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22年8月31日星期三
顏純鈎:二十大唯小修小補,誰上誰下無關宏旨
戈尔巴乔夫去世 中国的戈尔巴乔夫何在?
20220831
自由亚洲电台记者:王允 - 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周二病世,引发中文舆论圈对他的功过热议。有人认为,戈尔巴乔夫促成苏联解体,是他要担负的历史责任;但也有人说,戈尔巴乔夫最大的贡献就在于结束了共产党对苏联的统治。
戈尔巴乔夫逝世的消息在中、西方引起的舆论反应有显著的差别。英国广播公司(BBC)、《纽约时报》以及半岛电视台等西方媒体纷纷称颂戈尔巴乔夫帮助结束冷战、推动两德统一等历史功绩,称他是历史伟人。但中文社媒则在他促成苏联解体等问题上争论不休。
共产主义掘墓人
中共官方的表态极其简略,甚至显得简陋。
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8月31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就此表示,戈尔巴乔夫先生曾为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作出积极贡献。我们对他病逝表示哀悼,向他的家属表示慰问。
赵立坚寥寥几句话,只集中在中苏关系,给外界解读官方对戈氏的态度留下巨大空间。
事实上,戈尔巴乔夫在位仅六年。1985年他出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后,出于对苏共执政70年却让苏联陷入严重困境的不满,开始对苏联进行多方面改革。在政治上,苏联政府先后开放党禁、报禁,政治、言论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自由迅速扩展。在经济上,苏联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并对西方投资者给予让步。
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官方公众号"之江轩"刊发了一篇文章,认为正是戈尔巴乔夫"新思维"下的这一系列改革,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让苏联这个庞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轰然倒塌,建党93年的苏联共产党宣告自动解散,这个结果令人无比错愕。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苏联的垮台更是点滴在心头。《纽约时报》曾报道,习近平2012年"南巡"时、对苏联的瓦解有过"竟无一人是男儿"感叹。
但在自由的中国网络防火墙之外,中国官方的这种观点却受到了激烈的反驳。华盛顿智库哈德逊研究所中国中心主任余茂春向本台分析说,恰恰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释放了苏联社会的活力,"首先,开放党禁、报禁之后,就有跳出共产党之外的一个体制出来了,比如像叶利钦这样的人;另外一个就是有基层选举,基层选举就是把共产党的基层管理人员全部都选掉了,这就是民主的活力。"
杜克大学教授连曦则认为,要从个体自由的角度来看戈尔巴乔夫的贡献,"戈尔巴乔夫所做的事情,导致苏联的解体,如果从帝国的解体来说,是他们的一个损失,但如果是从人类的角度来看,从前苏联人民的个体、个人的自由角度来看,戈尔巴乔夫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
有局限的功臣 不开枪避免苏版"天安门事件"
戈尔巴乔夫常常被外界称为共产主义掘墓人,这一方面是因为苏联共产党是在他手中解散的,一方面也是因为,随着苏联解体,原先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国家阵营也作鸟兽散。
但戈尔巴乔夫本人并非反对共产主义,他在青年时期就是共产党员。在2018年上映的纪录片《会见戈尔巴乔夫 Meeting Gorbachev》中,熟悉戈尔巴乔夫的人介绍说,戈尔巴乔夫的初衷只是改革共产主义,但不是取消这种制度。
随着1991年"八一九政变"失败,戈尔巴乔夫在叶利钦的胁迫下被迫交出权力,并宣布苏联共产党解散,苏联也随后解体。但随后俄罗斯的政局并没有向更好的民主体制演变,而是走向独裁专制。
戈尔巴乔夫自己在2010年接受英国广播公司时也承认,前苏联的改革只走了一半的路,所以才会有叶利钦独裁体制的出现。
华盛顿人权组织公民力量创始人杨建利认为,戈尔巴乔夫身上显然还有历史的局限,"当时他对民主制度的设想肯定是非常微弱的,基本上他是从人道、从政治宽松的角度出发,同时也是要救国,甚至当时有人说是为了让苏共更好的执政,从这些方面考虑走出的那一步。"他强调,每个伟人走出一步之后,其结果往往不是他们能控制的。
余茂春则认为,戈尔巴乔夫还有一个巨大的贡献,就是当苏联社会出现自由化潮流时,并没有采用普遍镇压的手段,"戈尔巴乔夫在衡量了中共天安门大屠杀事件后,他觉得继续走老路,开枪镇压人民的声音是没有前途的,所以他在访问中国之后,对他所实行的一系列政策所造成的不满,他没有实行血腥镇压,这是一个伟大的举动。"
余茂春所提到的戈尔巴乔夫访华之行,中国人的记忆应该还很清晰,当时正是1989年天安门民主运动期间。也就是在这次访华行程后,中苏宣布实现双边关系正常化。
对中国的启示
戈尔巴乔夫去世的日子恰逢中共二十大前夕,习近平将连任中共最高领导人的传闻已经街知巷闻。舆论间愈加重视领袖人物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在1989年的访华行程中,戈尔巴乔夫会见了当时的中国改革派领导人物、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后者在"六四事件"之后被迫下台,坊间常有人将赵称为戈尔巴乔夫式的人物。
但连曦认为,虽然两者所处的历史阶段有相似处,但差别也是明显的,"在戈尔巴乔夫之上,没有一个'俄国式的邓小平',所以他可以放开手脚去做他的改革;不幸的是,胡耀邦、赵紫阳从来没有过戈尔巴乔夫那样的活动空间。"
余茂春则认为,中国的悲剧并不是没有戈尔巴乔夫式的人物, "中国党内的改革家改来改去还是共产党那样的一党专制,就像戈尔巴乔夫当年的初衷一样。如果没有党外的推动,没有人民的力量,没有摆脱共产党控制的党外的力量,中国的民主,中国的开放社会是没有前途的。"
明光华 | 战败之前普京的选择:核按钮?还是毒衣领?
