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9年5月15日星期三

丁咚:特朗普就任总统后的对华政策前瞻

 丁咚 国际事务瞰台  

作者按语:本文完成于2016年11月,即特朗普赢得总统选举后不久,是一篇长文的局部,摘选时进行了一定删节及段落衔接处的文字调适,标题为另加。其中对特朗普就任总统后的对华政策预测,很多已成为既成事实,还有的尚待事实检验。


 

 

、历史背景:中美关系模式的类型及中美关系的内核

二、战略背景:中美关系趋势和对彼此实力的准确度量

、影响和制约特朗普对华政策的因素

、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选择

中美关系的关键抉择

 

 

作为华盛顿政治圈的"局外人",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可谓异数,大大出乎美国建制派、公众舆论和全球多数国家政府及观察家的预料。总统当选人毫无政治和外交经验,在美国史上是罕见的。这就增强了特朗普就任总统后采取何种政策的不确定性。

但另一方面,如同特朗普竞选团队幕僚所称,也许有意利用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外界对他的高深莫测印象,吊人们的胃口,为其实现政策目标服务。

实际情况似乎在印证这一点:特朗普作为候任总统频频就正在发生的热点事件发表简要评论,让本国和外国关注者跟着他的兴趣打转,如堕迷雾中,小心揣测他的动机,分析他的政策倾向,不经意中他已经站在美国政治舞台的中央,提前进入角色,并掌握了政治主动权和议题设置权。

特朗普的当选注定了他将成为一个在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总统。他的空白的政治经历,可能会增加他对总统职务适应的难度,但也为他实现让美国再次伟大的誓言,成为一个伟大的美国总统,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特朗普应该会明白,人民对希拉里及她所代表的死气沉沉的政治现实的不满,成就了他的总统梦。在对华盛顿的职业政客产生失望之余,美国公民用手中的选票将原本无望的特朗普送进了白宫。与其说他们选择了特朗普,不如说是把票投给了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未来,将他们的改变愿望通过总统的行政权力贯彻到国家政策中。

如何回应美国人民的期待,推动变革,将是特朗普需要认真思索、权衡并落实的首要课题。而作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的最高行政首脑,他的权力影响所及,遍布世界每个角落,攸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关乎世界稳定、地区和平与人类福祉,这又将促使他慎重使用他掌握的权力,将每一步奠定在对事实的充分了解、扎实的分析、讨论和稳健判断的基础之上。

特朗普将是一位个性十足的总统,常常口无遮拦,但随着职责的神圣感逐渐浸润他的思维方式,审慎地观察动态,缜密地研究问题,负责地做出决策,最终将成为他的施政基调。

两百多年的政治史已经表明,美国在很多时候是国际政治的"例外",但没有哪一任总统可以"例外",脱离出美国的建国精神和宪法准则,胡作非为,扰乱世界,毁灭先贤们开创的伟大国度,相反,会忠诚地服务于人民和国家。当他们离任的时候,无不成为深具历史感的政治和外交专家。


历史背景 中美关系模式的类型及中美关系的内核


从近代以来,美国就在中国扮演了独特的角色。在它成立后的头一百年,受孤立主义影响,美国政府的主要精力在国内,对华贸易只处于极其次要的地位,两国的官方联系十分有限,商人和传教士充当了中美交流的主体。那时候,美国作为欧洲帝国的小伙伴,对中国而言,既是跟随它的欧洲表兄一起"侵入"中国的"列强"之一,但又经常谴责英国的帝国主义行径,主张让中国人民享受民族自决和个人自由,极少将武力作为解决国家关系问题的手段。中美关系早期就产生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并存的现象,在今后的中美关系中不断出现,成为外国与中国关系中极为鲜明的少数特例。

老罗斯福的国家利益优先的政策取向,使他支持了日俄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场战争,以实现他的政策目标:地区均势,从而减少地区强国对美国的威胁。但自从海约翰提出门户开放照会后,一直到1949年,美国外交中的理想主义,就主导了中美关系。在时期,美国主要是作为中国的强大朋友和盟友发挥其至关重要的影响的,美国对华贸易量很少,利益外交不是美国对华政策的目标,也不是主要内容。

