統治基礎已經大幅弱化,因此會使習傾向鋌而走險,或是習無法抵擋政敵的問責而必須採取極端措施。前者更多與美國內部的爭論有關,後者牽涉到對中國高層權鬥與勢力消長的政治判斷。因此才會出現以上與多數對中分析家大相逕庭的結論。

這些分析都與台海和戰的判斷有關,而隨著習近平在二十大連三任的日期日益趨近,二十大後台海的狀態的辯論也更白熱化。以下從五個角度來看這個議題,並討論其在國際戰略社區辯論所呈現的特徵。

一、將併台議題連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對美競爭,台海議題不再是兩岸關係

過去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戰略主流派,認為台海緊張主要是統獨爭議,認為台灣民主化後走向拒統,甚至是傾獨的政治發展,導致中國必須以軍事手段回應,是這個動力關係導致了台海的緊張。基本上這個認知是認為台灣的民主化以及隨之出現的脫一中化,是導致現狀出現變化的主因,意即認為台灣更需為改變現狀負責任,中國則因為其軍事作為是防衛性的,因此責任相對較輕。

延續這個邏輯,開始出現新版的「雙重嚇阻」(五十年代艾森豪的「雙重嚇阻」策略是阻止中國侵犯台灣,也阻止台灣反攻大陸),新「雙重嚇阻」是「嚇阻中國犯台,並嚇阻台灣宣布獨立」,但因只要中國沒有軍事侵略,維持台海和平的點就在於嚇阻台灣宣布獨立。之後的操作更轉向防止台灣出現任何政治上「朝向台獨」的作為,因此即便台灣沒有宣布獨立,但是公投、修憲、國土範圍的主張等,因為擔心中國的反彈,就對台灣多所約制,並成為過去與台灣出現爭議的重要來源之一。過去二十年對台灣的強力壓制與這個發展直接相關。

可是當習近平上任後將統一台灣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結合起來,基本上改變了過去沿襲統獨框架的台海安全方程式。當習近平認為沒有統一台灣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表示未來政策不會停留在反獨,而是進一步的促統,同時在萬一和平統一無法達到,會使用軍事手段。這個改變意味著即使台灣沒有宣布獨立,持續使用「九二共識」,但只要對九二共識的理解不是趨於統一,或者在統一沒有顯著進展,在台灣沒有宣布獨立時,中國依然會使用軍事力量達到統一目標。

現在使用軍事手段不是為了反獨,而是理解和平方式不可能統一後,就要用軍力打下台灣以完成完全統一。當不宣布獨立也可能會被攻擊後,導致台海緊張的動力關係就不再是「台灣是否傾向獨立」了,而是只要台灣無意統一,就意味台海必將一戰。

二、習對台政策是促統高於反獨,但2027前台海必有一戰的判斷從何而來?

美國拜登政府現在認為中國遲早會對台灣發動攻擊,因此不是會不會打,而是中國會在什麼時候打。這是個非常重要的新判斷

但美國戰略社區現在對於中國「何時」攻台的判斷正出現激烈辯論。主要的爭議在於中國通們,認為現實主義派的戰略家們在過度炒作中國六年攻台論。基本上中國通們對於去年前後任印太司令提到的2027年前攻台說,多不表同意。基本上他們認為中國不會因為外在原因,而是根據內部的政治需要,決定何時攻台。他們也認為中國不會訂出公台時間表,因為出現時間表反而會綁住自己,失去對台的政策彈性。

根據同樣的邏輯,這些人也認為侵烏戰爭對中國攻台決定的影響不大。一方面兩者的戰場環境完全不同,但更主要的是「統一台灣」對中國是這麼重要的歷史任務,中國不會因為外界因素的改變而影響其攻台的決定與作為。根據同樣的邏輯,他們也不認同中國會為了轉移內部注意力而發動對台戰爭,因為他們認為對台戰爭是個相當刻意的與細思的作為。

但弔詭的是,同樣的這批人卻認為裴姨此時訪台,會讓台海陷入緊張並增加擦槍走火的風險。如果中國統台作為是這個要精心設計與縝密的籌畫,不會被外界的「竄訪打鬧」而改變,那認為裴姨來台會迫使習近平傾向於挑起戰端的判斷,又是從何而來呢?

