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22年1月2日星期日

許劍虹:蔣介石與美國戰後「印太秩序」的誕生

 
2022-01-02 

1942年1月1日,由美蘇英中為代表的「四強」簽署《聯合國家共同宣言》,比其他一般會員國早了一天,這樣的安排是否符合羅斯福和蔣中正強調的平等原則?其實滿值得討論。(圖/聯合國官網)

去年筆者撰文紀念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50周年的日子,今年1月1日則是中華民國參與草創聯合國的第80個年頭,無論如何都要好好慶祝一番。畢竟就如筆者去年所言,中華民國無論是從法理還是現實意義上來看都尚未完全退出聯合國,只是常任理事國和會員國的席位暫時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去了而已。許多聯合國非政府組織,其實還是由台灣代表「中國」在參與運作呢。

80年前簽字的《聯合國家共同宣言》(Declaration by the United Nations),象徵中華民國一掃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以來的「百年國恥」陰霾,成為戰後秩序的締造者。而且在1942年1月1日當天簽字的國家還只有美國、蘇聯、英國以及中華民國等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口中的「四強」(Big Four)國家,其餘22個國家必須等到隔日才能簽字。

顯見在聯合國的框架下,一般戰勝國只能當一般的會員國,中華民國卻成為了僅次於美國、蘇聯及英國的世界第四強國。中華民國是強國嗎?為什麼羅斯福總統要如此安排?論重工業能力,戰時的中華民國不要提美蘇英三強了,就連戰前的捷克斯洛伐克都遠遠不如。要論道德正當性,波蘭雖然比中華民國晚兩年遭到全面侵略,卻仍是歐洲第一個抵抗軸心國的國家。

中華民國做為亞洲第一個抵抗侵略的國家,能夠成為世界「四強」,為什麼在歐洲第一個抗敵的波蘭不可以?更何況波蘭與捷克斯洛伐克一樣,繼承了來自奧匈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的重工業,論現代化程度還是遠在中華民國之上。為什麼美國總統羅斯福,偏偏要拉拔中華民國成為「四強」,甚至不惜為此與英國、蘇聯等盟友翻臉呢?

針對這個問題,筆者過去已經給了不少討論。除了拉攏中華民國能扭轉日本人將太平洋戰爭轉變為黃種人對白種人的種族戰爭趨勢外,最主要的原因是羅斯福想藉中華民國將美國的影響力投射到亞洲,以與蘇聯、英國進行長期的競爭。當然以上是羅斯福總統個人的理想,那麼80年前蔣中正派遣宋子文簽署《聯合國家共同宣言》的時候,腦子裡盤算的又是什麼呢?

20211227-蔣中正在1941年12月8日對日宣戰前的手稿,已經提出太平洋同盟應該以美國為首腦的建議,而且還要求美英逼迫蘇聯參加對日作戰。(圖/國史館)
20211227-蔣中正在1941年12月8日對日宣戰前的手稿,已經提出太平洋同盟應該以美國為首腦的建議,而且還要求美英逼迫蘇聯參加對日作戰。(圖/國史館)

以中華民國傳遞美式民主價值

羅斯福總統認為中華民國是全球最大的有色人口國家,又擁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資源,具備成為未來強國的潛力。中國古代雖然也有蹂躪周邊東亞小國的歷史,但是在進入近代以來卻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瓜分的最大受害者,自然讓羅斯福總統認定藉由拉攏和扶持中華民國,能讓美國占據英國與蘇聯所無法占據的道德制高點。

美國本身雖然有併吞夏威夷和波多黎各,侵略尼加拉瓜與古巴並且殖民菲律賓的歷史,但是卻始終如一的維護中國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美國記者潘文(John Pomfret),在他的《美國與中國:十八世紀末以來的美中關係史》(The Beautiful Country and the Middle Kingdom: America and China, 1776 to the Present)一書中指出:「中國恐怕比其他任何國家更受到「大美盛世」(PAX Americana)的庇蔭。」

因此羅斯福總統相信,由基督徒孫中山建立的中華民國,最終將在基督徒蔣中正和他的妻子宋美齡帶領下,成為一個如美國般的民主國家。美式民主價值將在國民政府的號召下,由遍佈東南亞的華僑傳遞出去,進而實踐整個東亞地區的「美國化」。另外在羅斯福總統的安排中,軸心國戰敗以後全世界只有四個國家能保持軍隊,就是包括中華民國在內的「四強」。