美国在这期间率先提出并将维护中国的主权、领土和行政完整作为其在华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呼吁废除不平等条约,主导设计出以九国公约为核心的华盛顿体系作为保障中国在动荡时期的独立和领土完整的国际机制,拒绝干预或者用制裁的办法对付中国国内混乱,并分两次全部归还了中国的庚子赔款,助力中国的教育、文化等活动。美国还是第一个承认中华民国的西方国家第一个要求取消外国在中国的治外法权的国家,并在日本侵华后,竭力维持中国的独立,为此成为导致日本入侵珍珠港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它通过以资金、物资、技术等为主的各种方式支援中国抗战,仅1942年就提供了不附加任何条件的5亿美元专项贷款。在国共内战爆发后,美国是国民党政府不够全心全意的盟友,拒绝充当其战争机器,为此还引发了战后美国社会的大反思。然而,正是小罗斯福总统以及他的继任者杜鲁门的坚定支持,中国得以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国之一,拥有一票否决权。

1949年到1971年,中美分别处于两大阵营冷战,其间还在朝鲜战场上直接军事对抗。战争使两国认识到运用武力手段处理中美关系不啻为噩梦,因此在此后的彼此交往中,尽一切可能免于走向直接军事对抗。

1971年后基于共同对抗苏联的需要,中美战略缓和,到1979年正式建交,三个联合公报和《与台湾关系法》规定了中美关系及如何处理两国关系的敏感部分台湾问题。此后十年,中美是"心照不宣的同盟",中美在政治、外交、经济、防务、军备、高科技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落后的中国得到美国的大力帮助,为改革开放突飞猛进,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之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美关系陷入动荡和停顿。这在克林顿当选总统后出现转机克林顿政府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惯常模式:当选初期关系紧张,美国以遏制中国为主调,一年后迫于经济需要,放弃遏制政策,转而实行"全面接触+必要防范"的双轨战略,到后期两国关系渐入佳境,但也不时为一些个案造成不快,就像夫妻之间偶尔拌嘴一样,但未影响两国关系大局。

小布什继承了克林顿政府的风格:初期,两国关系紧张,小布什频发恶语,遏制为主,接着对华实施"融合战略"(全面接触政策的变体),为了反恐需要,美国将中国界定为全球反恐怖主义同盟者,后来也是渐入佳境,不时小摩擦。

奥巴马政府反过来了,一开始是蜜月期,接着希望落空,开始一轮紧张,但不走极端,然后关系恢复,到了第二任期,两国关系出现分化

合作渐入佳境,具体表现是,到奥巴马政府下台前夕,美国务卿克里还专门致电给中国外长王毅,表达三层意思:中美过去几年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中美关系十分重要;一个中国政策是美国两党共识。这个姿态说明,在奥巴马任期,积极、合作全面的建设性接触关系是主流,同时克里的姿态也是对屡屡呛中国、对华态度强硬的特朗普的牵制。

但另一面是,在奥巴马任职后期,面对中国国内的政治发展中国在周边和全球推进国家利益,美国政策的某些方面从对华防范到对华遏制转化并逐渐跨越了临界点,为中美关系未来埋下伏笔,体现于几个方面:首先是美国的战略重点从欧洲和中东转向中国,全球权力中心向亚太尤其是东亚转移,美国确保有足够能力团结亚太大国和中国的周边国家,在必要的时候遏制中国;美国的海军舰艇的60%和海外空军的60%在2010年前后开始向亚太转移,并全力在亚太盟国和伙伴国家构建军事网络,拓展军事基地,扩大军事部署,确保美国将来有能力以武力对抗中国;美国意识到中国在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与其争夺全球和地区经济主导权,积极推动各有关国家缔结"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制定贸易新标准,对抗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国际金融与贸易新机制。强化美国在亚太的盟友和地区伙伴关系。在东亚维护航行自由、国际法治和规则,按照美国例外论规则,在南海、东海等有关海域进行航行自由测试,并通过多维军事努力,保证对华形成有效的军事压制态势。

