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21年12月9日星期四

李少民 | 「舉國大公司」的崛起:西方公司如何對抗資源無限的中共指導企業?

 文:李少民(美國歐道明大學〔Old Dominion University〕國際商學講座教授)

研究中國的兩大不同視角

在國際上研究中國問題,分歧很大。比如開個中國問題研討會,爭論可以非常激烈,可與臺灣立法院的爭鬥相比。究其原因,實際上是因為看中國的不同視角。我介紹兩個主要的視角。

一個是以中國為中心的視角。這個視角看問題的目的是「如何促進中國的高速發展?」從這個視角出發,有不同派別。

比如有一派認為,中國高速發展的原因,是因為依靠了自由市場和發展了私有產權;另一派則認為中國高速發展的原因,是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和正確的產業政策。這個視角的重點,是考慮如何發展中國經濟,而並不太關心這個發展對世界和他國的影響。

以中國為中心的視角,從1970、1980年代開始就是主流,那時中國經濟落後。

但是現在中國已經變成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它的一舉一動都給世界造成巨大的影響。所以,近年來,第二個看中國的視角出現了——即以他國為中心的視角:中國的發展對別國的影響是什麼?對世界的影響是什麼?從這個視角出發,會對中國發展對世界和他國造成的負面影響很關注。

但在中共眼裡,這樣看問題,就是「反華」。這些學者並不是反華,他們只是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

他們研究的是中共政治經濟體制,而不是對中國人種有什麼歧見。他們關心的是中共體制對他們國家的福祉的影響,這有什麼錯?他們完全有權這樣做。因為中共的政策影響到世界、影響到他們的國家,所以他們完全有權到中國去做研究、發表意見。就像中共雇傭大量人員在美國做研究、發表意見一樣。

「舉國大公司」的崛起

世界對中國模式的描述,大多內涵不清。如「北京共識」、「國家資本主義」。美國官方稱中國為「國家為中心的經濟體制」(state-centered economic system),不僅非常含糊,而且誤導。按照這個說法,美國和其它國家應該扶持中國民間企業。但從我下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這樣的結論是錯誤和危險的。

中共對社會和經濟的控制,在公司成立的規定上看得很清楚。在自由國家,成立公司名字可以自由的選擇,只要這個名字沒有被別人用,你就可以用。成立公司在政府只是備案,只要手續費用齊全,是自動批准,不需要官員審查,也不需要和官員搞好關係。在中共控制下,成立公司不是自動批准,如果你和政府關係不好,公司很可能就批准不了。

在公司命名上有非常嚴格的規定,例如「中國」、「中華」、「全國」、「國家」、「國際」等字樣是中共壟斷的,私有企業在沒有中共批准的情況下是不得使用這些名詞的。公司必須開設「對公帳戶」,也就是說稅務局可以直接進入你的銀行帳戶。另外,中共要求在企業內設立黨組織。

中共控制的另一個例子,就是對證券公司的「窗口指導」。如果中國股市過熱,政府監管機構就會給私有證券公司打電話,告訴他們要幫助把股市降溫、要賣股票。如果股市過低,監管機構又會告訴證券公司多多買進,把股市提高。

從2020年以來,中共干涉控制經濟的力度加大,對互聯網高科技、教育補習、快遞公司快遞行業、娛樂行業、遊戲行業,還有房地產行業都大加干涉。

如螞蟻集團上市之前,其創始人馬雲在一個會上,稍微批評了一下監管機構,中共立刻把螞蟻集團上市計畫取消。滴滴出行上市後,據說是因為中共對其上市不高興,中共命令它停止新客戶登錄、APP下架。

評論家說,中共這樣做對自己沒有好處,它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其實按照中共的法律,馬雲完全有權利批評監管機構,螞蟻集團和滴滴出行上市都是合法的。但這只是紙面上的法律。按著實際的、不成文的「法律」,中共是有權決定這些企業的命運的。

但實際的、不成文的「法律」是看不見的,所以中共必須時不時的出手,使用這個看不見的權力,才會讓企業懼怕、明白究竟誰是真正的主人。

中共實際的、不成文的控制權力,適用於所有在中國的企業,包括國企、私企(民企)、外企。國企完全沒有獨立性,它們不過是中共的一個部門。和中共關係密切的企業,如華為,它實際上就是中共的子公司,一般私企(民企),如螞蟻集團、滴滴出行,它們的自主權比國有企業大,但實際上它們是中共有控制權的合資企業,雖然中共沒有法律上的股份,但中共實際是大股東、有決定權的大股東。

外企雖然自主權更大一些,但他們首先要跟中共搞好關係才能進入中國,第二也必須看著中共的眼色來運作。所以,外企等於是有中共給它們的特許權,是中共的加盟店。

在中國居住的人們,並不享有在自由國家人們所有的公民權。在中國的人們,沒有自由選擇居住地的自由和權利。如一個外地人想在北京居住,他必須得到政府的批准,否則小孩入學、買房、甚至找工作等等都可能都受到限制、甚至不合法。所以沒有得到政府批准而遷入某地的中國居民,實際上是非法移民。

