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22年7月14日星期四

沈旭晖 | 香港主权移交25年:当局在“下一个25年”会做的10件事(上)

RFA  20220711~14

根据中共官方说法,香港回归50年不变,25年就是进行了一半,前一半是容忍两制的过渡期,后一半就要牢牢让一国全面管治。然后,已经没有"一国两制"特色的"伪一国两制",自然可以永续下去。

也就自然再没有然后。

今天回看,其实中共从来说得很白,也从来没有放弃过"中国逻辑"、"中国名词",只是香港人自作多情,有不必要的幻想。而几乎所有香港人,都曾经有过这些幻想。到了现在终于要面对现实,就是每一个人的人生交叉点时候了。

假如要嗟叹,可以写下无数字,然而这是要建设性的时候。我们必须首先预计政权在"后半个25年"、特别是未来几年做些什么,才能思考如何应对。根据最新迹象,以下是10点前瞻:

1. 《港区国安法》已经彻底改变香港,单是活化《公安条例》的"煽动罪"、虚化《人权公约》,"新香港"法制已经和中国大陆没有什么分别,甚至更具欺骗性。但由于中国是采取成文法"治国"的国家,未来依然会有各种严苛新法通过,因为每条恶法背后,都有一个一个小利益集团。

短期内,事先张扬的会有《23条》、《假新闻法》;至于中长期,除了所有新疆、西藏出现的奇怪法律,例如什么买刀实名制之类,恐怕都会尽数出现之外,还可能有种种商业范畴的"新法",例如国际品牌需要在"新香港"重新注册版权之类,以方便"新香港"企业"依法""二创"。这些法律,都是要改变香港人对法治的理解,习惯"口袋法",也就是任何人一举一动反正都可以是"犯法",只要政治正确当顺民,才能有机会自保。

2. 中共对任何人都没有信任,全民监控是必然手段。香港地方很小,要全天候装置天眼监控一切,远比新疆容易;现在连新疆也能做到,香港、澳门弹丸之地,自然不在话下。在未来几年,智慧灯柱、天眼等,恐怕会装备在"新香港"每一个角落,甚至学校的洗手间,可能也不能幸免。

全天候天眼的同时,自然是全天候的手机监控、网络实名制,直到深入最私人空间,例如在家中有任何反动言行,也可以一览无遗。

然而"传统"互相监控模式,即通过各种各样的组织内部互相监察、而强制所有人都要加入若干这类组织(青年团、兴趣小组、官方公会、官方商会之类),也依然存在。

总之,这种"新疆式管治",会让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减到最低,也会根本颠覆对"隐私"的定义。而且监控还会被借题发挥应用到商场、职场,除非有新科技打破官方网络垄断,否则从新疆案例可见,不可能回头。

3. 为了合理化中共在香港的人心尽失,"殖民主义"肯定会成为政权归咎一切的必杀技。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各种各样以"去殖民地化"名义进行的改革,恐怕会一浪接一浪。表层最能察觉的,自然是若干街道名、大厦名、英文名字之类的改变,传统地标的改头换面等,就像1949年后的上海那样。

但真正致命的,还是要让香港各种专业认受,例如律师、医生、会计师、社工等,都要以"去殖民化"之名与西方脱轨,再变成中国为主的资历架构,希望再令需要进入香港做大陆生意的外人跟随。换句话说,以"去殖民化"之名,对各界专业人士的大洗牌,与及对所有专业的价值观的重新建构,才刚刚开始。

4. 为了灌输"爱国主义",官方除了会不断改写历史、改写教科书、改造博物馆、抹黑英国管治、煽动对外仇恨等之外,更根本是要通过"改造"香港新一代成为"国际样板",宣示"东升西降"定律,宣传"你看连崇洋媚外的香港人也终于变得爱国,可见中国崛起乃历史必然"。

有了这个宣传使命,香港未来的爱国教育,因为要对外彰显"破立",甚至可能会比中国大陆的更夸张。目前中国大陆存在的爱国教育,例如升旗、唱歌、表忠、小组分享等,早已变成"新香港"常态,肉麻程度必须过犹不及,才能令有关官员KPI"达标"。

但未来会加强的,恐怕还有很多,例如军训式集体生活、组成全民少先队,乃至改变"家庭"概念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大社会"、"大家庭"概念,以方便监控等,不一而足。

5. 香港人身份认同的重要来源,一直是广东话的兼容并蓄,并推而广之到香港文化、娱乐体系,这本来已经成为香港国际化的指标。为根本打破香港人的身份认同,矮化广东话为方言,就像在广东省那样,乃必要之举。

在可见将来,香港政府官方组成会出现更多不懂广东话的"大陆同胞"、海归普通话人,也有更多大陆公务员会中短期到"新香港"交流、"挂职",各行各业领导层都会陆续渗入讲普通话的空降领导,很快各界官方语言都会变成普通话。

然后在学校,当多了中国大陆学生在香港上课,乃至多了不懂广东话的老师任职,非英语课堂使用的"中文",自然也会陆续变成普通话。这会是自然而然的事,高调反对的就会被标签为"港独"。

在社会,广东话会逐渐沦为只能在部分日常生活使用colloquial的次等语言,就像几十年来在香港使用的福建话、潮州话等,在任何"庄严"场合、会议,被看成不登大雅之堂。这种"沟淡"政策的成效,在今日澳门早已非常成功。至于教科书、书写文字陆续变成简体字主导,或"简多繁少",则是下一步工序,但也会保留若干形式上的存在以彰显猎奇式"两制",总之目标是让中国大陆人来到香港,不会感到陌生。