中美关系可以划分为六个层级:同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设性接触关系、战术防范、战略遏制、非武力冲突、战争。回顾中美交往史,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朝鲜半岛与美国直接军事对抗,并实施对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因此中美在长达22年里保持了冷战关系。除此之外的绝大多数时期,中美关系由于前者的政权性质、主权完整和国家独立状况、是否共同对抗一个主要大国以及两国合作程度的不同,分别处于"心照不宣的同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合作全面的建设性接触关系、全面接触+战略融合关系、全面接触+全球反恐怖主义同盟关系、中国国家主权和安全的维护者与受惠者关系中。美国从未对中国产生领土野心,从未主动干过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的事,也从未派遣军队进入中国破坏政府领导。

中美关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美国建国到1930年代,是美国对华以民间外交为主、政府外交微乎其微的时期,这个时期美国给予中国同情、尊重和维护,做了大量中美友好事业,尽管规模不是很大,但是持续性、不求回报、真心实意、大多数时候无私利的。从1930年代美国政府介入迄今,是以政府外交为主的时期。从美国政府建立与蒋介石政府的正式关系始,两国是盟国关系;1949——1971中美冷战;1971——1989,中美战略缓和,进入"心照不宣的同盟"时期1989——1992年底,中美关系动荡;1993至今,建设性接触为主。美国对华态度和政策的主线是友好、合作的,两国关系的底线是建设性接触,但遏制时不时冒头,直到跨越临界点。特朗普当选总统,为中美关系带来新挑战。


战略背景 中美关系趋势和对彼此实力的准确度量


到奥巴马执政尾声,中美可以说建立起了以积极合作全面的建设性接触+有限遏制的关系模式。只要中国不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战略作出转圜,中美关系的这一基调就不会改变,但如果两国沿着政治异质的方向越走越远,彼此力量消长有了质的突破,并将其延伸到国际权力和利益分配中,从而导致重大冲突或潜在冲突那么中美关系就将面临挑战时刻。

一个基本事实是,中国的综合实力日益接近美国,并可能很快超过美国。在这时候,如果彼此不能控制油然而生的那种有些荒谬的自豪感或焦虑感,事情可能就会沿着恶化的方向发展,导致中美关系在"建设性接触"和"遏制"之间摇摆,直至越来越倾向于遏制,或者采取比遏制更强硬的手段压制对方的欲望。

在中美关系面临何去何从的关键抉择时刻,有关中国崛起和美国衰落的言论充斥在两国学者、政客和观察家的圈子里,并蔓延至全世界。就连理智的新加坡已故总理李光耀也对中国崛起为世界第一大国持乐观态度。他认为,需要50年,最多100年,中国就可以建成一个全面工业化的高科技社会。

然而人们只注意到了结论,却忽略了他设置的前提,即中国人必须务实、现实,没有被意识形态迷住双眼;没有难以预料的重大灾害给中国带来混乱或者使中国再度分裂成多个军阀领地。但现实告诉我们,做到这两个前置条件并非那么容易,如果不是因为天灾,那么至少也应担忧人祸会成为阻滞中国发展进程的重大因素。

被过去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带动起来的盲目乐观情绪,鼓励了那些要求改变地区和世界权力分配,促进民族主义,甚至积极炫耀武力的观点出现。们产生了像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苏联类似冲动,在不久的未来全面超越美国,从现在开始就应该为这个即将实现的目标做准备。不过后来的事实是,苏联的雄心没有达成,相反它自己解体,促成了冷战的终结。

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指出了中国崛起取代美国的诸多不可能性:中国自己的内部政治和社会发展有着挥之不去的潜在不确定性。"……它还不能取代美国,成为更加繁荣、现代和民主国家的榜样。"同时,美国的衰落并不必然意味着中国取代美国霸权。美国体系倘若突然发生大规模危机,就会产生迅速的连锁反应,导致全球性的政治和经济混乱……而且可能会"加剧竞争对手之间的紧张关系,激励自私自利的行为",各国由于害怕中国崛起为咄咄逼人的新霸权,而会寻求新的结盟。