在羅斯福的構想中,東歐的秩序將由蘇聯維護,西歐和地中海的秩序由英國維護,東亞的秩序由中華民國維護,美洲則一如既往是美國的勢力範圍。而蘇聯與英國,都是具有同時在歐洲和亞洲發起戰爭,挑戰美國秩序的既有強權,「四強」中唯一美國真正能信得過的國家,其實也只有中華民國。當然美國放心中華民國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是中華民國不具備挑戰美國的國力。

不只不具備挑戰美國的國力,戰後的中華民國可能連在蘇聯還有中共的挑戰下爭取生存都相當困難,極度仰賴美國的援助。所以美國不只放心中華民國,還協助中華民國收復台灣與南海諸島,因為美國相信親美的中華民國所到之處,都會間接成為美國的勢力範圍。蘇聯將因此無法輸出共產主義,大英帝國也將分崩離析,亞太秩序將由美中兩國共同主導。

全力支持美國成為世界共主

早在珍珠港事變爆發的當下,蔣中正就已經做好對日本宣戰的決定,並立即於1941年12月8日針對太平洋局勢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太平洋反侵略各國應即刻成立正式同盟,並且由美國擔任領導。二是美國與蘇聯應該和中華民國一起對德日義三國宣戰,三是在太平洋勝利結束以前,任何一個同盟國都不應該對日本單獨媾和。

第一個建議,明確表示中華民國願意接受美國領導投入對日作戰,而第三個建議則表示中華民國絕對不會在美國戰勝日本以前脫離同盟國陣營。比較值得探討的是第二個建議,就是要求美國與蘇聯和中華民國一致對軸心國宣戰。此刻美國珍珠港已經遭到偷襲,宣戰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中華民國也已經做好與日本進入正式戰爭狀態的最後準備。

中華民國即將跟進美國對日宣戰,顯然第二個建議主要針對的目標為蘇聯。因為蘇聯雖然已經在東線戰場與德國大打出手,但是卻仍維持著1941年4月13日與日本簽訂的《日蘇中立條約》,遲遲不願加入對日作戰。蔣中正早已預料美國為了協助英國反抗納粹,最終必須投入對德國的戰爭,如果蘇聯繼續置身於亞洲的反法西斯戰爭之外,獲利的必然是中共等亞洲的共產主義力量。

因此迫使蘇聯加入對日作戰,讓德國、蘇聯和日本等三大極權主義國家彼此相愛相殺,抵銷對方的實力,是確保自由世界主導戰後亞太秩序的一大關鍵。所以三點建議當中,最主要的就是這第二點建議。蔣中正的原始提議如下:「牽制蘇俄,必使之與我國採取共同的行動,此意並可事先通知英美,要求協力促其成功。」

後來可能怕相關文獻被共產國際滲透在國府的間諜竊取,引起蘇聯的強硬反應,蔣中正又把「牽制」改成「要求」,然後把「蘇俄」改成「蘇聯」。從這裡我們不難發現,其實蔣中正對蘇聯的提防已經超越了對共產主義的恐懼,而是來自中國人傳統上對俄羅斯這個陸上強鄰的提防。無論俄羅斯實施共產主義與否,中華民國都將之視為最大的威脅來源,唯有美國的存在才能予以抵銷。

20211227-1942年7月6日,蔣中正在透過駐美代表宋子文交給馬歇爾(George C. Marshall)將軍的信中,不只期許美國能領導對日作戰勝利,還期望美國能解放整個世界。(圖/國史館)
1942年7月6日,蔣中正在透過駐美代表宋子文交給馬歇爾(George C. Marshall)將軍的信中,不只期許美國能領導對日作戰勝利,還期望美國能解放整個世界。(圖/國史館)

從亞太戰略到印太戰略

對蔣中正而言,如果蘇聯不立即對日宣戰,不僅日本將繼續集中力量攻擊中國,而且其未來在太平洋戰爭中採取的政策亦難以置信。只要蘇聯不參與對日作戰,中華民國就不會停止對蘇聯還有其代理人中共的監視。對蘇聯的提防,是蔣中正決定奉美國為太平洋共主的主要原因,但是對英國的防範,則讓蔣中正的眼光從原本的亞太擴大到印度洋與太平洋。