三、習一旦發動台海戰爭,幾乎就面臨世界大戰核子戰爭

此外,台海戰爭一旦爆發,根據俄烏戰爭的經驗,可能會很快升級到核戰邊緣,也很快會形成世界大戰。這是因為習近平這個人的做事習性。

根據習近平過去的作為,包括他會主張中國需要自給自足,不惜與全球化對著幹,提出以內循環為主的經濟發展戰略;不惜葬送整個香港與趕跑外資,也要完全控制香港,對反送中運動採取全面殲滅態度;不管對上海與中國整體的經濟代價,堅持對武漢肺炎的清零政策等,可看出習近平遇到困難的直覺反應不是去解決或面對問題,而是在既有的方向上,意圖以更堅決的意志與不惜耗用物資,也要以輾壓對手的方式完成。因此習近平只有兩種對手,要被輾壓的對手與已經投降的對手。習的字典沒有妥協與共存,只有貫徹意志堅決鬥爭。

因此這樣的領導者在面對問題時,其決策傾向於加碼推進意圖輾壓,而不會認賠殺出或見好就收。當習近平在其對台戰事不如意時,只會投入更多資源意圖取勝,當看到台灣有幫手時北京會想要找其他幫手以對抗之,而不是見勢不行走下階梯。當謀受戰損無法取勝時,更不能排除習近平意圖運用核武一次殲滅台灣的有生反抗力量,並以此震懾其他剩餘的反抗勢力。特別是當俄羅斯成功以核武嚇阻北約對烏克蘭的進一步協助後,中國也可能會依樣畫葫蘆,積極使用核威脅以嚇阻日澳等盟友協助台灣,甚至會丟核彈到台灣,以顯示中國有不惜運用核武的決心。台海防衛戰屆時不能排除中國使用核武的可能性。

四、不能自動假設中國久攻不下台灣就自動會導致共黨被顛覆

關於台灣保衛戰的另一個需要重新檢視的假設,是我們不能認為當中國久攻不下台灣後,就會對中共內政造成很大影響,甚至會嚴重弱化習近平的領導權威。過去台灣保衛戰認為以拖待變的一個重點,是認為久攻不下會讓像習近平這樣的領導者嚴重失去領導威信,進而危及他的統治正當性,甚至會導致他,或是中國共產黨的垮台。

但如果看到普丁攻烏的發展,即便俄羅斯軍隊表現不佳,至今沒取得重大戰果,還讓俄羅斯蒙受嚴重的西方制裁,且俄羅斯年輕人無意為普丁個人的政治豪賭犧牲生命,但普丁至今為止依舊牢牢掌握俄羅斯的統治威信,其權力的鞏固反而較侵烏前更甚。普丁不僅沒受到真正的挑戰,反而利用侵烏戰爭掀起一波反西方熱潮,將西方對俄制裁描繪成是俄羅斯被西方逼入牆角,而不是普丁個人作為所導致。

過去中國有對外動武的經驗。中國在韓戰犧牲數十萬軍人,但此舉讓中共藉由美軍彈藥之助,順勢幫其殲滅了殘留在中國的國民黨軍勢力。中國在懲越戰爭犧牲巨大,甚至多位軍事專家認為中國實際上是輸家,但此舉反讓鄧小平進一步鞏固威望,大大消耗軍隊力量反讓其推四個現代化時,沒有來自軍方的阻力,使其可以將軍隊現代化的優先順序放到最後。因此我們不能自動認定習近平在對台戰事不順,可能進入長期化後,其統治威權就會大幅喪失,甚至共黨的領導威信就因此會受到重創。