中国崛起具有显著的"未完成性",中国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和发展模式尚未全面接受社会检验,目下已经显现出改革难以突破瓶颈,从而可能导致发展困境的征兆。

与此相应的是,有人断言美国衰落了,尽管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美国本土,这种观点都很时髦,且能吸引眼球,但美国制度和经济已经经受了200多年各类危机的考验,事实说明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反省力和恢复力。

布热津斯基描述了美国的六大实力,来证实美国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毫无希望。这六大实力是,美国的总体经济实力,美国仍然是全世界最大的国家经济体;创业文化和优秀的高等教育机构为它带来的非凡的技术创新能力;相对强大的人口基础;美国的民众反应能力;美国拥有安全、自然资源丰富、战略位置优越、国土面积广阔的得天独厚的地理基础,其民族凝聚力强,不存在民族分离主义问题;美国一直与一系列价值观挂钩——人权、个人自由、政治民主、经济机会——这些价值受到其国民的普遍认可,让美国的国际地位多年来不断提升。具有这些资产的美国不是那么容易衰落。

李光耀承认美国发展道路也许会坎坷,但他完全肯定美国不会沦为二流国家,并断言,今后很多年,美国仍将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国际社会的游戏规则仍将由美国制定。他认为,历史上美国已经展现出了很大的自我更新与复兴的能力。美国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美国人头脑中没有根深蒂固的陈旧思想,而是思维活跃,富有想象力,态度务实;拥有各类优秀的研究中心,竞相发明新技术、提出新理念;美国社会能够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并能轻而易举地使其融入其中;英语相当于一个开放的体系,是科学、技术、发明、商业、教育和外交等领域的领导者以及各国顶尖人才的通用语言。

布热津斯基和李光耀对美国实力和优势的肯定,在奥巴马2015年度的国情咨文中得到了事实证明。后者在这篇咨文中陈述了美国克服金融危机取得新的成就:

"在美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的一年后,我们的经济在增长,新的就业机会在以1999年以来最快的速度增加。我们现在的失业率甚至低于金融危机之前。从学校毕业的孩子人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得到医疗保障的民众也超过以往,我们还打破了过去近30年一直依赖外国石油的状态。

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财政赤字的缩减、工业的兴旺发展、以及能源生产的蒸蒸日上,我们摆脱了经济衰退,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国家都更加自由地书写我们的未来。"

美国克服了又一次危机,在原有的基础上变得更加强大。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再次证明了美国制度的强韧生命力。因此,美国衰落论是个伪命题。

相比较而言,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存在的劣势和需要克服的障碍比大多数观察人士意识都要多得多。李光耀列出了中国的挑战:文化、语言以及不能吸引、同化他国人才;创新能力;中国何时崩溃的不确定性;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缺少法治。

中国经济状况确实不容乐观。经济下行持续,国有经济缺少活力,私营经济缺少支持、税负过重,房地产泡沫一触即发,改革落实的速度比不上文件出台的速度,有些方面还出现了倒退,经济复苏遥不可及,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出现惯性反弹。表面的稳定下潜藏着危机的种子。奥巴马的国情咨文重新鼓荡起美国人民的信心,而中国发展则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内外挑战日益严峻。



影响和制约特朗普对华政策的因素


中国是在美国总统选举前后受到特朗普批评和指责最多的国家。这一方面当然增强了中美关系的悲观前景,另一方面却也凸显了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凸显了特朗普对中国的重视和关注,凸显了对华关系将是其外交政策的重点之一。

特朗普的执政团队尽管不是企业家,就是军方资深将领,他们或者没有对华外交经验,或者是持强硬立场的军方鹰派,似乎在特朗普就任总统后,两国关系将呈现一片乱象,按照特朗普对中国发表的公开言论,中美将极有可能滑入冲突和对抗的深渊。

结果可能并没有那么糟糕。一则总统参选人的选举语言向来跟实际执政所采取的政策有差距,比如本次选举中,特朗普多次抨击希拉里与华尔街精英走得近,但他的团队里有为数不少来自华尔街,而且他专门召开一次座谈会,听取大企业高管的意见。二则从特朗普的执政团队看,不少成员堪称"知华派",尤为重要的是,他们都处在关键岗位上。这些人包括:

总统特朗普。他自称跟中国做过很棒的生意,很了解中国,就他的中国观点而言,貌似不经意,实则句句抓住要害,应是所言非虚。没有对中国的深入观察和研究,没有切身的感受,是说不出那些话的。

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迈克尔·弗林。他有三个关于中国的公开观点分别是有关中国研发东风-21D对美国航母的威胁及规划反介入/区域拒止战术;中国的武器现代化和指挥系统改革,正在挑战美国的传统军事优势;解决朝鲜问题,中国需要发挥影响力,在对华交涉时不要兜圈子。弗林支持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

白宫办公厅主任赖因斯·普里伯斯。曾率共和党领袖出席台湾"双十"活动,主导在共和党党纲中纳入"对台六项保证"

国务卿雷克斯·蒂勒森。他在担任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CEO期间,曾与越南在南海争议海域签订天然气开发协议,引发中国抗议,曾亲自前中国,与中海油高管会商。因此,他对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以及南海议题的由来背景,应有深度了解。这为他处理对华关系提供了基础。

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资深主管博明。前华盛顿邮报驻北京记者,曾派驻北京7年,调查报道SARS疫情、能源环境、贪腐等议题,亲身感受并批评过中国的特殊国情。他的另外一个经历是,曾直言不讳批评他的老东家、媒体大亨默多克对中国卑躬屈膝地谄媚与讨好。这些都会在他制订对华政策时产生重要影响。

白宫新成立的机构——国家贸易委员会主任纳瓦罗。一位经济学家。作品包括畅销书《致命中国》和同名纪录片,讲述美国如何在与中国的竞争中失去了制造业基础,将美国经济走下坡路归咎于中国。他认为,北京渴望成为亚洲经济和军事领域的绝对主导力量。他还提议逐步提升与台湾的交往,比如支持台湾的潜艇开发计划。他认为,华盛顿不必固守一中政策。在挑起贸易战可能遭到北京反制的问题上,他的观点是,北京更怕与美国贸易战。

决定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是总统本人和他的助手们,上列人员不同程度地与中国(台湾)有交集,并了解它们,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对北京的看法都不积极,或者北京给他们留下了很坏的印象,有的甚至有亲身经历。他们对中国(台湾)的了解和观点,是特朗普对华政策制订的最初基础。

鉴于特朗普缺乏政治操作和外交经验,在他任职的开始,甚至在他的全部任期,都将相当依赖他的白宫和内阁助手们,以及智库的建议。而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他的富有个性、坦率、有点咄咄逼人、口无遮拦的性格,决定了他将非常有主见,形成定论以后就不易改变。他将乐于对一切政策下最后决心,将自己的故有认识和观点贯穿到外交政策中,并像企业家那样雷厉风行执行。

他的团队里以对华强硬的、乃至极端的为主,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彼此之间及团队与国内各界(如国会)的磨合,会花一些时间。因此,对华政策议程将会有一个比较长的过渡期,逐步走向稳健和平衡。最后形成什么样的政策,不仅取决于他的团队策,也取决于中国、俄罗斯、东亚等国家和地区作出什么反应。

结合特朗普和他的助手们在竞选前后发表的有关中国的言论看,美国新政府的对华政策总基调将会比较强硬。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强硬到何种程度,是否对中国进行长期的冷战式的遏制,是否会计划在具体的领域进行短兵相接式的冲突,和强硬政策能持续多久,都需要密切观察,审慎评估。

特朗普政府制订对华政策的根本依据是中美关系性质是否已经转向。特朗普政府需要研判,中美关系是否已经突破临界点。中国是否决意推动政治发展从战略模糊走向战略清晰,坚拒按照改革的自然进程实现民主化,坚定回归共产主义路线?中国是否为了寻求安全感,为了保卫政权,决意激励民族主义,争夺地区霸权,展开与美国的战略竞争,如有必要会设定目标将美国逐出亚洲?中国是否会为了赢得经济上的竞争优势,试图构建由自己主导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是否不惜一战?修昔底德陷阱是否将重现?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决定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特朗普政府制订对华政策首先要问的是,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是否有效实现了美国的目标,是要继承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还是对其作重大修订,甚至另起炉灶?即特朗普的前任们的对华政策在何种程度上制约特朗普的政策。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总体上延续了自两国建交以来的传统,基础强固,合作广泛,但在后期也随着两国互信缺失的战略升级,对华遏制色彩在某些方面明显增强。特朗普评价奥巴马政府的外交政策是"彻底的灾难",他是非常不满意的,因此很可能对其外交政策进行重大修订,直至另起炉灶。