英國雖然是中華民國的盟國,卻非常害怕中華民國的崛起將動搖其東南亞殖民帝國的根基,因此在第一次滇緬戰役的時候沒有及時允許中國遠征軍出兵緬甸。最後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但英國卻又草草撤軍,集中兵力保衛印度,導致滇緬公路這條重慶國民政府的最後一條對外陸上通道淪陷。更何況許多美國答應給中華民國的租借法案物資,都在半路為英軍所攔截走。

所以蔣中正對英國同樣也是深惡痛絕,雖然他還需要英國的支持來收復滇緬公路,卻已經暗中推動瓦解大英帝國的工作。1942年2月,蔣中正對英屬印度進行了為期17天的訪問,會見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與甘地(Mahatma Gandhi)等獨立運動領袖。蔣中正一方面希望他們不要為了獨立而與日本同一陣線,破壞盟軍的抗日大業,二方面則承諾中華民國會在戰後協助印度獨立。

尼赫魯與甘地對蔣中正的承諾不怎麼領情,首先是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就以獨立為交換條件鼓勵印度人前往歐洲參戰,結果打贏以後卻又食言而肥,讓他們不敢再相信任何來自同盟國的承諾。其次則是看在印度人眼中,英美本為「一丘之貉」,蔣中正本人又極度仰賴英美合作才能抵抗日本侵略,這樣一個親近西方的中華民國能為東方民族爭取到什麼權益,印度人是不相信的。

這趟印度之行,蔣中正得到的成果其實是兩面不討好。英國仍堅持「歐洲第一」的戰略原則,不願意派出皇家海軍對緬甸南部實施兩棲登陸作戰,配合國軍在緬甸北部的反攻。為了避免精銳部隊重演第一次滇緬戰役全軍覆沒的結局,他拒絕史迪威(Joseph Stilwell)將軍派遣部隊反攻滇西緬北的建議,從而導致美中兩國也跟著爆發衝突。

20211227-蔣中正在1942年2月訪問印度的原因,是希望美國能施壓英國同意印度在戰後獨立,趁機把印度納入自由世界的範圍,然而羅斯福尚未做好為了印度與英國撕破臉的準備,這個最早的印太戰略方案只能無疾而終。(照片來源:國史館)
蔣中正在1942年2月訪問印度的原因,是希望美國能施壓英國同意印度在戰後獨立,趁機把印度納入自由世界的範圍,然而羅斯福尚未做好為了印度與英國撕破臉的準備,這個最早的印太戰略方案只能無疾而終。(圖/國史館)

被「一號作戰」摧毀的強國夢

中華民國之所以能在1942年1月1日,以「四強」身份參與《聯合國家共同宣言》的簽署,關鍵是1941年12月到1942年6月,有整整半年的時間,太平洋戰場上的英美盟軍被日軍打得輸到脫褲子。倒是中緬戰場上,「飛虎隊」一連取得三場空戰的勝利,國軍又在湖南戰場上創下第三次長沙大捷的奇蹟,讓英美盟國對中華民國刮目相看。

可是到了1944年,日軍動員52萬人兵力發動「一號作戰」,這次國軍和英美盟軍的角色完全對調了過來。當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發起反攻,英軍在英帕爾和科希馬戰場上擊退日軍攻勢的同時,輪到大陸戰場上的國軍輸到脫褲子。雖然國軍同時也在緬北還有滇西取得重大勝利,消滅了兩個師團的日軍,保住了「四強」的地位,但是「一號作戰」的慘敗卻讓中華民國失去了對戰後局勢的話語權。

蘇聯解除了德國的威脅後,開始扶持新疆的東土耳其斯坦共和國作亂,此舉甚至得到中共配合,導致國軍腹背受敵。美國單方面投入太平洋戰場的反攻,換來的卻是日軍在塞班島、馬尼拉、硫磺島以及沖繩島的頑強抵抗,雖然最後都贏得了勝利,但是損失卻也是格外慘重。為了減少美軍損兵折將,提早結束對日作戰,羅斯福總統決定不惜一代價逼迫蘇聯出兵東亞。

於是就如同我們所知道的,羅斯福總統在雅爾達會議上將中國東北出賣給了蘇聯,還連帶給外蒙古的獨立推了一把。中國共產黨也因為有了東北,得到發展壯大的機會,確實給自由世界帶來毀滅性的挫敗。與此同時,在美國壓迫下放棄在華租界和駐外法權的英國,也是無所不用其極的想保住香港這塊殖民地,甚至於不惜與中共合作。