俄乌战争已经半年,俄罗斯侵略者的败相渐显。东部战场的停滞不前、赫尔松的岌岌可危,尤其2014年被俄罗斯占领的克里米亚最近的大爆炸和前天普京国师杜金的女儿被暗杀惨死事件,都是俄罗斯战败的不祥之兆。
许多人担心,普京俄罗斯一直明里暗里扬言使用核武器,如果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进入崩溃阶段,失败不可避免时,普京会不会发疯真的使用核武器?按下核按钮?这个担心不无道理。就像普京突然入侵乌克兰,举世震惊。谁也想不到,二十一世纪了,普京会干这种反人类反文明的野蛮蠢事。专制独裁者的疯狂,的确是正常人无法预测的。
然而入侵乌克兰与按下核按钮,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入侵乌克兰,普京和俄罗斯民族主义者们认为有胜算,甚至欧美干预力度不太大的话,侥幸获胜的希望是存在的。尤其有2014年霸占克里米亚的甜头,西方抗议制裁不力,俄罗斯不也挺过来了?
但如果按下核按钮,性质大为不同。那不仅是对乌克兰、欧洲而是对整个人类正义公理、对世界和平安全的公然挑战和威胁。俄罗斯毫无胜算!因为美国、北约是一个强大得多的核联盟,一旦开打很可能不是乌克兰和欧洲毁灭,相反毁灭的是整个俄罗斯。他们不能不顾忌。此其一。
其二,在网络、卫星导航技术完全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俄罗斯的核武器能不能成功发射及准确抵达目的,大可疑问。美国白宫发言人普萨基4月23日,对俄罗斯的核威胁时,严正表态:"我们向全世界郑重保证,如果俄罗斯敢动核武,乌克兰绝不会是第一个落下核弹的地方。"联想起普京威胁对乌克兰动用核武时,星链大王马斯克在推特上向俄罗斯总统普京喊话称,"我特此挑战弗拉基米尔·普京。要单挑。赌注是乌克兰。"言外之意,马斯克的星链有能力让普京的核武器改变轨道,成了自作自受的灾难。此外,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的一次导弹发射,结果发射不久很快改变轨道发回自己阵地爆炸。更让人对美国拥有改变导弹轨道的高科技能力浮想联翩。这不能不让俄罗斯惊恐、忌惮、须三思而后行。以致虽然俄罗斯损兵折将、损失惨重,战事一筹莫展,却依然不敢动核武器的邪念。
其三,俄罗斯有多少人愿意为普京的疯狂陪葬?民族主义喧嚣,喊喊口号很畅快,占领别人的土地也可以满足大斯拉夫民族主义的自豪感,但以自己身家性命、甚至一整个俄罗斯民族为代价去为普京的疯狂垫背,相信不会有多少人支持。届时核按钮指令能否下达贯彻,估计连普京自己都没有把握。相反,这对普京会是一个最危险的时刻,普京下达这样疯狂的指令时,同时很可能是他身首异处的时刻。
当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完全失利、战败后,对于普京来说,最体面的下场是,像一个合格的克格勃那样面对死亡,咬一咬衣领的毒药自杀——如果他还保有这样的"衣服"、如果他果真是一条硬汉。最好不是他杀——被愤怒的下属或反战英雄像对待齐奥塞斯库那样耻辱地击毙。更不是被扭送到海牙国际法庭审判丢人现眼。
然而对于英勇的乌克兰人民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而言,我们希望看到被扭送到海牙国际法庭公开受审的普京,让这个战争狂人、狂妄自大的专制独裁者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那些和普京一样的专制独裁狂人瑟瑟发抖吧!
