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20年10月27日星期二

榮昇社科:英伦三岛何以崛起引领全球文明

  大道 荣升 榮昇社科


英伦三岛,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俗称,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北爱尔兰等。“英伦三岛”一词是对“英国”或“大不列颠”的别称。


英国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简称联合王国,通称英国。除本土外,英国还拥有十四个海外领地,总人口超过6600万,其中以英格兰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为主体,占全国总人口的83.9%。


1688年的光荣革命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此后,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国力迅速壮大。


国力壮大后,英国开始海外经济和政治扩张;通过坚船利炮开路,将大量工业品卖到全世界,同时,在世界各地建立起了大量的殖民地附属国。


到18世纪至20世纪初期,英国总的海外领土面积跨越全球七大洲,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和第一大殖民王国,其殖民地面积等于本土的111倍, 号称“日不落帝国”。


今天大家熟知的大国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当年都是英国的海外属地;可以想象英国当年是多么强大。


研究认为,英伦三岛的起飞源自1688年的光荣革命,暨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基本确立始。


这之前,英国曾是个很普通的岛国,政权不断更替,内外争斗不停,屡次被外国如法国丹麦荷兰等国入侵,甚至最后一次还是在被荷兰执政的颠覆后,才一改过去的动荡与弱小,迅速成长为庞然大物的。



而这之前,还发生了另一个重大事件,也深刻影响了英国的社会,即“大宪章运动”。


那是金雀花王朝的约翰一世(1199一1216)时期,因约翰为了王室财政增收,进行所谓财政改革,激起各地封建领主和贵族的反对。加上他在任时屡次与法王作战,相继丢失诺曼底、安茹、曼恩、都兰等地,人心尽失。


[金雀花王朝,在法国又名安茹王朝。王室家族是一个源于法国安茹的贵族,从12世纪起统治英格兰,首任英格兰国王是亨利二世。除家族原有世袭领地安茹伯国(1060年–1203年),该朝曾统治过诺曼底公国(1144年–1204年及1415年–1450年)、英格兰王国(1154年–1485年)、阿基坦公国(1153年–1453年),一度拥有从比利牛斯山到苏格兰边境的广大统治版图,后世称此时期的英格兰王国为“安茹帝国”]


1215年6月15日,约翰王在大封建领主、教士、骑士和城市市民的联合胁迫下签署了“大宪章”。


“大宪章”也称《自由大宪章》,是英国君主统治时期的重要宪法性文件之一。


“大宪章”全文共63条,主要内容是保障封建领主暨贵族和教会的特权,以及骑士、市民的某些利益,限制王权。


“大宪章”规定:非经贵族会议的决定,不得征收额外税金;保障贵族和骑士的采邑(即封地)继承权;承认宗教自由不受侵犯;归还原侵占的领主土地、抵押物和契据;尊重领主法庭的管辖权,国王官吏不得任意受理诉讼,对任何自由人非经合法判决,不得逮捕、监禁、没收财产或放逐出境;承认伦敦和其他自治城市的自由;统一度量衡,保护商业自由等。


同时规定由各地领主推举25人负责监督宪章的实施。


“大宪章”的主要作用在于,国王和封建领主及教会、骑士间的内部权力分配,也就是国王的属下瓜分了大部分原属于国王的权力,使国王从原来的“乾纲独断”向分权过渡。


到了1258年六月,约翰王的继任者亨利三世,在牛津召开的被称为“狂暴议会”的会议上,亨利被其妹夫蒙特福特等改革派逼迫着,又接受了《牛津条例》。


《牛津条例》进一步限制王权,条约规定,议会定期召开,每年三次;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任意没收土地及分配土地,国王亦不得擅自决定对外战争。


会议后,亨利三世被迫遣散了他的外国顾问,而不得不接受英国的议会,从此,“议会”这个词,就广泛出现在英国的社会生活中。


1264年五月,蒙特福特“挟天子以令诸侯”,建立了一个九人委员会。1265年,蒙特福特召开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评议会——蒙特福特的议会,参加者除了男爵,高级教士,和每郡两位骑士外,还增加各自由市每市两位市民代表。