於港九地區活動的中共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與總部在惠州的英軍服務團(British Army Aide Group)密切合作,換上英軍的制服,以大英國協部隊的身份先於國軍之前搶占香港,確保了英國對香港之統治。羅斯福與蔣中正兩人的共同理念,終究還是因為抵抗不了現實局勢的發展全面破產。中華民國雖保住「四強」之名,卻無法成為真正統領東亞的一方之霸。

20211227-國軍在「一號作戰」中被日軍打得輸到脫褲子,就此失去了對戰後亞洲事務的發言權,只能完全依附於美國。(作者提供)
國軍在「一號作戰」中被日軍打得輸到脫褲子,就此失去了對戰後亞洲事務的發言權,只能完全依附於美國。(作者提供)

美國有更好的選擇方案嗎?

如果羅斯福能聽取蔣中正的建議,在1941年起就強迫英國跟著一起施壓蘇聯對日本宣戰,是否就能改變國軍「一號作戰」的敗局,乃至於後來中共的崛起?如果史達林(Joseph Stalin)真的對日本宣戰,對滿洲國發起全面攻擊,確實會出現有利於蔣中正的結局。蘇聯、德國和日本打到三敗俱傷,怎麼看對美國與中華民國都最為有利。可問題是,現實上有可行性嗎?

答案是1942年的蘇聯,可能沒有辦法同時支撐德國和日本的兩面夾殺,如果蘇聯戰敗了,德國可以將80%派駐東線戰場的兵力調回頭來支援北非戰場對英美的作戰。情勢如果真的如此發展,對中華民國未必會比較有利。那麼美國有沒有可能不甩英國,放棄「歐洲第一」的政策,全力支持中華民國抗日呢?答案同樣是沒有可行性。

因為所有經由駝峰航線運往中國的物資,都必須要先經由大西洋、地中海和印度洋運往印度。如果不優先擊敗德國,德國海軍勢必以潛艦獵殺盟軍的補給船團,只怕中華民國能取得的物資會更少。在中國的第14航空軍,都仰賴駝峰航線的補給,沒有這些物資的話,恐怕一架飛機都無法起飛,更別提減緩日軍「一號作戰」的攻勢了。

蔣中正有他的苦衷,羅斯福同樣有他的壓力,最終後者只能向現實妥協,於雅爾達會議上犧牲中華民國的權益。回想1942年1月2日簽署《聯合國家共同宣言》的22個國家,有四個是大英國協會員國、八個是流亡倫敦的歐洲各國政府,還有一個是大英帝國自治領,共計13個國家屬英國的勢力範圍,還有九個拉丁美洲國家是美國的後花園。

到了1945年,伴隨著紅軍兵力一路推進到柏林,更多東歐國家被納入蘇聯的勢力範圍,讓三年前還孤立無援的史達林得到討價還價的資本。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進入聯合國,強化了蘇聯投票的本錢。似乎擺在美國眼前的決定,不是放任德國和日本夾殺蘇聯,就是放任蘇聯壯大成為與美國爭奪世界大權的對手。羅斯福也只能在兩個壞的選擇之中,選擇一個看起來對自由世界比較有利的。

20211227-雖然與邱吉爾存在著諸多矛盾,但是失去英國等同於失去進軍歐洲的跳板,羅斯福總統擔當不起。(圖/帝國戰爭博物館)
雖然與邱吉爾存在著諸多矛盾,但是失去英國等同於失去進軍歐洲的跳板,羅斯福總統擔當不起。(圖/帝國戰爭博物館)

中華民國有沒有更好的選擇?

雖然《聯合國家共同宣言》是在1942年1月1號簽署,但筆者仍希望以此文為自己去年發表眾多的《驚滔駭浪的1941年》系列文章畫下句點。顯然美國做為世界第一強權,也沒有辦法做到完全憑一己之力扭轉世界局勢的走向,從而建立蔣中正與羅斯福兩人心中的美麗新世界。一個沒有法西斯主義、殖民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亞洲。

這個亞洲秩序,將以中華民國出陸軍與戰術空軍,美國出海軍和戰略空軍的模式來共同維護。雖然看在蘇聯和英國,乃至於眾多被美國強制輸出影響力的拉丁美洲國家看來,這樣的秩序比起19世紀的歐洲殖民體系,或者日本「大東亞共榮圈」來並沒有好到哪裡去。對於眾多想擺脫西方的亞洲人,包括眾多的中國人而言,甚至可能還更加糟糕。