读者推荐
俄乌战争:冰冷数字背后的惨重代价
在180多天日复一日的循环里,随着一次次导弹袭击、枪声四起和暴行的报告出现,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残酷记录也越来越多。乌克兰平民付出了沉重代价:5587人已被证实死亡,而真实数字据信数以万计。难民已经超过660万。双方军事损失都很惨重,据称有约9000名乌克兰人和多达2.5万名俄罗斯人丧生(乌方战报是约4万多)。
平民伤亡
周一,联合国报告称已证实乌克兰5587名平民死亡,其中包括149名女童、175名男童和38名性别未知的幼儿。报告称,至少有7890名平民被证实受伤。但这只是得到确认的平民伤亡数字。联合国官员承认,真实数字无疑要高得多。实际平民伤亡可能数以万计。这是乌克兰官员经过数月的遗体搜寻后得出的估计。在首都附近的布查,居民们仍未将在一个月的俄占期间被杀害的大约400名平民安葬完毕。乌克兰国家警察局长伊霍尔·克雷缅科表示,俄军败退之后,首都基辅至少有1500名平民丧生。在俄罗斯占领部队撤出几个月后,布查的居民仍在安葬死者。乌克兰官员认为,南部城市马里乌波尔至少有2.2万人在数月的俄军围困中丧生。他们援引了目击者的描述、卫星图像显示的乱葬岗以及展示街头陈尸的视频片段。
军事伤亡
俄罗斯和乌克兰都对各自的军事伤亡情况严加保密,但西方分析人士认为,两国都伤亡惨重。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瓦列里·扎卢日内周一表示,约有9000名乌克兰人在前线阵亡。他在一次老兵集会上发表了这番讲话,但并未说明是否涵盖了乌克兰军队的所有军种。这一数字也无法得到第三方独立消息来源的证实。相较之下,在乌克兰和俄罗斯支持的部队之间长达八年的冲突中,约有1.3万名乌克兰士兵和平民被杀。俄罗斯上次公布官方军事伤亡数字是在今年3月,当时它声称有1351名士兵阵亡。同时期美国官员估计的这一数字约为5000人。四个月之后,英国军方估计有2.5万名俄罗斯人阵亡,受伤则数以万计。本月,五角大楼官员估计有七至八万俄罗斯人阵亡或受伤;他们估计的死亡人数为2万。美国官员称,他们的估算是基于卫星图像、通信拦截、社交媒体和实地媒体报道。显然这是不全面的。五角大楼官员估计有2万名俄罗斯士兵在入侵乌克兰期间丧生。在全面入侵之前,俄罗斯约有90万现役军人。英国官员估计,包括增援部队在内,最初参与入侵的部队规模约在30万人。美国国防官员称,俄罗斯投入了近85%的地面部队参加这场战争。
难民及流离失所者
根据联合国最新估计,欧洲各地已有超过660万乌克兰难民的记录,其中380多万人注册申请了"临时保护"或是欧洲其他类似的国家保护计划。联合国官员估计,乌克兰国内大约有700万人流离失所。由于战斗、桥梁公路被毁和资源缺乏,约1300万人被困或无法逃离交火地区。
基辅西北部一处城镇中被摧毁的房屋
被毁房屋及城镇
基于乌克兰政府部门提供的信息,基辅经济学院的研究显示,自2月以来,俄罗斯对乌克兰各地的炮击和导弹袭击已摧毁逾13万栋建筑。自2月以来,有311座桥梁被毁;18.8万辆私家车被损坏、摧毁或扣押;超过2.4万公里的道路受损或毁坏。
经历俄军一夜炮击的乌克兰东部城市克拉马托尔斯克
研究人员报告称,被破坏、摧毁或没收的建筑类别广泛,至少有:私人宅邸11.5万座、公寓1.5万套;教育设施2290处(其中幼儿园798家);商店1991间、购物中心27座;医疗设施934处;文化设施715处;行政大楼511栋;油库28处;民用机场18个……
被占领土
在全面入侵乌克兰的几年前,俄罗斯已经非法吞并克里米亚并支持分离武装占据了乌克兰东部约1.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这两个地区约占乌克兰60.3万平方公里总领土面积的7%。
乌克兰官员声称,俄罗斯现已控制该国大约20%的领土,包括东部的整个卢甘斯克州以及南部赫尔松的大部分地区。
前线
绵延约2400公里的前线,从乌克兰南部穿过东部的卢甘斯克州,一直延伸至东北部的哈尔科夫地区。扎卢日内总司令8月中旬表示,东部和南部总计700至800处乌军阵地每天都会遭到俄罗斯部队的轰炸。
乌克兰士兵在缴获的俄罗斯坦克周围休息
西方分析人士称,俄罗斯损失了大量装甲车辆和重型武器。五角大楼政策副部长科林·卡尔本月表示,俄军装甲车辆的准确损失应在3000至4000辆之间。乌克兰与俄罗斯都消耗了大量弹药。
乌克兰士兵用榴弹炮向顿涅茨克地区俄军目标开火
基辅经济学院估计,截至周一,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破坏对乌克兰经济造成了多达1135亿美元的损失。研究人员估计,重建所需的最低资金接近2000亿美元。乌克兰政府估计,每月需要支出50亿美元来维持基本服务,保证已受重创的经济能继续运行,而这一数字在秋冬可能会继续增加。总计恢复成本达到7500亿美元。
大量援助
美国承诺向乌克兰提供总额超过540亿美元的援助,为全球最多。国务院表示,自2月24日以来,拜登政府已向乌克兰提供超过99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这包括数十辆装甲车和火炮系统,大量炮弹和16架"海马斯"发射车,西方分析人士认为,这种先进的火箭系统正在帮助乌克兰破坏俄军补给线。
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自开战以来一直在跟踪援助情况,其数据显示,英国承诺的军事援助金额位居第二,总计40亿美元。紧随其后的是欧盟机构(25亿美元)、波兰(18亿美元)和德国(12亿美元)。基尔研究人员称,欧盟机构向乌克兰承诺的财政援助最多,达到123亿美元,之后是美国(103亿美元)、英国(21亿美元)、加拿大(18亿美元)和德国(11.5亿美元)。美国的援助包括向乌克兰政府提供的85亿美元直接预算支持,以分期支付的方式进行;同时还向乌克兰及战争地区提供超过15亿美元的人道主义援助。总体来说,捐助国已向乌克兰承诺提供超过830亿美元的援助。但基尔研究所的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夫·特雷贝施表示,这些资金流入乌克兰的速度"非常缓慢",这是欧洲政治分歧的一个迹象。"送去大量火箭炮很困难。但送钱就容易多了,"他说。"财务层面的情况表明,这与政治意愿以及事务的拖延有很大关系。"
