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21年12月24日星期五

寻找李田田:中国敢言教师失联引发公愤


储百亮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21年12月24日

几天来,中国的社交媒体网站上一直回荡着一个中共官员们拒绝回答的问题:李田田在哪里?

李田田是中国南方湖南省一所乡村学校的教师,她直言不讳,但此前几乎没人知道她。她告诉朋友,警察强行闯入她家,要把她送进精神病院,之后,她失踪了。她告诉朋友,当局指控她违反了社交媒体上官方允许的言论界限。

李田田曾在最近几周公开表达对上海一名教师的同情。后者说应该对中国官方公布的1937年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做更严谨的研究之后,在网上受到围攻,后被校方解雇。

"(我)只是被公安局盯上了,"李田田在发给朋友崔俊杰的一条微信中写道。崔俊杰在网上为李田田争取支持,他向《纽约时报》出示了李田田微信的截屏。

"我没有罪,所以不可能认罪,"李田田对崔俊杰说。"可他们要给我借机定罪。"

李田田现年27岁,曾抱怨过抑郁症发作。但许多朋友和支持者认为,她已成为中国几十年来一种做法的受害者:通过把人关进精神病院来压制异见者。他们说,就算她有恙,强制关押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周日,有关部门对李田田的失踪几乎保持沉默,无人接听《纽约时报》多次打去的电话。周五,李田田的所在地湖南湘西政府打破沉默,发表了一份声明,称其根据亲属意愿接受精神疾病治疗。

但不寻常的是,中国的审查员并没有阻止全国各地数日以来对李田田失踪的愤怒情绪的宣泄,可能是因为中央政府把这件事看作最好留给地方政府解决的一个纠葛不清的争议。
许多评论支持李田田的人将她视为一个象征,代表着中国政府在习近平领导下进行高压审查造成的伤害。习近平要求所有人在政治上忠诚,包括教师。李田田的支持者也批评了那些在网上攻击她违背官方正统观念的民族主义者。李田田还表示已怀有四个月的身孕,这增加了人们对其人身安危的担忧。

"还她自由,正式赔礼道歉,"微博评论员黄坚在一份视频声明中说。"你们的无知、愚蠢和野蛮,把中国的脸面丢失殆尽。"
周四,最近刚刚退休的共产党官媒《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在网上分享了一则视频,其中一名女性自称李田田母亲,说在当地教育局工作的一名亲属将李田田带到精神病院,治疗抑郁症。

湘西政府在周五的声明中表示,在工作人员前往李田田家中时候,她"突然情绪失控,并意图采取过激行为",此后其母亲同意她入院治疗。声明还称李田田仍因其言论面临后果。

"对其发表不当言论的行为,待出院后再依法依规进行教育劝导,"湘西政府声明表示。

但该声明没能平息中国互联网对李田田接受治疗的广泛质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官员曾经常将坚持不懈的上访者和抗议者送进精神病院,这种做法曾招致维权人士和医生的批评。最近就这个题材出书的中国作家高健在接受采访时说,这种做法已不像以前那么常见,但仍在发生。

"被精神病这个工具,依然是地方政府实施起来比较好用的工具,"高健在回答记者提问的短信中写道。"它可以完全绕开法律。"

一些研究表明,自2013年出台了一项规范精神卫生政策的法律以来,中国被关进精神病院接受非自愿治疗的总人数有所下降。
但滥用仍然存在。如果地方当局怀疑某人有犯罪行为,他们可能会在没有征得家人同意的情况下将其送进精神病院,纽约大学法学院教授孔杰荣(Jerome A. Cohen)说道,他是中国法律专家,研究过这个问题。

孔杰荣在电子邮件中写道,"总体上,我的强烈印象是,(通过这种和其他方式的)任意拘留在习近平的统治下有所增加。"

在网上发表的回忆文章中,李田田描述了自己从小就有了当作家的梦想,她的童年是在山水秀美但贫穷的湘西度过的。
李田田回忆了她与母亲一起去中国南方的工厂打工,其他工人在晚上打牌的时候,她却在如饥似渴地读书。后来,她从一所师范学院毕业后,找到了一份农村教师的工作。她把自己的经历写成诗歌和散文,发到网上。

"张三父母离婚,李四父母离婚,麻子是留守儿童,全班学生同病相怜,"她在一首以自己的学生为题材的诗中这样写道。"可是在作文里,他们都很热爱这个伟大的时代。"

李田田第一次引起全国注意是2019年,当时,她批评地方教育官员对小学频繁检查的做法,扼杀了教师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她的批评在国内得到了广泛支持。

在这次失踪的几天前,李田田曾在网上发出越来越紧迫的信息,说当地警方和教育官员威胁她,他们称她涉及南京大屠杀的言论"不恰当"。由于对南京大屠杀的相关言论,李田田还成为了民族主义怒火的目标,南京大屠杀在中国人的心里是抗日战争记忆的一块试金石。

李田田告诉崔俊杰,当地官员和警察要求她在一份声明上签字认错,并威胁要解雇她。崔俊杰说,李田田拒绝签字,还几次否认曾发表过那些言论,在李田田告诉朋友一群人要把她带走后,就一直没有再听到过她的消息。

"公民有言论自由,"崔俊杰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说二加二等于五错了,你们可以纠正我,但是不应该判刑。希望她可以安全回家。"


Li You对本文有研究贡献。

储百亮(Chris Buckley)是《纽约时报》首席中国记者。他成长于澳大利亚悉尼,在过去30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居住在中国。在2012年加入《纽约时报》之前,他是路透社的一名记者。欢迎在Twitter上关注他:@ChuBailiang

翻译:纽约时报中文网

点击查看本文英文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