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的最大制约因素是,美国制度、文化、军事、经济实力是否继续强大,是否拥有足够的能力保持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美国式价值观是否仍然具有强大吸引力。

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将受到国会的强有力制约。政府制订的政策,首先要符合共和党的竞选政纲,要过党内共识关,其次要形成跨党派共识,这样才能确保在国会畅通无阻。鉴于竞选期间共和党对特朗普本人的态度,争取党内支持,将是特朗普艰巨的任务。

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还要受到选民意志和公众舆论的制约。特朗普的政策要回应竞选承诺,一定程度上顾及公众舆论的意见。尽管缺乏刚性约束力,但民意和舆论对保持共和党及党的国会议员的民意支持率,并非可有可无。


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选择


在评估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之前,先来关注几个关键词或语句。

"美国第一(或者美国优先)"。这是特朗普在竞选中喊出的响亮口号,呼应了民众的诉求。根据这个口号,特朗普政策选择所效法的,将是从汉密尔顿、老罗斯福到里根延续下来的美国外交政策的一大传统。但在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贸易联系十分紧密,孤立主义脱离实际。绝对的美国第一不仅在实施上不可行,而且将严重损害美国利益和民众利益。因此,最大的可能是选择中庸路线。

"以实力促和平"。这是符合里根主义的一个策略。这个词隐含了用冷战中遏制的办法对抗敌人或潜在敌人的意图,而非选择战争方式。因此,美国需要强大的军队和军备,具备足够的威慑能力。用特朗普的话说就是,"我们建设军队,不是侵掠行为,而是预防行为;我们加强军队建设,不是为了挑起纷争,而是为了避免纷争。我们要强大起来,简单地说,我们靠实力促和平。"

"巩固传统友谊,寻找新朋友"。特朗普建议美国寻求加强世界各地有助于防止冲突的联盟,并表示,凡是共享上述目标的国家都将被视作美国的合作伙伴。

"停止推翻外国政权的竞赛"。特朗普称,美国不想当"世界警察",将避免干预外国冲突,同时专注于消灭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他认为眼下美国的战线拉得太长,"我们正在不应该打仗的地方到处打仗。"美国会在维护重要的国家安全利益时动用武装部队。

"让美国再次伟大"。特朗普说,在他任期内的美国将迎来"国家成长和复兴"的时代,美国将大胆梦想。美国的伟大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涵,其一是国力、科技、军事强大;其二是美国捍卫民主、法治、人权、自由等普世价值,堪称世界典范;其三是美国外交的理想主义,美国同情弱者,帮助弱者,通过国际体制、规则和法治,维护国际和平与正义,维护盟国和伙伴的国家安全。

"所有美国人的总统"。在竞选期间,特朗普被舆论戏谑为"美利坚分裂国总统"。可见在本次大选中民意之分裂。当选后,他立即表态,要做"所有美国人的总统","包扎分裂的伤口"。

"汇率操纵国"。他宣布将在就任总统的第一天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在特朗普批评的所有国家中,中国是被批评得最多的。特朗普竞选中一直主张贸易保护主义,他认为,由于中国加入了WTO,导致了美国国内超过5万家工厂倒闭和1000多万工人失业。他指出,美国向中国敞开市场,但中国却利用关税向美国建起保护主义长城,他将对中国出口商品课以45%的关税。他说,要建立知识产权法,防止美国企业为了打入中国市场与中国企业分享高端科技。他批评中国故意让人民币贬值,以获得对美商业优势。他批评中国的南海政策不够尊重美国,将对其实施威慑。他指责中国没有帮助美国解决朝鲜问题。总而言之,他对中国有大量不满,并发誓将对中国采取措施,以期改变现状。