根据乌克兰的研究,这场战争给乌克兰农民和农商企业造成的利润损失、设备损坏和运输成本共计达到230亿美元。美国农业部预测,在今年的收获后,乌克兰小麦出口额将较去年的51亿美元减少一半左右。乌克兰当局估计,俄罗斯在黑海的封锁使得约2000万吨粮食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无法运输。
乌克兰学校战火下开学先挖防空洞
乌克兰学校在学期开始前竞相挖建防空洞。在乌克兰各地,当局正在建造防空洞,并在乌克兰近600万学龄儿童于9月在线或亲自返校之前修复数千座在俄罗斯军队炮击中受损的学校建筑。
据路透社报道,乌克兰学校在学期开始前竞相建造防空洞。目前乌克兰只有41%的学校、托儿所和大学有防空庇护所。但鉴于战争对乌克兰及其儿童的社会和经济长期影响以及逃难者返回的意愿,复学是政府的首要任务。据乌克兰教育和科学部称,自俄罗斯于2月24日开始入侵以来,乌克兰近2300所教育机构遭到炮击或轰炸,其中286所被彻底摧毁。联合国数据显示,在俄罗斯侵略乌克兰战争中,超过350名儿童死亡、586人受伤。实际数字可能要高得多。官员们热衷于恢复教育,部分原因是为了让女性重返工作岗位。但内政部在评估乌克兰26000所教育设施中的约80%(从小学到大学)时发现,只有41%拥有现场教学所需的防空洞或防护结构。建设防空避所,这比几个月前增加了400%,而且在接下来的几周内仍有可能完成更多的避难所。但是前线附近的地区可用性很低:在俄罗斯军队最近加强炮击的 Mykolaiv 地区,只有16%的学校有避难所。
拯救儿童组织乌克兰国家主任索尼娅·库什说,因此,数百万儿童和青少年将被迫继续远程学习,战争加剧了因新冠病毒关闭两年后已经很明显的问题,包括青少年的高辍学率。伊尔平一所学校主任伊万·普塔什尼克告诉路透社,伊尔平学校的防空洞可以容纳300名儿童,这只是其2000名学生的一小部分。利沃夫国立大学校长Volodymyr Melnyk说,战争造成的学习差距是"乌克兰的悲剧"。该大学正在制定计划,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在线工作,同时成千上万的学生自愿帮助难民。乌克兰前财政部长娜塔莉·贾雷斯科表示,恢复教育将鼓励数百万在战争开始后逃往欧洲的妇女和儿童返回。娜塔莉·贾雷斯科告诉路t社说,"他们是乌克兰的生产力栋梁,实际上是国家的未来。"
某胖:有人在用历史给我们展示未来
某官方历史研究院给"闭关锁国"翻案的文章《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造成的巨浪还未平息,他们又搞幺蛾子了,这次是公然赞美义和团。而读完新一篇《义和团运动不应被污名化》,我已经不再愤怒了,我只是绝望,因为我知道他们这是在告诉我们未来会是设么样子。
闭关锁国无非是把老百姓圈起来,薅羊毛,目的只是某些人过人上人的日子;但是,义和团则不同,义和团是主动出击。这就意味着,有人在把盲目排外合理化。为什么要这样做,一定是在做利用义和团的理论准备。一旦使用了义和团,那就意味着有人的财产要失去,生命要失去。
用历史阐释某种意识形态不是新鲜事,当初姚胖子批海瑞罢官就是给一部分人扣上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继而掀起一场血雨腥风;而现在历史研究院这两篇文章则完全是用近乎直白的语言告诉我们,他们要做的两件事的定性是这样的:一,闭关锁国是必要的;二,扶清灭洋的义和团功劳显赫,展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需要大力扶持。
第一篇文章《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外资虽然带来了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流程和科技应用,带来了产业链、就业岗位和税收,但是,他们同时也带来了资本主义思想,这种思想会推动颜色革命。所以,不需要适应全球贸易规则,更不应该惧怕欧美将我们排斥在全球产业链之外;改革开放是危险的,一定要保护国企的垄断地位,保持国家对市场的绝对控制,这样的话国家才能安全。同时,这篇文章也警告国人,未来采取收缩战略时,那你们不可以批评这是闭关锁国,不可以指责这是与世界脱钩,要赞美,说这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谁敢妄议,谁就是挑战国家主权!
第二篇文章《义和团运动不应被污名化》则走得更远。作者不仅否认义和团组织不是乌合之众,否认他们盲目排外、毁洋货、烧教堂、残杀教民、挑起外交冲突,反而定义为义和团有统一而清晰的斗争目标";"义和团高举'扶清灭洋'旗帜,展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义和团运动坚决抵抗西方帝国主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键节点之一。"这实际上就是暗示,未来应该支持这种行动。
上一次的类似义和团行动是某种兵,他们给这个国家带来了什么我们都知道,现在历史研究院公然借研究历史鼓吹义和团运动,其用意不言而喻。这是一种切香肠的手段,下一步他们还会进一步挑战我们的底线。接下来我们是不是要给拿U型锁的蔡洋平反?是不是要给苏州那个没收女孩和服和袜子的警察授勋?
