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21年8月23日星期一

松田康博:日本會協防台灣!真的嗎?(附:「日本外交的平衡感」)

◎松田康博

日本防衛副大臣中山泰秀六月二十九日說:「日本做為一個民主國家,必須保護台灣。」日本副總理麻生太郎七月十三日亦說:「就算說(台灣的安全)絕對和(日本『安全保障關聯法』中的)存亡危機事態有關,也絲毫不會不恰當。」二○二一年度日本「防衛白皮書」則寫道:「台灣相關情勢的穩定,對我國的安保有其重要性。」綜上所述,日本政府高官的發言及正式文件等,一反既往的表述方式看來似乎越來越多。

華文媒體則出現「日本終於下定決心與美國協防台灣」、「日本比美國更積極地防衛台灣」的論調。

日本高官的發言 是其危機感的展現

這是日本的政策改變了嗎?

答案很簡單,日本的政策並未改變。中山泰秀的言論,已被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和內閣官房長官加藤勝信更正為「其個人意見」。至於麻生的說法,加藤則以「假設性問題」避談,維持(日方的)「戰略模糊」。今年度防衛白皮書中「台灣相關情勢的穩定」之用詞(華文媒體直接誤譯為「台灣情勢」的情形很多),就是在日本國會答詢時所用的表述,大致與「台灣海峽的和平及穩定」是同義詞(請參閱五月二十三日見報之本報星期專論:「日本外交的平衡感」)。

也就是說,前述這些發言和表述,雖然代表日本高官對台海情勢的危機感,但並不代表日本政府政策的改變。日本的安保政策,是根據憲法與相關法令所嚴格訂定。只因為高官的幾次失言,並無法就此做出改變或什麼調整。日本目前的安全政策中,還沒有「防衛台灣」等概念,這些高官要不是對日本的政策不了解,不然就是為了引發議論而故意失言。

日本的作為 應是保衛日本、支援美軍

一旦台灣「有事(譯按:指發生武力衝突、戰爭和政治或軍事上突發的重大變故等緊急狀態)」,美國目前希望日本做的,原本就不是像雙方在台灣周邊聯手出擊、協防台灣那樣夢境中的勇敢故事,而是對美軍提供穩固的後方區域支援(rear area support,請參閱四月四日見報之星期專論:「如果中國打台灣,日本將如何應對?」)。實際上,支援美軍並非易事。

台灣一般認為,「如果遭受中國攻擊,就最少要堅持三天,直到美軍馳援。」然而,筆者希望諸位好好思考箇中之意。駐沖繩美軍趕到台灣要花三天嗎?

答案很簡單。若純粹從軍事觀點思考,在中國發動武統台灣作戰的第一波攻擊時,日本國內的美軍和日本自衛隊基地,理應就會遭攻擊而破壞。為奪取台灣,中國不可能對緊鄰它的「敵軍」之存在坐視不管。因此,美軍從關島、夏威夷、美國本土趕到台灣,得要三天以上時間。

日本航空自衛隊的基地,對彈道飛彈攻擊的防護力脆弱,「事實上(就是處於)赤身裸體」的狀態。戰鬥機等武器用掩體覆蓋而能夠存活的空自基地,唯有北海道的千歲基地、青森縣的三澤基地、石川縣的小松基地等寥寥幾座。倘中國發射彈道飛彈攻擊九州與沖繩的空自基地,那日本的空中戰力就會輕易毀滅。

自衛隊至今將有限的預算分配給「正面裝備(譯按:自衛隊用語,指戰甲車、槍砲、護衛艦、戰機等直接用於戰鬥的兵器、裝備總稱)」。因此,不只戰機的掩體,彈藥及油料等自衛隊稱為「後方裝備」的儲備同樣令人擔心。假如台灣「有事」,美國海軍在台灣周邊特遣約三支航空母艦打擊群,將一下子消耗大量燃料。儘管法律規定自衛隊要支援美軍,但我認為,屆時自衛隊原本應該提供給美軍的油料或許會不夠。此外,即使自衛隊儲備了充足的彈藥和油料等「後方裝備」,其油彈庫也會在第一波攻擊中,就被全部破壞而無法為美軍提供支援什麼的。

如果日本堅韌,中國就會打消突襲日本的念頭,也會變得難以進攻台灣。當前日、台的安全雖休戚相關,但現實的邏輯並非「為了日本的安全而應該防衛台灣」,而是「只要堅固地防衛日本,就會提高中國武統台灣的難度」。因此,希望華文讀者不要被日本政治人物的失言誤導。

日台為國防所做的努力 都還不夠

中國正持續擴充軍力,唯日本二○二一年度的防衛預算為四百八十四億美元(約一.三六兆台幣),僅中國的四分之一,占日本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九五%。南韓的國防預算則為四百八十億美元(約一.三兆台幣),占南韓GDP的二.七%,幾年後將超越日本。位於最前線的台灣卻只有一百五十六億美元(約四五三四億台幣),占台灣GDP的二.四%。南韓亦堅持實施徵兵制,台灣實際上卻已廢止。

古人云:「天助自助者。」日本與台灣今後應該做什麼,這不是很明顯嗎?


