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20年11月18日星期三

李怡︰美國對華政策新觀望

美國大選還沒有最後定局,不論誰當選,只望所有的合法選票都被計算,而所有非法選票都排除。但現實未必會這樣。
拜登上場的可能性仍然較大。美國傳媒整理拜登歷來關於海峽兩岸的言論,窺視他會如何處理這個「最迫切的外交挑戰」。
拜登2009至2017年擔任副總統期間,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軍事實力大增,華府的對中政策以合作為導向,而非對抗。拜登2001年擔任參議員時,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議題上發揮作用;成為副總統後多次訪問中國,2013年與習近平見面時,被對方稱為「中國的老朋友」,二人私下會談由原定的45分鐘延長至兩小時。拜登發表公開談話,指兩國關係「將有無限的可能性」。
拜登在2001年撰寫一篇文章表示,美國在「幫助台灣維持民主活力」方面擁有重大利益。但美國沒有「義務」協防台灣。
隨着近年美國民意向敵視中國傾斜,拜登2月參加民主黨初選時,稱習近平為「暴徒」,並說北京必須「按照規則行事」。8月民主黨黨綱表示「對於中國在經濟、國安與人權方面的深刻擔憂」,從黨綱中刪去所有提到「一中」政策的內容,改而承諾持續「在符合台灣人民最大利益與願望的情況之下,和平解決海峽兩岸問題」。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拜登可能上台而改變政策的驚嚇,蔡英文搶先在推特對拜登當選祝賀;台灣駐美代表蕭美琴也致電拜登的首要外交顧問、可能擔任國務卿的Anthony Blinken,代表政府祝賀拜登及賀錦麗。
世衞在美國宣稱明年退出、多國要求讓台灣參與的壓力下,5月時總幹事譚德塞提出討論是否讓台灣以觀察員身份參與世衞大會。但在拜登可能當選並且表示會繼續留在世衞的情勢下,上周召開的世衞大會,不顧美國等西方國家施壓,表明不會把有關台灣的提案列入議程。
15日,由東盟10國發起,中、日、韓、澳、紐共同參加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簽署。簽署前的11月13日,美國次國務卿Marc Knapper呼籲日本和韓國不要顧慮與中國的經貿關係,鼓勵兩國在宗教、涉港及涉台問題上積極地對抗中國。日韓似乎沒有理會。
利益導向、見風使舵、趨炎附勢、只顧近憂不管遠慮,本來就是所有政治人物的取向。對此真是無話可說。
特朗普政府正在為他的對華政策作努力,也許是最後努力,就是敲定一些難以改變的施政,使下任政府依循或不得不依循。
據報道,特朗普將委任他的強硬政策的支持者Corey Stewart擔任商務部一個新設職位,準備在剩餘任期中繼續對中國加大執行嚴厲政策的力度。正在歐洲訪問的蓬佩奧發出強硬信號,12日受訪時說,「台灣一直不是中國的一部份」,並且繼上周新增制裁四名中港官員後,他表示制裁名單陸續有來。拜登上場總不能撤銷制裁吧,這太難看了。
美國政商界長期對不守國際規則的國家資本主義予以姑息而共享利益,這漫長的既得利益者的「好日子」於四年前遇到大翻轉、大顛覆,特朗普及其團隊向傳統價值回歸,但很可能終於敵不過既得利益者的反噬,新掌權者很可能又回到姑息極權並共享利益、為害人類的老路了。
仍然有值得珍存和待日後反思的東西留下來,就是白宮在11月2日出版的電子書《President Trump on China:Put America First》,這本書彙集了彭斯、蓬佩奧等關於對中國政策的經典演說,很好的美中關係歷史的回顧,無法反駁的中山狼的教訓,為美國及所有國家指出對抗極權之道,唯有「不聽其言,只觀其行」,不惜犧牲地強硬應對。
台灣作家顏擇雅建議出版社出一本中英對照版,說「超適合用來學英文」。

——作者脸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