五、烏克蘭戰爭教訓之一,不輸不是贏,須在戰場上重擊對手才能阻止對方

烏克蘭早期阻止俄羅斯進攻基輔的經驗相當可貴,也被美方認為這是不對稱防衛的最佳典範。但隨著戰事進入第二階段以及俄羅斯的調整,不對稱防禦的限制也跟著被顯現。戰場上的小而多等種種單兵的不對稱武器的好處是可以逸代勞,於防務地點透過游擊方式重創對手,打亂對手的戰鬥節奏與指管通情補給等。但第二階段則發現不對稱性武器面對傳統大火力、長射程等武器還是有限制。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烏克蘭第一階段的不輸並未帶來第二階段防衛戰的優勢。俄羅斯在第一階段固然損失不貲,但基本上是軍隊的損失,一般老百姓對此毫無感受。普丁只要能夠將前方與後方區別清楚,俄羅斯一般來說不會去思考戰爭的傷害,要能感受到問題也起碼要過幾年之後才會有感。但作為戰略縱深有限的國家如台灣,我們能用幾年的時間來撐過戰爭嗎?特別是當台灣在第一階段防衛獲得成功,擊潰了入侵台灣的中共軍隊,讓老共三天亡台,或一周滅台等論調沒有成功。但台灣隨即要面對的可能是戰爭的長期化。特別是當長期化的結果是以台灣為主戰場,屆時一定是台灣百姓的犧牲會是最大,即便解放軍無法越雷池一步,但中國百姓可能依舊過著歌舞昇平的日子,不知道台海前線戰事的慘狀。

在這個狀況下,期待習近平的統治權威被挑戰是緣木求魚,除非中國百姓真實感受到戰爭的不便,甚至是痛苦,才會進而對政治領導施壓。如果戰爭侷限在台灣島上,屆時只是台灣人民受害,中國人民則是毫不知情,更反而會強化其對攻台戰爭的支持。

此外,台灣縱深有限,台灣防衛戰不可能期待將縱深放在台灣而我們還可以贏的。畢竟中國能夠持續從期基地派遣軍隊過來,討論的只是派遣多少的問題。烏克蘭戰爭顯示將防衛戰的火力侷限在烏克蘭境內無助於烏克蘭的防衛,我們必須有對敵地攻擊能力的飛彈、火箭或飛機等武器,藉由攻擊對方軍事措施,降低對方發動第二波、第三波、第四波的能力,甚至可以擾亂對方的作戰部署。悶著頭在自己的土地上挨打無法取得決定性戰果,只是讓對方感覺享有一個不擔心後果的攻擊態勢。

這就牽涉到一個觀念,到底台灣防衛戰是要「不輸」(讓中共軍隊上不了岸),還是要能「打勝」,讓中國連進攻的本都被消滅殆盡,嘗到失敗的滋味後退兵。如果預期台灣防衛戰的結果是要透過和平協議以完成,談判前的狀態是不上不下,處於相互僵持的「不輸」,還是有清楚的「戰場勝利」,會嚴重影響談判的過程與結果。

中國對裴姨來台照講是有可大可小的彈性,台灣也非常克制的沒有對外高調歡迎,連朝向宣布獨立的動作都沒有,但中國選擇說狠話,強調要讓台灣在沒有宣布任何政治主張時就要因此受苦。裴姨來當天,不管是傍晚對總統府網站的網攻、或是稍晚對外交部的阻斷性攻擊,以及宣布自1996以來最挑釁的台灣周邊實彈軍演,實際演練對台灣的三天封鎖戰。

不僅這些動作將台海緊張推升到新的局面,也顯示中國在二十大後對台作為會更為挑釁與具侵略性,顯示大家對二十大習近平成功連三任後,會進一步考慮對台灣發動軍事攻擊的擔憂,並不是空穴來風。如果戰是必須,那麼如何備戰,以及戰爭發生後如何積小勝而取得整體勝利,取得台灣的長治久安,有志者就必須要趕快有對策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