从上面列出的关键词(语句)来看,他的外交政策理念尚未完全理清,彼此矛盾纠结之处还不少,特别是有些观点比较走极端,为选举而故意夸大或加重的意味浓厚。但按照美国的外交传承、目前的中美关系走势和特朗普对中国的印象三方面总的情况,结合美国行政当局要受到的各方面制约和特朗普在当选后表态的软化来看,他的政府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在可能进行重大修订,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同时,也将会保持基本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就是说会把控底线,避免走向战争、冲突化。具体来说就是:

特朗普政府将会把中国视为明确的或者潜在的敌人(对手),应对中国,将是特朗普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之一。但不会向中国开战,不会断绝两国关系,而且可以确定地说,不会真贸易战当作目标,而是将其作为重要策略予以运用,并采取基于"接触+遏制"并行的战略,遏制因素将比其前任们更多和更持久。

另一方面,以两国利益高度交融、经贸与国际合作密切为前提,"建设性接触"仍将是中美关系的基本面。两国经贸合作将会持续,美国的基建,很可能成为两国合作新领域。

为了实现对中国的政策目标,他的基本课题之一是,较快实现美俄关系的战略缓和,大幅度减少中国的战略依托。但不会对俄一边倒。就像冷战期间的美国对中俄采取的平行策略一样,尽管中国是特朗普政府的主要目标,但它不会过度地疏远中国,或者亲近俄罗斯。

以美俄战略缓和为基础,特朗普政府将极力构建新的全球权力平衡的战略框架。特朗普如此选择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俄罗斯不会那么傻,听任美国的分治策略,对它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是,与美国缓和关系,获取必要的好处,但同时也不丢弃中国。它同样需要建立战略平衡。

相比较而言,过去中国在战略上对俄近乎一边倒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做调整。

对俄战略缓和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是,有利于实现特朗普政府另一个外交政策重点目标,即集中打击伊斯兰国(IS)。对俄妥协,关系缓和,将为两国展开反恐合作,共同对付伊斯兰国铺平道路,获得美国"赦免"的俄罗斯也有必要予以回报,其中打击IS,是对俄罗斯相对最无害的合作。

特朗普的生意人特质,将深刻影响他的外交方式,他将以美国优先和让美国再次伟大为目标,通过经济、政治、军事和地缘政治等杆杠的施压,迫使中方接受其贸易诉求,为其振兴国内的贸易和制造业服务。

军队建设和军备更新计划,将是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着力点之一。这将迫使中国投入更多资源与其竞赛,从而消耗中国的战略能力。

重返亚洲将继续实施,并提升规模和速度,亚太对华盟友与伙伴体系将得到加强。在南海、东海的军事部署和活动将进一步强化。

在特朗普任期,他很可能不会只满足于TPP,而是会仿效北约,呼应全球权力向东亚转移的大势,在亚太构建一个军政同盟体系。

与此同时,筹建新的美国标准的多边贸易组织,TPP或者它的加强版(名称未必保留)也将得到继续推进。

维系美国的全球和亚太地缘主导权,并非是鸡肋,而是美国强大的必要保证和基础,特朗普要让美国再次伟大,就必须强化而不是削弱美国主导的自由国际体系。

为遏制中国在东亚的崛起和扩张意图,特朗普政府有可能倚重并扶持它的地区盟友和伙伴,在东亚和南亚构建均势,减轻其战略负担,以便腾出手来与中国进行全球战略竞争。和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地区大国在形成共同兴趣的基础上彼此合作、共抗中国的意愿增强。

实施高科技提升计划,继续保持在尖端科技领域的领先优势,阻止向中国进行高科技输入,并驱使中国奋力追赶。

在朝鲜半岛,特朗普很有可能放弃奥巴马的战略隐忍对策,采取更多实际措施逼迫朝鲜弃核,不排除进行定点打击。特朗普政府将会对中国施加压力,促使中国在最终解决朝核问题上提供关键合作。