◎松田康博

(作者松田康博為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國際新聞中心茅毅譯)

——自由亚洲电台

附:

「日本外交的平衡感」

松田康博 2021/05/23 

二○二一年四月十六日,美國總統拜登和日本首相菅義偉在華府舉行的美日高峰會後,發表聯合聲明,提到「台灣海峽和平及穩定的重要性」。該聲明對於不斷挑戰現行國際秩序的中國而言,乃強烈的警告訊息。

台灣則出現「美日攜手挺台」、「美日一起轉向『戰略清晰』」、「台灣已進入與美日兩國進行戰略合作的新時代」等評論。由於美日有必要藉由對中國發出強烈訊息,使台灣人民放心,因此該聲明已達到此一政治目的。

不過,這些評論中,亦夾雜著不正確的部分。讓筆者藉此機會加以釐清吧。因為,筆者認為這次的美日聯合聲明意味著台海「戰略模糊」的外交藝術,已開花結果。

「戰略模糊」旨在嚇阻中國

在解釋何謂台海「戰略清晰」時,以「同盟(alliance)」為例,肯定就容易理解。直到一九七八年,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和美國還是同盟關係。美方會協防的中華民國領土範圍,也預先明確劃定。亦即若中國攻擊台灣,美國就會依盟約,近乎自動地出手協防台灣,中國因此被嚇阻。此為戰略清晰。然而,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將因為中國或台灣的動作而捲入與中國的戰爭。

可是,美國「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規定,如果台灣遭受攻擊,美國政府及國會將採取「適當行動(appropriate action)」。戰略模糊的本質在於,透過不清楚表明未來會採取哪些行動,針對欲改變現狀的中、台雙方,起到「雙重嚇阻(dual deterrence)」之效。換句話說,一方面嚇阻中國攻台,另一方面也抑制台灣挑釁中國。戰略模糊乃美國為了既保有使用武力的決定權,又維持兩岸現狀的積極戰略,並非消極地逃避責任。

日本也向中國指引了「合作之道」

此次的美日峰會聯合聲明,亦貫徹了戰略模糊的精神。其所寫的是「台海和平及穩定的重要性」,而非「防衛台灣」。此外,這次自由世界幾無專家認為,應該要抑制台灣。貫徹維持現狀的蔡英文政府,受到了高度評價。因此這次所寫的雖是「促進兩岸問題的和平解決」,但二○○五年(前總統陳水扁執政時期)美日外交部長、國防部長會談(2+2,俗稱二加二會談)所共同發布文件的語詞—「透過對話」,則未寫入。由此可見,美國目前想要嚇阻的是中國,不是台灣。

這次的美日峰會聯合聲明,和三月十六日在東京舉行的美日二加二會談後發表的聯合聲明一樣,均點名中國,尖閣諸島(台灣稱釣魚台列嶼)、台海、南海、香港、新疆等問題全都提到。感到驚訝的中國為了阻止此事而施壓日本,但到頭來拜登及菅義偉仍將與二加二會談聯合聲明幾無二致的內容,寫入美日峰會聯合聲明。

惟希望各位好好注意的是,和美日二加二會談聯合聲明不同,美日峰會聯合聲明刻意寫道:「美日承認(recognize,認識する)與中國進行坦率對話的重要性,重申今後直接(向中方)表達(美日)關切議題的意向,並認識到(acknowledge,認識する)有必要在具共同利益的領域,和中國合作。」這可以看作是在日方要求下寫入。因為五月六日在倫敦舉行的「七大工業國(G7)」外長、發展部長會議後發表的聯合公報G7 Foreign and Development Ministers' Meeting Communiqué)對中國的措詞,沒有這一段,整體來說則比美日峰會的聯合聲明更為強硬。

也就是說,從中能夠看出日本在試圖嚇阻中國舉動的同時,亦正設法避免造成中日關係不穩定。當然,暫且不論最終能否成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日本的計畫,目前仍未取消。結果比起美日二加二會談後,中國對日本的反應在美日峰會後反而更為柔軟。

有朝一日如果中國決定對台動武,由於提供美軍支援的將是日本,因此對台灣來說,屆時日本所做的選擇仍是生死攸關地重大。美中關係一惡化,日本的身價就會水漲船高。為了使習近平訪日成功,中國不得不顧慮日本。筆者認為,日本或許是唯一一個既可以維持對中關係穩定,又能夠經由加強對美同盟,對區域內的和平及穩定做出貢獻的主要國家。

許多媒體對美日「拜菅會」的評價,都僅止於這兩位領袖對中國的看法高度一致。然而,要理解日本外交在美中之間的平衡感,這還不夠深入。所謂的國際政治,就是虛虛實實的複雜過程。

(作者松田康博為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自由時報052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