此事表明,贵族与市民阶层开始联合对付国王,市民阶层开始登上英国的政治舞台。


大评议会后来演变为议会,分为上议院和下议院,习惯在威斯敏斯特皇宫会议厅举行。一般只邀请封建主和主教(上议院)开会,而骑士和市民只在特殊场合才被邀出席。

下议院可以向国王呈递请愿书,这就是最早的议案。议长奔走于两院之间,联络并约束议员们。


此时的议会只有皇室邀请才能召开,其作用是咨询,没有政党和选举。国会最重要的部分是上议院。


亨利三世死后,他儿子爱德华继承了王位,史称爱德华一世。“大宪章”制度也在英王爱德华一世时被最终得以确定。


新生资本阶层的代表克伦威尔,在与王室的权斗中,通过军事手段又将权力垄断到了自己的手中,并实施了10年的军事独裁。

这让议会各方利益代表者,再次深深地品尝到了权力被个人垄断后所带来的苦果。


克伦威尔死后的1660年2月,斯图亚特王朝詹姆士二世复辟。

复辟后的詹姆士二世故伎重演,也通过各种方式掌控军权、扩充王权,悄悄进行权力集中。这使得议会各方利益代表者猛然警醒,并开始行动起来,维护自身利益免受王权侵害。


终于,在1688-1689年爆发了著名的“光荣革命”。


1688年11月1日,受英国议会主要人物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婿,当时担任荷兰共和国执政的威廉.奥伦治,协同其妻子在托尔湾登上英国的土地,驱逐了老丈人詹姆士二世,夫妻二人同时登上王位,史称“光荣革命”。


光荣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是指1688年英国新崛起的资本阶层与具有改新思想的新权贵联合,发动的推翻国王詹姆士二世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这场革命没有发生流血冲突,因此史学家将其称之为“光荣革命”。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奠定了国王统而不治的宪政基础,国家管理权由君主逐渐转移到议会;君主立宪制政体即起源于这次光荣革命。


通俗讲,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一改过去权力更迭“血流成河”的历史,将国王从法律之上,摁到法律之下;法律成为“一国之王”,谁都必须接受法律和契约精神的约束,国王也不例外。


“不流血”而实现权力更替,意义尚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人类社会的崭新起点:桎梏人类千余年的“君权神授”被抛弃,自然法和人性观回归社会,契约精神与社会管理相结合,分权制与授权制相结合,使人类文明程度跃上新台阶。


随着国家权力由国王向议会转移,代表不同利益诉求的派别,辉格党和托利党应运而生。这两个议会派别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早的政党。


起源于这个时期的辉格党和托利党,在政治上既互相争斗又互相制约,使英国政局得以持续保持平衡;两种互相矛盾和制约的因素包容在一个统一体内,既避免了大一统呆板、腐败的弊端,也避免了内生破坏性的冲突及其动乱的危险。


研究认为,“长腿”爱德华一世对英国王室的影响无可替代。他不仅是个能征善战的孔武之人,而且深谋远虑;他不象他爹那样短视,一亲政就急于废除与大领主们签署的“大宪章”,而是确立了“大宪章”的合法性。


虽然爱德华一世没有著书写下体会,但他的经验表明了,权力垄断的后果只能是两个:一是给国民带来灾难;二是权斗不止,政局不稳。适当分权照顾多方利益才能普惠国民而使王室长期得益,国家得以良性发展。


“光荣革命”后,国家管理权得到分置与平衡,社会力量、矛盾及纠纷在两党之间,通过和平竞争、协商妥协予以解决,使英国内没有再出现因利益之争而产生的流血和内耗,社会各项事业开始沿着良性发展方向快速推进。


经过都铎王朝和伊丽莎白女王时代,随着英国工商业的蓬勃发展,和日益扩大与世界各地的交流互动,使其在文艺复兴中后来居上。

随着社会政治文明程度的提高,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彻底告别以往积弱积贫的岛国形象,在全球的地位直线飙升。


与此同时,英国率先完成了许多科学发现和发明,如蒸汽机、青霉素、脱氧核糖核酸(DNA)、多利羊和喷气式发动机等等。伦敦发达的金融市场,吸引着世界各地众多公司来此寻找商机。


英国的海外殖民地迅猛扩张,19世纪初达到鼎盛。全英大约有4到5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领土约3367万平方公里,占到了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简单说,英国的崛起史,就是一部对王权的分离制衡与虚置史;从王权独裁逐渐过渡到王权衰落,最终将国家管理权的行施,委托给了各方利益代表的议会和内阁。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上天的眷顾,英国没有出现嬴政、刘彻和商鞅、孔丘这样的人物,英王室始终无法形成纯粹的帝王中央集权模式。


逃过了王权专痔“暗暗长夜无尽时”的折磨,不得不说,这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高明之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