台湾不是一个棋子,阻止台海爆发战争,是美国历来的共识。在美国认为中国崛起后逆转方向,鼓励民族主义和大国主义,更富于地区雄心的背景下,美国提升美台关系,加强台湾的防御能力,形成对大陆的某些优势,遏阻大陆的武力夺取台湾的冲动,将是接下来美国政府的主要意向之一。尽管不符合美国的外交传统,身为生意人,特朗普可能在潜意识里会把台湾当作制衡大陆的一个要素,但美国牺牲台湾利益,以成全本国利益的可能性,几乎是零。


中美关系的关键抉择


特朗普执政,就意味着中国在奥巴马执政时期的好日子到头了,到了需要认真应对的时候了。特朗普可不是穷小子奥巴马,他是美国财富精英,他的团队也都是处在美国上层的精英。他会更多考虑战略问题,考虑攸关美国长远利益的问题,不为一时的目标所诱惑。这样的总统,就比较难对付。过去对奥巴马的一套,恐怕就不大管用了。

过去四年,特朗普"旁观者清"。以他作为商人,在跟中国交往中,对中国的了解以及对相关情报的分析,不难形成自己的认识和对策。

中国仍然拥有战略转圜的机会,再过四年就定局了,想转寰也转不了了。中国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是否决定铁了心按照顶层设计的路子走下去?是否为此不惜一战,或者与美国进入"次冷战"状态?是否准备好面对真正的"遏制"?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了什么样的格局;什么样的格局,决定了什么样的未来。

战略问题确定后,就是战术的选择。对特朗普,最大的目标是,避免破局。破局后,就是几种可能:遏制为主,接触为辅;启动全面遏制;在中国周边打一仗,美国作为战略后援。只要不破局,万事可为。

中美都是伟大的或者有伟大潜力的国家。美国在过去两百多年来,变成全球典范国家。它在世界历史上施展抱负,在它的主导下,先后成功遏制了欧洲大陆曾经横行霸道的两头怪兽:德国、苏联,并在冷战后塑造了最强大、最具合力、高标准的自由国际体系,建立了受人仰望的良性霸权,它的盟友都安心接受它的保护,全世界人民都渴望融入美国社会。它担负了比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国或霸权更重大的责任,以至于"美国例外论"可以在多数时候为人们所容忍。

特朗普是伟大美国的一部分,也是美国伟大传统的一部分。就像他的前任们一样,抱负和责任也将在他身上得到的统一。他可以推倒奥巴马的政策体系,但不能推倒美利坚合众国所蕴藏的精神和气质。他可以宣布要改变一切,但他的身体里流淌的依然是美利坚合众国的血。让美国再次强大的诺言唤醒了民众,也令他的个人梦想与国家的长期抱负融为一体。在实现国家抱负的过程中,他同样将牢记自身不可或缺的责任。抱负和责任,令美国立于磐石之上,令年轻的美国登临全球权力之巅,对一切邪恶构成威慑,成为世界战略稳定的终极力量。

中国是上升中的大国,拥5000的文明史,但也曾衰落,任人欺负,跌到谷底。但中国为人类做出一项重要贡献:它向世人证明了,只要放松加之于人民身上的束缚,鼓励开放、改革、创新,可以使一个多么穷困落后的国家,重新焕发青春,变得富有、强大。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事实昭示了,封闭、保守、因循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毁灭一个国家和人民,泯灭公众心中的希望。

屹立于现代化国家之林,作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经济体,中国应携手美国,承担起自身的抱负和责任,在全球权力谱系中找到自己的合理位置,成为一支积极的力量,参与到维护全球战略稳定的建设中。实现这个目标,中美两国维持高水平的互信与合作,至关重要。

也许人们要设问一句: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发展是完全独立自主取得的成就,还是得益于融入美国良性霸权下的自由国际体系?中国能登临世界之巅与美国共舞,是依照前三十年模式自行发展的结果,还是得益于西方经济模式的经验,依靠人民的勤劳和奋斗,并受益于包括美国在内的自由国际体系的长期支援与合作?在此基础上作出清醒的判断,进行最优的抉择。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shishiruijian"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