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20年2月5日星期三

武汉疫情:抗疫成功、自行殆盡、成風土病,還是季節性爆發?

武漢肺炎至今已感染全球共 2 萬多人,至今 427 人死亡,727 人入院後康復。世界衛生組織較早前更將疫情宣佈為國際關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有機會向全球擴散。比起沙士疫情,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數據顯示其傳染力更強,科學家也未能確認到病毒的所有傳播途徑。要準確估計疫情發展則是言之尚早,但流行病學家已開始提出數個可能局面。

情況一:抗疫成功,疫情受控

最理想情況是疾病會如沙士般在一段時間後自然消失。
埃默里大學 (Emory University) 全球衛生醫學教授 Jessica Fairley 向 Vox 指出, 2003–2004 年 SARS 疫情就是全球公共衛生措施可有效控制疫情的例證。當時旅遊限制及邊境檢疫政策有效減低了疫情擴散機會,而醫生對疾病敏感度增加、診斷技術改進,以及隔離病人治療等方法,都成功減低 SARS 疫情傳播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緊急衛生總監、流行病學家 Mike Ryan 在 2 月 1 日接受美國醫療媒體 STAT 訪問時亦表示,有理由相信疫情可受控。原因包括:家居續發率 (secondary attack rate) 偏低;其次,醫護人員感染率也較 SARS 及 MERS 低,而中國旅客向海外傳播率也不高——截至 2 月 5 日,海外感染個案為 212 宗。
不過要有效控制病毒傳播的其中一個關鍵,是疾病是否會有無明顯病徵的「隱形病人」出現。
2004 年世衛發表的 SARS 檢討報告指出:「若 SARS 在病徵出現前已有傳播能力,疾病將難以、甚至無可能受控。」較早前刊於《新英格蘭期刊 (NEJM) 》研究指德國患者是遭隱形患者感染,但其後德國公共衛生機構 Robert Koch 研究所則指該研究有誤,暫未能證無病徵者可傳新型冠狀病毒。不過香港衛生署昨日 (4/2) 則指,現時已共有 4 宗個案均未能找到明顯病源,顯示本地可能出現隱形傳播
另一個關鍵是「超級帶菌者」。除非有超級帶菌者出現,SARS 一般較難以在醫療環境以外傳播。當時只有找到超級帶菌者,並將其隔離,已可大大減低疫情傳播能力。問題是科學家現時仍未清楚新型冠狀病毒的「超級帶菌者」對傳播有甚麼影響。不僅如此,較早前香港大學刊於《刺針》的研究更指出,由於未出現病徵個案已對外輸出一定數量,全球主要城市各自爆發新型冠狀病毒的情況已是無可避免。其他情況機會可能較大。
根據現時多國以及香港的措施,都是盡量阻止源頭病人,或將外來旅客隔離 14 日觀察控制疫情。

情況二:病毒已感染大部份可受感染人士,疫情無法擴散

外媒 Vox 形容疾病爆發類似同火災,病毒是「火種」,而高風險人士則為「燃料」。當病毒感染所有高風險人士後,疫情將會慢慢減退。
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家 Michael Mina 接受 Vox 訪問時舉例: 2015–2016 年中美國家爆發,短時間令大部份受感染的 Zika 病毒正正是自然消失。 Zika 病毒雖然仍然存在,但已不再擴散。不過他亦表示因為科學家仍未知道哪些人感染風險最高,現時未知新型冠狀病毒怎樣自行消失。社區中對病毒呈免疫力的人,或能減低病毒傳播機會。
現時有可能的情況,是中國國內未來已無人可再受感染,而其他國家的密切監控可令醫療人員盡快隔離治療病人。然而,此情況也絕不「理想」。因為這即代表疾病在消退前,已令不少人受感染,同時不少人因而死亡。發展中國家醫療資源不足,加上社會動盪等情況下,所受影響可能更難以想像,也更難以有效監察疫情發展。以 Zika 病毒為例,估計至 2016 年為止,就有約 162 萬人受感染。

情況三:新型冠狀病毒成風土病

另一個可能性,是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不會停止,而是與其他 4 種冠狀病毒一樣,成為風土病 (endemic) 。不包括新型冠狀病毒,其實仍有 4 種冠狀病毒流行,包括已出現數個世紀的 OC43 及 229E,以及 2003–4 年後發現的 HKU1 及 NL63。今次新型冠狀病毒也有機會成為類似風土病。此類病毒會在社區中持續出現,而其感染率則有機會隨季節變化而改變,難以估計。 4 種冠狀病毒一般會令患者出現傷風症狀,但嚴重者亦有可能導致肺炎,甚至死亡。哥倫比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專家 Stephen Morse 向 STAT 指,他想像到新型冠狀病毒有機會成為第五種冠狀病毒風土病。

情況四:類似流感情況

還有一個可能出現的情況,是新型冠狀病毒會變得如流行性感冒般,接季節出現,而其傷害力也會因應不同環境因素而改變。
流感和上述 4 種冠狀病毒一般較常見於乾旱寒冷的天氣。流感專家 Richard Webby 接受 STAT 時指,假設新型冠狀病毒也有類似情況的話,相信感染數字將會在乾燥溫暖夏天回落,傳播機會大幅減少。
較好消息是,生物學家 Michael Farzan 指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譜與 SARS 相似,同樣擁有一個「分子校對系統」存在,減低複製過程出錯而出現異變的機會。相信其變異率將會比流感以及 HIV 更低,而病毒出現更高致命性的機會也會減低。以現有數據估計,新型冠狀病毒病死率約為 2% ,但有機是是因為未有計算輕微病症者而大幅高估死亡率。
然而,即使是低病死率疾病,也有機會因其高傳染性導致大量病人死亡。以病死率相對偏低的流感為例,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就估計, 2016–2017 年期間約有 2,900 萬人出現病徵感染,約 38,000 人死亡。
另一有參與新型冠狀病毒研究的生物學家 Andrew Rambaut 也向 STAT 指出,現時該病毒傳播性已相當高,演化上也不見病毒會出現甚麼改變,已可造成全球大流行 (pandemic) 。不過也因如此,病毒也與對上一個情況一樣,會繼續在社區中傳播,而傳染力則受多個因素,包括社區免疫力影響。傳染病學專家 Amesh Adalja 認為,今次之所以影響特別大,是因為人類首次面對此種病毒出現,未有相應免疫力對抗。下次新型冠狀病毒再次爆發時,其傳染率高低也會受今次爆發時受感染者數量影響。而更重要是,一旦疾病是以季節性循環出現,科學家則有更多時間研製疫苗,或可再下次爆發前推出 、減低傷害
總括而言,疫情發展取決於至少幾個因素:監察數據準確性、公共衛生政策、病毒檢測速度、治療或預防方法研發速度、個人衛生習慣和免疫力等。唯現時疫情仍屬初期,以上四個只是綜合專家意見,實際上科學家未可準確預測未來情況。科學家亦已盡快研製疫苗,但相信已難以趕得上控制今次疫情。以目前數據顯示,疫情有效受控機會已不斷減低。因此更需盡快了解疫情散播至全球的機會,令其他國家的醫療系統應對疫情爆發有所準備。另外,一旦病毒日後變為風土病或季節性疾病,醫療機關應怎樣處理,亦是另一重大問題——特別是從每年流感疫情經驗已知,一旦大眾對疫情失去戒心,則有機會導致大量原本可避免的病重或死亡個案。 
文/Edward Ho、審核/Ala
——Matter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