從這個角度看,中共就是把整個中國變成了一個「舉國大公司」。中共就是這個「舉國大公司」的總部,總書記就是CEO,政治局常委是董事會,國家的各個部委,就是這個公司的職能部門,如國家情報系統可以幫助在中國的公司取得經濟情報,統戰部可以幫助中國公司爭取外資、發現投資機會、延攬人才等等。宣傳部等於是公司的公關部和市場部。

在中國的所有的企業,或是它的部門(國企),或是它的子公司(中共關係企業)、合營公司(私企)、甚至加盟店(外企)。和中共關係越近(如國企),特權越多,同時自主權越少。反之亦然(如外企)。

中國居民就如同這個大公司的雇員一樣,不得批評總裁、領導層和公司,不得自由兌換貨幣(人民幣就是「舉國大公司」的內部流通券),不能自由遷徙。他們的居住房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公司的宿舍,沒有完整的產權。

總之,在中國,生活、工作、做生意都不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權利,而是黨和國家的恩賜,黨國可以隨時把它們拿走。

中國的產業政策是:首先確定國家優先發展的行業,然後把這些行業保護起來不讓外資競爭,扶植本地公司,國家幫助他們取得技術,然後運用舉國之力,很快的發展這些行業。

因為中國市場很大,可以關起門來,讓本地公司在這個大市場裡很快地取得大的經濟規模和成本優勢。一旦它們技術成熟,成為低成本的生產者,國家就鼓勵它們走向世界,成為這個行業的最大的供應商。

這個模式,實際上並不是國家的產業政策,因為產業政策僅僅具有指導意義。這個模式實際上是一個大公司的戰略。在這個戰略下,「舉國大公司」在汽車電池、太陽能發電、和高鐵等等產業,在很短的時間,變成世界上最大的供應商。2021年中國《科技日報》報導了「35項卡脖子技術和中國尚未掌握的60餘項核心技術清單」。可以預見,這些產品將成為中國下一步發展的重點戰略。

把中國當成一個大公司管理,有很多優勢。在國家與國家的交往中,中國政府可以像公司一樣靈活、反應迅速,不用擔心國內(即公司內)有任何阻力。在公司與公司的競爭中,中國的公司又可以像一個龐大的政府一樣,在政府支持下,它的資源幾乎是無限的。中共用管理公司的方法指揮全國,比用政治運動指揮全國更平穩。

中國的GDP,按實際購買力計算,在2020年左右是23兆美元,比美國的21兆要大,已經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而中國政府控制的GDP大約有56%左右,大大高於美國政府的33%。所以中共控制的「舉國大公司」,是全世界實力最大的。

「舉國大公司」發揮它介於國家和企業之間的形式,和世界最大的經濟實力,利用不對等的國際貿易,迅速發展,佔領世界各個領域的主導地位。而中共對國內的控制越來越緊,越來越全面。理解中國共產黨統治中國的關鍵就是一個詞:控制。對所有的方面的絕對控制。

根據我對「舉國大公司」的長期研究,我寫了一本英文學術著作,叫做The Rise of China, Inc.《中國大公司的崛起》,將於2022年初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

民主世界的應對

世界上以美國為主的民主國家,應如何應付「舉國大公司」的挑戰?如果允許「舉國大公司」在世界市場上和其他國家的公司競爭,那麼誰也不是它的對手——因為它是政府和公司的混合物。再者,「舉國大公司」的增長率高於成熟民主國家,也高於世界的平均值,長遠來看中國的實力,相對於其他國家會變得更大,所以,如果現在不解決這個問題,將來更難解決。

解決這個問題,中共會反對。那麼在民主對獨裁的角力中,力量對比如何?中共這一獨裁體制面對民主體制,在世界市場上,究竟誰更依賴誰呢?

兩者的互動有這樣幾種可能:一,民主國家之間貿易;二,獨裁國家之間貿易;三,民主國家和獨裁國家貿易;四,獨裁國家閉關自守。

在第一種情形下,民主國家貿易可以互利。在第二種情形下,獨裁國家貿易無法互利,他們更多的是互相爭鬥。在第三種情況下,獨裁國家就會利用民主國家的自由和開放體制,腐敗後者的官員,盜竊後者的技術,這是獨裁國家最喜歡的組合。在第四種情況下,如果一個獨裁國家把門關上,沒有外來資源,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就會陷入內鬥。所以,獨裁國家更需要民主國家的市場和合作。當然獨裁大國家往往會對民主國家分而治之、一一擊破。所以民主國家必須團結起來,共同對付獨裁大國方可有效。

——The News Lens 关键评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