一个级别如此之高的历史研究院,居然为为闭关锁国翻案辩护,为义和团招魂正名,这不是历史研究,这根本就是在阐述未来的某种意识形态走向。以前这种意识形态曾经批判过相对论,接下来他们会批判量子力学甚至会重试李森科学说吗?他们为何如此颠倒黑白?如果不是有人授意,我借他们个胆儿也不敢。那么,谁授意的?联想到一些其他的迹象和言论,细思极恐。
我现在真的无限悲哀,我们知道这两篇文章说的是什么,他们也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但是,他们就是这样说了,而且也这样做了,而我们却毫无办法。这两篇文章不是历史,但是,我们也不敢说这不是历史;我们知道这是未来,但我们不敢说这是未来。
历史研究院与其说是个学术机构,现在不如说是个宣传机构。他们并不在乎自己这两篇文章是不是有重大的逻辑错误,他们也不在乎自己推崇的东西对整个国家百害而无一利,更不在乎会将社会推向和处?他们这是一种宣示,明 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他们铁了心就这样干了。
接下来,我觉得他们可能会否定五四运动,因为,在他们的语境里,在他们的逻辑中,五四运动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技术和制度妥妥地就是破坏国家安全,甚至会加速西方对中国的控制,这就是典型的卖国。而一旦是五四被否定了,那就不是简单的探索2.0了。
很多人都在抱着一丝幻想等风来,现在风来了,他们忽然发现这不是邪风,歪风,这是真正的寒风,它预示着凛冬真的来了。未来若干年,某种历史会重复,某种生活方式也会重复。黄河水不会倒流,但是,长江水会干;上帝会拯救世人,但他不会拯救不相信自己的人,更不会拯救索多玛城。
宿命,是一个有着蝴蝶效应的大换算率。一个框架,涉及好几代人。我们不会遇到《黑客帝国》当中尼欧那样救世主,我们更不会遇到后来幡然醒悟的史密斯,我们面对的只有更优化的框架,根本没有逃离的可能。逃不脱,暂时又死不了,活着又痛,这种绝望恐怕不只有少数人能能感受得到,岁月静好婊也不会幸免。而这一切,都归结为两个字:折腾。
——读者推荐
余杰:放弃权力是他最大的荣耀——读格拉乔夫《戈尔巴乔夫之谜》
如此重大的事件,却被人们悄然忘却——甚至包括这出伟大戏剧的主角戈尔巴乔夫。被迫退出权力中心之后,戈氏成立了新的政党——俄罗斯社会民主党。然而,戈氏本人在一九九六年的大选中只获得百分之零点五的选票,他所领导的党在一九九九年底的议会大选中没有获得任何议席,对俄罗斯政局无足轻重。对于这样的结果,戈氏的心中一定是百般滋味俱全,但他确信这样一个事实:他带来了自由,而自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领袖和民众都需要付出不同的代价,如同学者切尔尼亚耶夫所说:"作为政治家,戈尔巴乔夫输了。作为救世主,他将载入史册,救世主的命运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这里,用"救世主"来定义戈氏未免过于夸张,用"先知"这一说法也许更为贴切。俄罗斯《文学报》如此评价戈氏的历史贡献:"他打破了极权主义专制制度的历史继承性,按照奥威尔的说法,这种专制制度,即'权力作为目的本身'乃是极权主义国家存在的惟一意义。他的失败是他自觉的选择,他的不成功是他的立场。"换言之,他被忘却,是他的光荣。曾在苏共外交机构在担任要职、并出任苏联总统顾问和新闻发言人的安德烈•格拉乔夫,后来出版了《戈尔巴乔夫之谜》一书。这是俄国国内第一部关于戈氏的个人传记,将其与戈氏本人的自传参照着阅读,能更加清晰地了解戈氏所领导的改革的脉络、戈氏事业的成败及其历史意义。
戈尔巴乔夫是谁?有人认为他是泱泱大国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掘墓人",有人则认为他是具有人的面貌的社会主义的预言家。有人认为他的过错在理想主义,在于对"民主的自动作用"的浪漫信条,有人则认为他是在一个习惯沙皇和暴君的国家里不够果断的领导人。那么,那种看法更接近真实情况呢?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格拉乔夫具有宽广的历史视野,他发现戈氏的出现和掌权是历史的必然:克里姆林宫连续经历了三场葬礼之后,人们再也忍受不了"老朽治国"的状况了,于是在政治局中最为"生气勃勃"的戈氏自然而然就脱颖而出。戈氏带领苏联走上变革之路,这是昔日赫鲁晓夫不敢迈出的步伐。赫鲁晓夫有限的改革,导致自己在政变中被逐出权力核心;而戈尔巴乔夫突破所有禁区的改革,则终结了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本身的寿命,他自己的权力基础亦不复存在。这需要超人的勇气。格拉乔夫高度评价戈氏的历史地位:"改革的经历中,有靠传主戈尔巴乔夫的倡导、政治勇气和对选定目标的执著追求作保证的无可争议的成就。他所选定的目标是:民主,法律至高无上和国际关系中不接受暴力。"我在俄罗斯访问期间,接触到各个阶层的民众,大部分人对戈氏持比较正面的评价,认为他是"有缺点的好人",在前苏联的历届领导人中,惟有他享有较好的声誉。
