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20年4月21日星期二

吴国光:加繆不是我的烤蝸牛

—— 全球疫期中的生活隨感之十四
(2020/04/21)

人有時候會自己給自己設一個套兒,結果鑽了進去就可能繞來繞去繞得糊裡糊塗。我這說的是我自己三天前的事兒。
三天前那則隨感,隨手就用食品來類比精神和物質上的營養供給了。精神食糧嘛,這不是大家常用的說法嗎?
不幸,這老套兒的比喻,確實是個套兒。因為這個類比在本質上是錯誤的。為什麼呢?這就不得不扯上一點兒理論啦。
一個蘋果,你吃了,我就吃不到;即便分開吃,也是你多吃了一口,我就會少吃一口。這無疑是常識。可是,有沒有什麼東西,不是你有了我就沒有,也不是你多了我就少了的呢?
當今全球大疫,不就是因為有了這麼個不似蘋果的東西嗎?那就是病毒。張三感染了,一點兒也不減少李四感染的可能,甚至還增加了李四感染的可能。張三感染得重,也不意味著李四就會感染得輕。
當然這是個反面的例子。正面的有沒有呢?經典的例子是社會治安:你感覺安全了,就意味著你的鄰居也感覺安全,不是因為你安全而你的鄰居就得不到安全。病毒傳染的反面,即公共衛生,也正是這樣的例子。
有個概念是專門指稱這類東西的,叫作"public good"。Good在這裡是個名詞,中文一般譯作"物品"或"財物"。Public good因此就被譯為"公共物品",或"公共財"。這個譯名其實很不高明——這說明了中文從根子上是如何缺乏能夠表達這個概念的詞語的。沒辦法,我們權且沿用。
我的發現在於:精神的東西,其實都是"公共財"。一盤法國烤蝸牛(這是俺最愛的美食之一哈),我吃了,你就吃不到;我吃了其中四個,你就只能吃到兩個了。但加繆的書(這是俺最愛的精神美食之一哈),我讀了,你照樣讀;沒有人會因為我把加繆的書都讀完了而從此讀不到加繆。所以說,加繆不是俺的烤蝸牛啊。
也所以說,精神美食這個說法,其實很有問題。只能是個比喻,不能由此展開去論述問題。還所以說,在精神世界裡,不存在你貪吃、你奢侈而別人就只能忍飢挨餓的零和遊戲。
這是政治經濟學的一個理論 。不錯,政治經濟學是俺的主要研究領域,所以這套理論也算俺的看家本領之一吧。確實,我在不止一本書裡討論過這一理論了:全球化這本書裡有講,早幾年關於人類安全的書更是以此立論的。全球大疫,正是對於人類安全的挑戰,也對全球化提出了一大難題。為什麼我的隨感很多都在談精神層面的東西呢?大體也是因為我對這次危機的認識是基於上述那套理論的。
不過,一談理論,就很枯燥,而且容易長篇大論下去,還是打住吧。

——作者脸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