习近平在香港的官话当中,在数千字党八股以外,有三句最值得重视:一句是"未来五年是香港实现新飞跃的关键期";一句是"中央全力支持香港积极稳妥推进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篱";一句是"在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香港一定能够创造更大辉煌"。承接谈及未来政权要做的1-5点大手术,再对照习近平这几句据说"新香港"人人都要学习的"最高指示",我们可以沙盘推演第6-10点如下:

6. 中国"二次收回"香港的一大目的,除了意识形态的"斗争",自然包括对既得利益者重新"洗牌",也就是习近平指示的"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对北京而言,香港的本地富豪、财团,还有北京当作他们外围的各种各样专业团体,一直不是被放心的对象,深信在中国争霸世界的关键时刻,香港这个融资、洗钱中心更没有理由被他们控制。某程度上,《港区国安法》这场"斗争"的主要对象,根本是地产霸权、各种本地富豪、利益集团,无论真的、还是假的,目前洗牌才刚刚开始。

未来通过强化人民币在香港的角色,以及对香港财团进行的进一步"组织"监控(即成立党委),大量引入代表大陆不同既得利益集团的"超级利益集团",已是大势所趋。香港传统财团逃不过"共同富裕"的命运,虽然相信不会被完全共产,但会逐渐沦为地方上的"次级伙伴",差别只是这个"破除利益固化"过程有多顺畅、有多少附带破坏影响而已。

7. 北京需要香港继续扮演金融中心角色,虽然从"国际金融中心"变成"中国金融中心",但好歹依然是中国企业吸取国际资金的基地,而这个基地的最大对手,自然是上海和新加坡。对"新香港"而言,理论上,相对于上海的优势,理应是普通法制度更容易给予外商的信心;相对于新加坡的优势,理应是中国企业更安心将资产放在境内。

为了宣传香港"二次回归""大成功",中国会逼大量中国企业离开美国市场,转到香港上市融资,令香港经济数字上持续有增长,也希望把愿意继续投资中国的外资带离新加坡。这公式是否成功的关键,就是西方是否容许大财团继续大规模投资中国企业、成为其"命运共同体"的人质,期间各种对中国企业的大小动作,必不会少。这外围因素下,香港金融一定会有人得益,但更一定会有人倾家荡产,直到完全等同中国大陆其他城市为止。如果国际社会出现其他危机,例如中国被证实支援俄罗斯的战争,或中国自身扩张行为被进一步制裁,这段期间可能有非常戏剧性的金融战情节出现。

8. 至于"在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香港一定能够创造更大辉煌",这是暗示"新香港"未来、特别是未来5年,也会被用作"统一大外宣"桥头堡。当北京以台湾为下一个目标,以凝聚国民向心力,无论真的开战、还是天天打嘴炮,通过发动"新香港人"对台湾文攻武吓,就像昔日用战俘倒戈友人一样,已经是既定国策。

以北京刻意以大陆市场统战香港艺人、文化人为例,主要目标,其实是"同文同种"的台湾艺人、文化人,从而摧毁港台独立自主的身份认同和软实力,让新一代放弃抵抗和希望。未来会陆续出现"新香港"各界支持统一台湾的研讨会、动员会、大小组织,在如此政治气氛下,自然没有人敢说不。特别是留下来的人当中,昔日有民主派、中间派、对台友好等色彩的人,似乎特别有这方面的对台"招降"价值。同一招数,参考1949年后中国大陆"留下来的人"如何被利用对台统战,即八九不离十。

9. "新香港"的另一个"价值",就是作为中国对西方宣传的桥头堡。虽然国际传媒、本地传媒在"新香港"已经没有空间,但对很多外国人而言,对"新香港"沦陷只是一知半解,以为只是比以前差了、但也依然是香港,以为香港同样名字的媒体在《国安法》下还是同一回事。相对于《环球时报》和《人民日报》,"新香港"的大外宣功能,依然相对较有欺骗性,昔日的国际网络也多少有剩余价值。

所以在不久将来,我们很可能会看见更多"香港人""主动"在国际舞台,为所有中国政策背书、与西方舆论进行激辩。他们除了是传统建制派以及一类投共外籍商人,也会逐步加入留下来的"新血"。毕竟过了一个心理关口,墙内做任何事情多少都会得到理解,政权看准这一点,自然也会放大利用。

10. 到了"新香港"被彻底改造,没有任何抵抗意识,届时北京就会宣告所谓"怀柔",例如对一些政治犯释放、或送离境,以示"宽大",当然也会安排更多"更新人士"公开"认错"。那时候,象征性的三五人小示威,就像大陆维权人士群组的偶发性行为,也许可以一年出现一两次,作为装饰品。而且总有一些离开了香港的人会回流,届时又会被政权拿来宣传为"见证香港还是最好"。

这一套手法,在"新西藏"、"新新疆"屡见不鲜,从来是北京的拿手好戏;换成"新香港",不过是改变了各种函数、重造一次而已,可谓驾轻就熟。那时候,墙内香港元气大伤,能否像西藏那样维持道统,很靠墙外港人在未来十年是否争气,提供一个有效、可持续发展、具吸引力的替代选项。因此,看过了形势前瞻,更重要的是未来如何做。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