格拉乔夫是戈尔巴乔夫的辩护者。在污水横溢之中,戈氏需要这样一个辩护者,他也有资格获得这样一个辩护者。在香港凤凰卫视为戈氏拍摄的记录片中,我看到这样的画面: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健步如飞地步行在红场外的道路上。戈氏失去了帝国,失去了妻子,居住在莫斯科郊外一幢普通别墅中,他的事业只剩下一个小小的基金会。戈氏告诉记者,他对当年所做的一切并不后悔,"对于一个真正的政治家来说,其目的不是保卫自己的权力和地位,而是推进国家的进步和民主。"一九九一年年末,在告别政坛的讲话中,戈氏自豪地对自己的执政生涯作了总结:"消灭了那个早已使我国无法成为富足安康、繁荣富强国家的极权主义体制。在民主变革的道路上实现了突破,自由选举、出版自由、代表制政权机构、多党制均已成为现实。社会获得了自由,政治上和精神上得到了解放。这是最主要的成就。"此时此刻,从未给任何人当过助手的柳巴尔斯基,主动来为失去权力的戈氏服务,戈氏再也不能给他什么,他夸奖戈氏,不是因为意图,恰恰是因为结果:"首先我想对他表示感谢,因为他为我们的自由所做的比任何别的人都多,我们未能充分地利用自由,这不仅仅是他的错。至于戈尔巴乔夫并不都是自觉地这样做,有时甚至带有相反的意图,这并不重要,归根结底,历史上只对结果作出评价,而他超过了所有的期望。"这是一种中肯的评价。
对于惟权力论者来说,戈尔巴乔夫是一个谜。他为什么会启动改革呢,既然他知道改革终将改到自己头上?戈式的改革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还是一时心血来潮?是对历史命运的自觉,还是一种身不由己、半推半就的策略?有一位持"新左派"立场的中国学者自以为是地认为:"戈尔巴乔夫顺从了西方帝国主义搞垮苏联的阴谋,他为此而追悔莫及。"这是一种典型的"阴谋论",它显得那样无知与可笑——不是谁搞垮了苏联,而是极权制度无法适应历史的发展。戈氏从来没有感到"追悔莫及",在回顾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的时候,他百感交集地指出:"当时要背十字架。即使到了忍受不了的时候……"对此,格拉乔夫分析说,即使戈尔巴乔夫在担任最高元首的职务的时候,也是整个体制中的"持不同政见者"。这一说法有点故作惊人之语的味道,但它揭示的却是实情:被苏联当局放逐的作家西尼亚夫斯基,早就看透了这个超级大国的执政者有一颗类似持于不同政见者的心灵,这一身份一直保持至今——如今在野的戈氏在批评新政权时,说自己是受了另一位持不同政见者、俄国另一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萨哈罗夫的鼓舞。
当然,戈氏也深受时代的限制,格拉乔夫指出(戈氏本人后来也意识到)当时的改革存在两大失误:一是未能及时将党一分为二,即将党内具有改革意向的那部分从官僚主义机关的重压下解放出来。戈氏一味走调和主义路线,结果造成了党内健康力量被那些癌细胞所吞噬。戈氏没有料到党政系统的"中间环节"在改革道路上会成为如此严重的障碍——这是褐色的官僚化的党机关、刀枪不入的保守阶层,它阻碍着锐意改革的领导层与愿意热情支持他们的大多数民众的重新组合。戈氏不敢冒"分裂党"的危险,一直企图充当左右两派的调和人,却加速了党的溃败。其次,戈氏未能下定决心对"经济基础"进行根本的改造,直到八十年代末期,他还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三心二意。正如戈拉乔夫所论述的那样:"政治民主化与经济改革之间的间隙的出现,不仅是由于改革首倡者在走向市场经济方面迟迟按兵不动,而是由于他们起初在这个领域干脆是在往后退。"这两大失误使得戈氏的改革未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当历史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的时候,他只能退位让贤。
权力不是某个人终身享用的私有财产,权力理应交接和流转。失去权力、放弃权力,不是生命的末日,乃是一个新的开端。在那部凤凰卫视为戈尔巴乔夫所拍摄的记录片中,受中国式的"成王败寇"的传统观念制约,其调子显得哀婉而低沉,仿佛戈氏的平民生命是一个悲剧。我却发现,戈氏的平民生活其实过得相当充实和愉快。只有在谈到刚刚逝世的妻子赖莎时,他才流下了哀恸的泪水。戈尔巴乔夫去大学讲学、去世界各地考察、写作回忆录、回老家看望亲人……他的退休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戈氏的外孙女成为欧洲最出色的时装模特儿,他为她感到骄傲——他的家庭没有像斯大林的家庭一样,斯大林最后孤家寡人,心爱的女儿投奔西方,并对父亲大加辱骂,那才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即便掌权到最后时刻又有什么乐趣呢?儿孙满堂,儿孙个个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是一名曾经担任过专制帝国元首的老人最大的幸福。戈氏给予人民以自由,也给予自己以自由——这就是历史给予他最为慷慨的回报。
