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20年5月22日星期五

汪浩:蔡總統說,「中華民國台灣」有七十年的歷史!

文:汪浩 2020.05.21
民進黨和國民黨都要突破意識型態的歷史包袱,接受「中華民國臺灣」是1950年3月蔣介石建立的新國家這一歷史事實,才能達成「中華民國臺灣」國家認同的共識。
2020年5月20日,蔡英文總統在就職演講中提到4次「中華民國」,46次「台灣」,但只有一次用到「中華民國台灣」。她說「過去七十年來,中華民國台灣,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中,越發堅韌團結。我們抵抗過侵略併吞的壓力、走出獨裁體制的幽谷,也一度走在被世界孤立的曠野之中,但無論什麼樣的挑戰,民主自由的價值,一直是我們的堅持。」她這句話,追遡了「中華民國台灣」「過去七十年來」的歷史,突破了民進黨的意識型態包袱,接受「中華民國台灣」是1950年3月蔣介石建立的新國家這一歷史事實。 
這幾年,蔡總統提出的「中華民國臺灣」概念,逐漸成為臺灣的國家認同共識。不過,民進黨忙於選舉和執政,沒有對「中華民國臺灣」的歷史脈絡做很好的研究和闡述。其實,推動「中華民國臺灣」的國家認同,無法經由鼓吹臺灣從「中華民國」獨立來完成。人為地切割臺灣過去七十年的歷史,不可能達到全民共識,從而破解國家認同的困境。蔣介石是個軍事獨裁者,對內實行威權統治,對外抗共保臺。臺灣深化民主體制,堅持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的價值觀,就應該完成轉型正義,「走出獨裁體制的幽谷」。但是,追究蔣介石對內侵犯人權的歷史責任,不應該完全否認他抗共保臺的歷史功蹟。1950年以來,臺灣領導人和臺灣人民,通過中華民國臺灣化來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侵略併吞的壓力」,就是臺灣現代史的主軸。 
借殼上市 
1950年3月1日,是改變臺灣命運的一天。內戰大敗而撤退臺灣的國軍殘餘,支持已經引退的前總統蔣介石,不顧「中華民國」憲法程序,自行宣佈「復行視事」,重新行使總統職權。此事本質上是蔣介石通過軍事政變,借助「中華民國」這一「空殼公司」,為自己對臺灣實際控制增加合法性。1950年3月13日,蔣介石在演講「復職的使命與目的」時說:「「我自去年一月下野後,到年底止,為時不滿一年,大陸各省已經全部淪陷,今天我們實已到了亡國的境地了……我們的中華民國到去年年終就隨大陸淪陷而已經滅亡了。我們今天已成了亡國之民,而還不自覺,豈不可痛。」可見,蔣介石認為,他在臺灣建立的新國家,目的是要恢復那個在1949年底已經滅亡的中華民國。借殼「中華民國」,只是為了與中共政權爭奪法統,爭奪聯合國代表權,和爭奪對臺灣統治的合法性。此後,「中華民國臺灣」的國家正常化,不是通過公投制憲或住民革命,而是通過「舊瓶裝新酒」(或叫「股東改選董事會」)的和平演變來實現的。「中華民國臺灣」自1950年3月「借殼上市」以來,實質上主權獨立,意外生存,從來也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 
中華民國臺灣外交政策的核心 
「中華民國臺灣」是在冷戰大背景下,經由幾代領導人和臺灣人民,與中美角力而形塑的。「復行視事」後的二十多年,蔣介石雖然沒有放棄「反攻復國」的夢想,但他最堅持的還是「中華民國臺灣」的「獨立自保」。所謂「反攻復國」,是恢復已經滅亡的「中華民國」,所謂「獨立自保」,是保衛已經「借殼上市」的「中華民國臺灣」,這兩個「中華民國」的差別,蔣介石心中是很清楚的。1950年10月14日,面對聯合國的代表權危機,蔣介石寫道「甲,如何確保臺灣復興基地,使之鞏固不搖。乙,如何使中共不能參加聯合國,以保持我政府代表權,不退出聯合國。丙,如甲,乙二者不能兼顧,則以確保臺灣基地為第一。與其為保持聯合國會員名議,而使臺灣被攻,不能安定,則寧放棄會員之虛名,暫時退出國際社會,雖在國際上失去地位而力求自立自主,確保臺灣主權,實為利多而害少。」這段話,其實點出此後幾十年中華民國臺灣外交政策的核心,即如果在國際社會中代表中國與確保臺灣主權不能兼顧時,應該棄名保臺,自立自主,「走在被世界孤立的曠野之中」。 
生死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民進黨和國民黨都要突破意識型態的歷史包袱,接受「中華民國臺灣」是1950年3月蔣介石建立的新國家這一歷史事實,才能達成「中華民國臺灣」國家認同的共識。特別是,國民黨應該公開承認「中華民國臺灣」領土只有臺澎金馬,國民只有2300萬臺灣人民,不再脫離現實地宣稱大陸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這同主張外蒙古是中華民國「固有之疆域」一樣可笑。 
蔡英文總統在就職演講中說「七十年來,台灣可以度過一次又一次的挑戰,… 我們是一個在驚濤駭浪中走過來的國家。我們兩千三百萬人,是生死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未來也是這樣。」蔡總統的這段話說的真好,有過去七十年歷史的這個國家,就是兩千三百萬人的命運共同體。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