那麼蔣中正有沒有更好的選擇呢?本來史達林也無意強迫中國實施共產主義,只是希望中華民國在美蘇之間保持「中立」,或者稍微偏一下蘇聯就可以了。參加過國共內戰的前陸軍第71軍老兵趙日新老先生,在接受筆者訪問時就抱怨蔣中正過於親美,導致國民政府失去蘇聯的支持,這是導致中華民國痛失大陸江山的關鍵原因。

然而如同筆者過去寫的文章所言,中華民國早就因為在蘇聯1939年侵略芬蘭時採取同情芬蘭的立場,於12月24日的國際聯盟大會投票時投下導致蘇聯被驅逐的棄權票,徹底得罪了史達林。再加上蘇聯還控制著外蒙古,又暗中煽動新疆獨立運動,雙方對彼此早已徹底失去了信任感,根本不容許中華民國有在美蘇之間保持中立的任何可能性存在。

倒是與蘇聯大打出手的芬蘭,因為見風轉舵轉得夠快的關係,反而在德國投降後得到史達林的尊重。雖然失去了部份領土,並且在外交上必須採取親近蘇聯的政策,但芬蘭的民主制度還是被保存了下來。然而芬蘭終究是與德國一起進攻蘇聯失敗的戰敗國,能接受在戰後依附蘇聯外交政策的靈活安排。中華民國則是與美國並肩作戰擊敗日本的戰勝國,要拉下尊嚴依附蘇聯還是非常困難的。

20211227-比起蔣中正,領導芬蘭抵抗蘇聯入侵的曼納海姆(Carl Gustaf Emil Mannerheim)元帥得到史達林更多的推崇,願意以更平等的姿態和芬蘭打交道。(作者提供)
比起蔣中正,領導芬蘭抵抗蘇聯入侵的曼納海姆(Carl Gustaf Emil Mannerheim)元帥得到史達林更多的推崇,願意以更平等的姿態和芬蘭打交道。(作者提供)

世界有沒有變得更好?

無論如何,蘇聯還是打敗德國的主要力量,卻幾乎沒有參加對日作戰。再加上蔣中正本人先天上對俄羅斯(不只是蘇聯)的排斥,還有東北共軍在蘇聯紅軍掩護下發起的叛亂,中華民國更是沒有實施「非共而不反共」政策的空間。雖然對美國並非毫無怨言,但是與美國一條心的走下去,似乎也成為蔣中正唯一的選擇。

靠著美國的支持,中華民國雖然不是貨真價實的「四強」國家,而且還在戰後連大陸都丟了,但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和一般會員國的席位終究還是保持到了1971年。直到1979年1月1日,美國才終止以中華民國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的理想主義外交政策,雖然這是以台灣在聯合國擔任美國投票部隊換來的,但終究還是讓羅斯福的遺產延續到蔣中正離世為止。

時代創造英雄,羅斯福和蔣中正都犯下過重大失誤,但他們確實是今日亞太秩序的奠基人。由他們打造的亞太秩序,確實給包括大陸人民在內的亞洲人民帶來了一個更為富裕、自由、開放以及多元的亞太時代。就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改革開放,同樣是來自於美國的鼎力支持,這是為什麼潘文關於中國是受惠於「大美盛世」的說法,筆者舉雙手認同的原因。

然而中國民族主義者想要的卻不是受惠於「大美盛世」,而是要創造屬於自己的「偉大復興」。就如日本右翼學者林房雄所言:「支那民族主義的目標,是驅逐所有的『帝國主義』國家。儘管重慶國民黨政府成功躋身戰勝國,卻無法滿足支那國民的希望。戰後的政治狀況與戰局發展,快速倒向對中共有利的方向,毛澤東政權把一切帝國主義勢力,包含蔣介石政權在內,都逐出國外,只留下蘇聯。」

如今中共不甘願繼續當老二,開始在全方面挑戰「大美盛世」,讓當時蔣中正呼籲羅斯福重視,卻沒有得到回應的印太戰略受到川普(Donald Trump)以來的美國總統重視。印太司令部(Indo Pacific Command)取代原本的太平洋司令部(Pacific Command),象徵蔣中正80年前的呼籲得到了成果。雖然這個成果晚了80年,卻不改蔣中正為印太戰略奠基人的事實。


*作者為中美關係研究、軍事寫作者

——风传媒/读者推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