有人说戈尔巴乔夫是一个软弱的人,格拉乔夫却认为:"戈氏选择民主说教和公开性作为自己改革计划的主要工具,违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忠告,拒绝'秘密和威望'(况且他知道俄国执政者的'威望'往往仅仅通过非同寻常的暴行来赢得),在许多人眼中他变成了'软弱'、优柔寡断的领导人,担当不起肩头的重担。"与那些信奉暴力机器的人相反,戈氏毅然放弃在国外和国内炫耀乃至使用武力的帝国传统,这并不能说明他是软弱的人,相反这一选择凸现出了他具有罕见的勇气。这种勇气在"八•一九"政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当政变者将苏联总统一家人囚禁起来,逼迫总统在辞职信上签字时,戈氏断然拒绝。瓦连尼科夫将军以军人的直率确切地说明:"不是必须靠边站,而是下台。"戈氏没有在威胁面前屈服,他斥责他们说:"你们和派你们来的人都是冒险主义分子。你们要毁掉自己,那是你们的事。可你们要毁掉国家,毁掉我们所做的一切。"在连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的时候,戈氏没有丧失领袖的尊严。
是的,戈尔巴乔夫被遗忘了,但他安于被人民遗忘的命运。今天的俄罗斯,有人对现状满意,有人则不满意;有人参与投票,有人拒绝不投票;有人痛骂新总统普京,也有人赞美他。最关键的事实是:在今天的俄罗斯,再没有人担心晚上会响起克格勃那可怕的敲门声,再没有一个无时不刻地盯着所有人的"老大哥"。戈尔巴乔夫虽然遭到了叶利钦的"逼宫",但他们的权力基本上是和平交接的。在俄罗斯的历史上,从沙俄一直到苏联,什么时候出现过权力的和平交接呢?哪个下台的领袖能享有"被遗忘"并安详晚年的权利呢?当年,失去权力的赫鲁晓夫,门外时刻停着一辆克格勃的轿车。勃列日涅夫不准赫鲁晓夫在苏联境内出版其回忆录,赫鲁晓夫不得不通过外国记者将手稿的影印件带到西方。该回忆录在西方出版之后,赫鲁晓夫立即受到苏共中央的恐吓,威胁说要取消他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障,他不得不表示屈服,那时何等的羞辱。而戈尔巴乔夫缔造了一个自由社会的开端,他也享受着自己所种下的树所结出的甘美果实:他可以自由地在俄罗斯和西方同时出版回忆录和其他评论文集,他还可以自由地到国内外的大学和各种学术机构去演讲。
戈尔巴乔夫被人民遗忘了,但这恰恰是他的光荣与幸福。当然,某些专制国家的领袖们不会接受这样的价值评价体系,他们有另外的一副天平——对于他们来说,权力永远是第一位的。这就是戈尔巴乔夫与他们最大的区别所在。那些宁死不放弃权力的独裁者们,或者如萨达姆一样被本国法庭处死,或者如米洛舍维奇一样死在海牙国际法庭上,或者如皮诺切特晚年辗转于若干个法庭倍受羞辱……难道这样的结局很光荣吗?与他们相反,作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戈尔巴乔夫获得了一名政治家在当代世界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这种荣誉远远比虚幻的权力和家属贪污腐败的机会更有价值。
晚年戈尔巴乔夫:俄罗斯需要更多民主
莫斯科——近几个月来,许多知名的公众人物都坚称:俄罗斯应该正式宣布,米哈伊尔·S·戈尔巴乔夫(Mikhail S. Gorbachev)是促使苏联解体的罪犯。这些人中至少有一位与弗拉基米尔·V·普京(Vladimir V. Putin)关系密切。
一些人常常要求就相关事件对戈尔巴乔夫进行审判,尤其是像一位国会议员所说的那样,要揭露"第五纵队"在俄罗斯的所作所为。
不过,当今年3月的戈尔巴乔夫85岁生日庆典组织者与乌克兰酒店(Hotel Ukraine)接洽,安排宴会事宜的时候,这栋地标式建筑的所有者在得知寿星老是前总统之后,不肯收取任何费用。
"他们说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他们只会成为市场上的小商贩,成为倒卖违禁品的犯罪分子,"戈尔巴乔夫的密友、莫斯科回声广播电台(Ekho Moskvy)的主编阿列克谢·A·韦涅季克托夫(Aleksei A. Venediktov)说。"他们说:'全靠戈尔巴乔夫,我们现在才能拥有这所有的一切!一个戈比也不要!'"回声电台是俄罗斯的一家重要的自由派新闻媒体。
接受采访时,戈尔巴乔夫对自己在苏联解体25年之后仍然饱受诟病的事实不屑一顾。
"他们有表达的自由,"他说。
但他显然被诋毁民主传统的官方话语以及认为他应该接受审判的观点触怒了。因此他写了很多文章、论文和书籍,来论述在俄罗斯增进自由的必要性。他的英文新书《新俄罗斯》(The New Russia)于5月末在美国出版发行。
当然,也有很多俄罗斯人对他极为仰慕。一些人之所以崇拜他,是因为他推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帮助人们摆脱了共产主义体制所带来的强烈压抑感。尽管一路跌跌撞撞,但戈尔巴乔夫的确带领这个国家走向了言论自由、商业自由和边境开放。
"一些人热爱他是因为他带来了自由,另一些人痛恨他也是因为他带来了自由,"《新报》(Novaya Gazeta)编辑德米特里·穆拉托夫(Dmitri Muratov)说。《新报》是俄罗斯所剩不多的独立报纸之一,戈尔巴乔夫持有其10%的股份。
俄罗斯社会普遍指责戈尔巴乔夫搞垮了苏维埃帝国,让他们沦为了二流国家的公民,尽管一些人承认,戈尔巴乔夫为他们以及他们的孩子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俄罗斯社会不喜欢他;他站在普京的对立面,"韦涅季克托夫说。"普京被视为建设者,他被视为破坏者。"他认为这种看法并不公正。
戈尔巴乔夫接受采访时说,"我反复强调,俄罗斯需要更多的民主。"为时一个小时的采访是在他名下那家日渐式微的基金会进行的。他办公室里最显眼的陈设,是出自妻子拉伊莎(Raisa)之手的一幅油画。拉伊莎于1999年因白血病去世。
"我们听到的很多说法都在强调威权主义,强调决断力,并暗示民主在遥远的未来才能实现,其中一些说法甚至来自和普京关系密切的人士,"戈尔巴乔夫说。"我关注的是,民主是否扎了根,是否以选举为基础,人民是否有机会定期选举领导人,我认为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这也是外交和国内政策保持稳定的基础。"
晚年的戈尔巴乔夫成了一个孤立的人物。他的同龄人多已作古。对普京治下的俄罗斯缺乏民主所做的批评,已经足够让国家电视台对他避之不及。他的死讯被宣布了不止一次。
戈尔巴乔夫并未把俄罗斯缺乏民主这一状况直接归罪于普京,尽管去年在俄罗斯出书时,他对现任总统做了更尖锐的批评。
"他开始患上我患过的那种病:极度自信,"戈尔巴乔夫当时说道。"他认为自己是神的代表,不过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他和其他一些人列举了若干他缓和批评的原因。首先,戈尔巴乔夫并不享有被免于起诉的权利,因此随着克里姆林宫不断损害公民自由,他像许多批评政府的人士一样日益感到不安。他说他害怕被认定为"外国代理人",这个斯大林时期的标签如今再度被启动,基本就是"间谍"的意思。目前,当局正借用这一标签收紧对许多公民社会组织的控制。
"在这个国家,不少思想保守的人已经开始管我叫外国代理人了——他们认为我在为某个人工作,"他说。说出这句话的这个人如果让一切都保持原样,现在可能依然是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因为他之前的领导人基本都是终身任职。
其次,他把大多数困扰着俄罗斯的政治和经济问题,都归为他最痛恨的对手、前总统鲍里斯·叶利钦(Boris Yeltsin)留下的烂摊子,对普京则相对宽容,认为他是对前任的一个必要的纠正。
再次,他在许多议题上同意普京的看法,尤其是在外交政策方面。例如,他支持莫斯科拿回克里米亚,他说全民公决具有合法性——尽管投票是在枪口下进行的。这一立场刚刚导致乌克兰禁止他在未来五年内入境。
作为结束冷战的最大功臣,戈尔巴乔夫感觉遭到了背叛:西方——尤其是美国——扮演起胜利者的角色,把俄罗斯当成被解放的农奴来对待,并把北约(NATO)部队和欧盟摆到了俄罗斯家门口。
"冷战结束前存在一种必胜主义情绪,许多美国人都怀有必胜的信念,"他说。"这是所有的一切走向崩塌的起点。"
但他在国内议题上与普京看法相左,尽管他最常批评的其实是叶利钦。
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是对手,两人都以羞辱对方为乐。1991年,叶利钦平息了一场旨在把戈尔巴乔夫赶下苏联总统宝座的政变,为此,戈尔巴乔夫勉强地向叶利钦献上了一份敬意,但他对叶利钦评价很低,因为其治下的混乱局面,败坏了民主在俄罗斯的名声。
"我至今依然不能理解,为什么叶利钦作为一个威权主义者,在美国会被视为英雄,"戈尔巴乔夫边说边用手拍桌子,这是他情绪最外露的时刻。
戈尔巴乔夫目前基本不出远门,每天不是待在办公室里,就是待在莫斯科城外的乡间别墅。他说拉伊莎的离世是他"最大的损失"。他胖了一些,那块著名的胎记也不那么显眼了。他依然会跟朋友一起喝伏特加,尽管偶尔需要去医院看医生。
戈尔巴乔夫曾发起过一场恶名远播的、旨在倡导人们少饮酒的运动。穆拉托夫说,他们常常讲的一个笑话,就是以此为素材:
由于伏特加限量供应,买酒的人排起了长队。队伍里的一个男人让另一个男人帮他留着位子,因为他要冲进克里姆林宫,朝着推行反酒精政策的戈尔巴乔夫的脸捣上一拳。他过了好些个小时才回来,朋友问他打没打到戈尔巴乔夫。"没有,"他沮丧地说。"克里姆林宫门前的队伍比这儿的还长。"
3月的生日派对一共有300名来宾,许多人起身致辞。美国、德国、法国和以色列大使分别赞扬他让世界变成了一个更加和平、稳定的地方。
莫斯科回声电台的编辑谢尔盖·邦特曼(Sergei Buntman)祝酒时正话反说,声称戈尔巴乔夫毁掉了所有人的平静生活。
邦特曼说,韦涅季克托夫本来应该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而非争议缠身的知名电台负责人;而普京应该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克格勃中校,而非全世界批评人士的靶子。
"你毁了我们的生活,"邦特曼打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